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校已经成为承担开展人权教育与培训的重要主体。在实际教学层面,结合学生反馈进行反思是推进当前高校本科人权教学改革的重要的视角和维度之一。作为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之一,西南政法大学自2002年开始探索本科人权教学,经过多年实践在授课主体、授课对象、授课使用教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在课程开设数量、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折射出当前高校人权本科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明确人权本科教学理念与目标的基础上,全面开设人权课程以实现人权教育的普及化、推行案例式和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以丰富授课内容与形式、加强与国外高校交流以强化师资力量应是推进我国高校本科人权教学改革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张磊 《法制与社会》2013,(20):217-218
"合作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同时,对于新建本科院校,亟需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稳步向前的发展模式。于是,本文便以该结合点楔入,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探讨新建本科院校在突出实践教学的发展理念下如何体系化地打造"合作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与最高领导层“狠狠抓”的倡导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 ,并开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特色教育。为加快发展步伐 ,工科类院校将发展专业特色 ,培养专业技能作为主攻方向 ,也不约而同地将除政治、法律、外语类的其它文科课程清除出课程表。本文将对工科类院校这一现象作些粗浅的探讨。一、开设文科课程的必要性(一 )受教主体的内在要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母体是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高等专科学校、重点中专五年制试点、本科高校中的职业技术学院和民办高校 ,在我国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4.
法学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应根据地方特色,创新法学本科教学模式,提高法学本科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是我国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从实行统一司法考试以来,对法学本科教学与司法考试的关系而言,主要两种观点:一是主张学科建设应趋向于法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法律知识的全面掌握;二是主张法学本科教育应以国家司法考试为"指挥棒"。在如此复杂的现实环境下,本文详细阐释了司法考试对法学本科教育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之策,让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互动,同时也期盼各高校能培养出既懂深奥的法学理论知识、又能轻松应对司法考试的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当前法学本科教育的现状,本文分析认为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法律学科和法律职业的认识不清、教育定位模糊不准、教育模式选择混乱、办学条件较低、评价机制不科学不合理、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滞后,进而提出应采取美国式的"本科后"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入学的门槛、明确定位为职业教育、提高办学的条件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改革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现代荣誉教育起源于英美高等教育中精英主义教育理念的发展,其目标是专门为优秀学生设计一种个性化教育形式,以适应优秀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荣誉教育以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为直接目标,透过荣誉学院组织实施,并且逐步制度化。在汲取古今中外教育理想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国的荣誉教育形成了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主要包括书院式管理、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培养、研究性教学和国际化发展。但是,荣誉学院在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矛盾与困境,如刚性制度与自由发展的矛盾、政策倾斜与资源不足的矛盾以及卓越目标与就业现实的矛盾等。在荣誉教育实践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主要包括,完全学分制、全程导师制与进入—退出制;"小学分"课程、"小班化"教学、"小组别"研讨;"跨学段"选课、"跨学校"学习、"跨学科"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当前法学本科教育的现状,本文分析认为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法律学科和法律职业的认识不清、教育定位模糊不准、教育模式选择混乱、办学条件较低、评价机制不科学不合理、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滞后,进而提出应采取美国式的"本科后"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入学的门槛、明确定位为职业教育、提高办学的条件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改革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提出的"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的思想,既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进一步推进"德法共进"教育活动的开展和落实指明了路径。充分认识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的应然价值,探究两者融合的具体措施,无论是对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还是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都日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蕴。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梳理了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对当前安全教育的困境进行了分析,针对高校安全教育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提出了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安全教育相融合的构想,对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安全教育的适用性及实现路径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以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与安全教育的深度融合提高安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安全教育教学效果,提升公民的安全素养,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1.
司法考试自实行以来对高校法学教育特别是对地方高校的法学本科教育,在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为推动法学本科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机,建立以司法考试为导向的法学人才培养机制已迫在眉睫.本文结合地方高校法学教学实际,联系省情校情,利用实证分析,为在教学中如何以司法考试为导向进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改革,以及如何加强与司法实务部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毕业生就业工作仍面临着不少压力和挑战。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则为我们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新的更有效的研究视角和探索路径。本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全方位地从社会经济、高等教育以及毕业生自身因素等角度分析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从"三全"管理角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政策支持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部分高校在本科教育机制上的积极探索和重要创新。目前,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在运行中遇到了各种阻碍和难题,有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政策支持机制研究就属于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法律工作的职业化及国家法制统一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司法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但是,我国司法考试与法学本科教育之间在一些矛盾,司法考试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在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为推动法学本科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机。因此,在法学本科教育中转变培养观念,改革专业设置及教学方法,建立以司法考试为导向的法学人才培养机制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司法考试是律师、法官和检察官的资格考试,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国法学院校,司法考试已经成为影响本科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本科阶段的法学教育有"应试教育"的趋势,课堂教学慢慢演变成"司法考试培训班",这背离了法学本科阶段的教育宗旨。法学本科阶段的教育宗旨是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应当在后本科阶段进行。因此,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中,应当尽可能减少司法考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梅盈盈 《法制与社会》2011,(12):204-205
随着国家资助体系的建立,贫困生上学难等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但是高校资助工作中的一些难题严重影响和谐班级建设。新形势下,建设和谐班级,要求高校资助工作不断完善路径选择:构建立体化资助工作网络、强化感恩教育、建立心理健康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我国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中名额确定和分配规定的不足。建议打破学校界限,以一级学科为主要评价单元,由教育部各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各高校一级学科研究生招生能力和本科、研究生教育质量及学科特点确定各高校内相应一级学科是否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及其应有名额。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明确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创立新思想,形成新方略,引领新实践。"八个明确"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十四个坚持"精准概括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定位和基本方略。如何将"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创造性地运用于法治领域并转化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中国的指导思想、基本方略、实践路径,是当前法学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方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探索性地把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思想新方略新实践概括为保持法治定力、发展法治理论、提升法治方略、拓展法治道路、深化法治实践、统筹法治改革、建设法治强国、加强法治领导。  相似文献   

19.
陈杰 《法制与经济》2013,(1):128+130
国家司法考试制度自实行以来便对法学本科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不少高校也日趋建立起以司法考试为导向的高校培养机制。但二者之间毕竟目标不同,价值相异,因此如何使其相辅相成,良性互动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19年新文科建设的启动意味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将经历一次全新的改革,新文科建立在尊重并继承传统文科特色和构成的基础上,建设方向是整合文科资源、探索创新发展。新文科路线的提出是为了共振新时代的社会发展需求,满足时代现实期望,尤其是回应互联网时代、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全新挑战。如何建设新文科、艺术学科又该如何适应新文科的改革发展等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也更侧重对新文科之于艺术学科的发展改造来透视新文科的关键性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