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庄子把乐看作是体悟“道”而产生的审美愉悦。道是无为的,因而,观照道而产生的愉悦(乐)也是无为的。所谓“至乐无乐”,并非说不要快乐,而是说不要世俗的那种片面和狭隘的功利主义快乐。在庄子看来,乐的最重要的特性是它的超功利性;他注重乐和真的关系,强调“悟真而乐”,以求在“安时处顺”或“随变任化”的过程中达到主体(自我)心性的畅达、宁静和圆满,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庄子的“自适其适”,也就是自得其乐,这既是一种审美意识,更是一种人格理想。与儒家那种在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安贫乐道的乐观精神不同,庄子乐论表现出对个体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象征着中华民族早熟性格,对中国古代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道北”有个好民警姚乃国,孙万牢,魏晓林在西安,没有人不知道“道北”。前些年,说起哪里社会治安差.没有人不说是“道北”。如今的道北,却已是秩序井然。今儿的“道北”有了个他,若不是穿着警服,谁也想象不到,他那北么单薄、瘦小的个儿,竟一人而手空拳抓回了6...  相似文献   

3.
在《庄子》中,技作为显示人特殊才能的现实活动,特点是巧、精能,其意涵是与道相悖的。技伤物、乱世、害生,技中不能见道。但在《养生主》、《达生》等篇的能工巧匠寓言故事中,人通过纯熟的技的活动,可以达到“忘”的状态,使得道显现出来。即由技出发,而“技忘”“忘技”,而“见道”。在此过程中,技被消解了。技与道的悖离得到了克服。这一吊诡思路,为我们理解《庄子》智慧提供了一个新的面向。  相似文献   

4.
“文化”一词,最初是由两个字组成:“文”有文字、文章、礼乐制度、鼓乐、曲调等意思。化作“变化”解,人受教而变化为“化”,故本义作“教行”解(见《说文解字注》)。凡以道业诲人为教,人能接受此道业而变易其气质以远过迁善,即足以证明善教得行;人接受教诲则在各方面必起若干变革,此变革谓之“化”。所以文化二字合用,是“文治教化”的意思,即以文字、文章、礼乐等文艺形式变化人之气质,  相似文献   

5.
县“有蛮夷曰道”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县“有蛮夷曰道”质疑曹学群“道”作为一种特殊的县一级的机构,首创于东周时的秦国,以后伴随秦的统一而逐渐推广到全国各相关地区,并延续到东汉时期、史书明确记载“道”制,最早见于东汉时代,班固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写道,县“有蛮夷曰道”,意即凡设在少数民...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的诚信之道建立在“原善说”的基础之上,“诚信”思想通行于社会之际,是人之道、社会之道。依人的本性、天的本性,向人、向社会与自然扩展出去,靠上下君臣子民的善行实践而彰显其价值。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历代思想家均极为重视人格中的诚信问题,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就是说“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是人生而具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本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儒家对人的发展与人性的完善也极为关注,充分展示与确认人之为人的价值,即追求“成人”。儒家认  相似文献   

7.
邓小明 《求索》2008,(8):119-121
庄子哲学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真人”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庄子那里,“真人”最终都归本于一个关于“道”的问题。所以,“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其所确立的本体观念。庄子之“道”从“心”的角度诠释“道”,其目的是摆脱一切主观与客观的限制和束缚,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心斋”构成庄子“道”的逻辑起点,“体道”的过程诠释了庄子“真人”之“独立人格”。庄子的一生是一种超越物我和生死,力求达到与道冥同地步的非凡人生,正因为庄子身上的这种情怀,才赋予其人生穿越历史时空而不朽之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8.
邢研 《思想战线》2022,48(1):163
“游”是《庄子》文本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当代关于《庄子》之“游”的研究,较主流观点是把“游”作为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但这种阐述虽然注意到《庄子》中“游”所具有的自由属性,却忽略了“游”实际的活动特质。作为一种活动,《庄子》之“游”是一种人之身心整体与“道”融汇交通的活动。其具体展开于人出离于“在世界之中”状态,“虚以待物”而“以天合天”的生活实践之中,并由此构成了一种“合道而为”的自为而“自由之”的自由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9.
于连胜的诗歌《风景线》是一首讲“道”的诗歌。用山与云的关系,寓示人生之道和自然之道。山代表了人生要承受的重,就是责任与使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压力和负担。云则寓意为人生之轻,就是洒脱和无求,延伸至逍遥和放任。人因责任之重,就会成为负担,从而把自己压成山,而“寸步难行”。  相似文献   

10.
茶道     
和云 《人民公安》2011,(8):61-61
茶道之所以称之为“道”,我不甚理解.但在一次观看茶道时似乎明白了一些东西。所谓“道”.我想是一种享受,一份艺术吧。但后来我知道了“茶道”的深层意义.“道”与佛教的“禅”一样.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是一种大彻大悟。之前对茶道的理解虽没有达到七寸.但也不算是肤浅的。  相似文献   

11.
《创造》1995,(1)
“穷而不思变”探源当前,一些集体经济实力十分薄弱,其重要因素就是村办企业落后,某些村至今还没有发展村办企业,仍在抱残守缺,那么,这些村办企业空白村为何穷而却不思变呢?其一是安于现状。有些村的当家人满足于现状,安贫乐道,不想迈开大步,只求原地踏步,当然...  相似文献   

12.
1儒家之道,“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荀子·儒效》)。儒家强烈的人文关切主要靠两种途径来实现:以道易天下和以道教天下。前者是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政治活动,后者是著书讲学的文化教育活动。所以,儒家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周易·贫卦》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道设教”成为一切儒者的神圣使命。可见,儒家的人文精神体现在政治、教育两个方面,它们均是儒者对社会存在、人的境况的人文关怀。它们各有其特点,一个儒生曾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兼善万世。”(胡宏(知言))显达者治国平天下,可以兼善天…  相似文献   

13.
《春秋毂梁传》中说:“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为道?”寥寥数言,道出了诚信之真谛。我国古代有大量的关于诚实守信的警句名言,如:“民无信不立”、“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诺千  相似文献   

14.
王强 《求索》2008,(11):118-120
《黄帝四经》提出“道生法”的命题,暗含着老子的宇宙本体论向宇宙生成论的转向,它继承了老子的“道”论,吸收了古代的阴阳学说和气论。“道生法”的命题包含了“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在理论形态上集中体现为对“阴”与“阳”的反思。老子的宇宙论虽然是为了建立人生行为、态度的模范所构造,但他所说的“道”、“无”、“天”、“有”等观念,主要还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性格。而《黄帝四经》宇宙论的意义渐向下落,向外展开,“阴阳”成为宇宙万物化生的根本动力,由动力又逐步转化为宇宙生成的法则,以此来完成了“道生法”的宇宙生成逻辑。  相似文献   

15.
谭文旗 《前沿》2013,(14):40-44
作为一种时间性的存在,人总是在寻追永恒、本原、真理、家园。这种寻追情态我们称为求“道”。中国哲学显示出:“道”在自然显现(道家),“道”在“我”“心”的敞开(儒家),“道”在自如其是(禅宗)。西方哲学显示出:“道”在上帝(本体论阶段),“道”在科学(认识论阶段),“道”在“言说”(语言存在论阶段)。“言说”指引“道”,“言说”通达“道”,“言说”构建“道”。“言说”其实就是“道”。  相似文献   

16.
北宋苏洵著有《心术》一书,其中开宗明义——为将之道,当先知人;知人之道,当先知心。这一治兵之道运用到企业管理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人是立业的根本,“人心”是企业无形的资产。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感和夫认为“人心比什么都重要”、“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人心的团结更加  相似文献   

17.
新语录     
《中国人大》2012,(3):5-5
只有做好了人,做官才能成为“人官”,而不会被老百姓骂为“狗官”。 2012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闭幕会上引经据典、畅谈“做人为官”之道。  相似文献   

18.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经典著作。通过众多的自然界现象、社会上人际关系的行为和人们一般的思维准则,总结出宇宙总规律,即“道”的含义。过去有许多人对老子的学说有误会。从道德经中的“无为”误解为:老子的哲学是消极、落后、无勇气,反历史、反对军备、提倡妥协。其实老子的学说继承了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其哲学的中心思想是“道”。从《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继承下来。“道”先天地而存在,“德”因人世而建立。这个宇宙总规律“道”,要求人们接这总规律去办事,不要按不合规律的主观愿望去变干,不破…  相似文献   

19.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近代的工业化文明正在与自然背“道”而驰。传统的经济模式犹如一个可以由牧羊人任意放牧的草场。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地球就像是一艘在宇宙中航行的飞船.靠不断消耗自身的有限资源生存,按这种经济模式发展下去,这艘飞船只有死路一条。因此,寻求一种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利用各种物资的“循环式”经济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精神打假     
精神打假■郭栋国人在被假冒伪劣产品“坑”怕了之后,突然发现假“器”的背后还有假“道”。如古人所云:“形而下者为之器,形而上者为之道”。物质决定精神也罢,精神决定物质也罢,或者叫精神有其相对独立性,“道”还是代表了一种“性灵”。如果精神领域中的“道”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