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显现,生态城市的理念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生态城市的本质是通过建设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同步协调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合理布局,最终达到以人为本,改造自然,优化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和发展.重庆肩负着实现中央"314总体布署"的重任,在城市发展方向选择上必须走生态城市的新路,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以人为本,合理规划,提升重庆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的保值增值和综合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王刚  曹静 《学理论》2013,(4):28-29
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把生态文明建设及其生态城市的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城市建设是我们实现经济与资源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科学发展观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生态城市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是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要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促进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途径,为中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指出了发展方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和自然关系的深入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在进行社会发展的同时,须将生态文明建设贯彻到方方面面,我国已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四个方面的文明建设中,尤其在进行城市建设中更应将生态文明贯彻始终,实现构筑"五位一体"的建设框架和目标。当前,成都正处于城市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何能够探索一条成都特色生态城市模式,显得极为必要。而成都所具有的先天的自然环境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生态基础,为成都建设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此,从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和人文生态环境建设两个方面去分析成都在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探索特色生态城市模式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朱英睿 《党政论坛》2010,(17):44-46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社会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日益扩大的城市规模、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相对滞后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持续弱化的城市生态,使得上海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逐渐增强,制约着上海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充分把握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体现的城市发展的生态价值和理念,探索出一条符合上海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新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生态城市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目标,世界各国的城市均在致力于这一目标建设。作为资源型重工业城市,其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并影响了经济发展及人居。因此,必须借鉴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打造生态城市,建设秀美宜居城市。本文以资源枯竭城市黄石市为分析对象,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建立生态宜居城市需要突破的重点以及需要走出的误区。  相似文献   

6.
《行政论坛》2016,(2):99-104
城市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建设与培育,对激发国家经济活力、促进国家经济长远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的城市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不尽相同,德国、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政府非常重视整合创新创业资源特别是城市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建设,为创业者提供全面、良好的综合服务。通过比较分析四个发达国家的城市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的主要特征及经验,为我国在结合自身国情的基础上有所借鉴,启示在于: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构建良好的资金支持体系;建设有效的孵化服务体系,推动创新型企业集群化;打造城市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先进开放的科研体系。  相似文献   

7.
王丽艳 《各界》2009,18(12)
生态城市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交互作用的高级阶段.它的目标是:城市社会功能整体性--和谐生态--平衡发展.城市生态系统构成,即城市生态区、农业生态区和特定功能的半自然生态区(生态敏感区),构建一个简洁清晰的生态结构体系.城市生态分析落脚点在于城镇的污染控制和理性发展,城镇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到整个区域生态能否良性循环.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乡镇少量且集中的工业点源较易监控, 传统的煤烟型污染得到明显扼制,所以要建生态城市,要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以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为核心,必须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作出长远规划和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介绍生态城市的理想模式入手,对生态城市与现代城市作以对比,归纳了生态城市的几点特征;同时就建设生态城市、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几项重要措施进行讨论,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几点建议,希望能和广大读者、同行共同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政府一直沿用管理型的行政模式,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城市行政生态的变迁,传统的管理型行政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为适应城市行政生态的变迁,我国城市政府必须实现从管理型行政模式向治理型行政模式的转型.这种转型需要从行政理念、行政目标、行政架构、行政行为方式、行政参与等多个角度着手.  相似文献   

10.
生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从生态安全角度而言,云南存在国土生态安全问题、水资源生态安全问题、林业资源生态安全问题、矿业资源生态安全问题和贫困生态安全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根本在于生产方式转型,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探索建立有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寒地城市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其与寒冷气候联系极为紧密,城市景观特色鲜明.我国寒地城市景观设计中存在着诸如盲目模仿、能源消耗大、景观特色不鲜明等问题.未来在寒地城市景观进行设计和规划时,应以生态城市建设为目标,本着因地制宜、人文主义的原则,努力规划建设既有区域特色、又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面对京津冀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人口过度密集、环境污染、垃圾围城、城市内涝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河北省提出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规划主打绿色生态牌。廊坊作为经济圈规划中的一个区市,要基于这个平台,利用自身的区位、生态优势,在十八大明确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指导下,确立建设生态城市的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打造生态廊坊,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到经济发达城市就业和生活,并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城市外来务工群体在城市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相对贫困性,在城市生活中具有生活质量的相对低层次性.导致其心理承受力相对脆弱,成为社会风险多发群体,潜在危及城市社会稳定和影响社会发展.因此,开展外来务工群体道德生态研究,拓展道德研究面向城市新群体的新领域,并在实际应用中促进外来务工群体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社会准则、行为规范等的接受和认同,成为降低社会运行成本,践行以人为本科学理念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建设是新兴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文化建设的任务越来越突出.因此,为提高城市品位,必须加强城市的文化建设.本文对铁岭新城区城市文化建设提出了五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倡导低碳消费也成为各国实现城市生态化的必然选择。2011年西安世园会倡导“绿色引领时尚”理念,这正是低碳视角下城市生态化的充分体现。揭示低碳经济的内涵、特点及对构建生态城市的意义,从园区规划建设入手全方位解读西安世园会。对构建生态文明。实现城市生态化有一定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求知》2013,(7):58-60
2012年9月22日,第三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举行。其中一个论坛的主题是"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分享与展望——中外市长论坛"。其目的旨在通过国内外市长对生态城市建设转型的经验以及在各自城市建设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研究,加强国际城市合作,提出未来生态城市发展的建设方向。本刊特选登了其中的一部分发言,以期对我们的城市建设提供一些借鉴与经验。  相似文献   

17.
建设生态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题中之意。建设张家界生态旅游城市必须从搞好规划建设、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绿色营销、加强生态建设、培养生态意识入手,系统推进。  相似文献   

18.
城市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针对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城市文化重视不足导致众多问题出现的现状,对城市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宏观层、微观层两个层次研究了城市文化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与贡献.文章指出,宏观上城市文化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灵魂作用,微观上城市文化对城市系统中城市居民、城市经济、城市生态之间的协调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6,(11)
林业行业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的,是随着时代的要求而不断改革创新的。这就要求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顺应时代的要求,积极推进林业行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创新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实现"五个相结合"。即新媒体与旧媒体宣传相结合;正面灌输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制度约束与教育引导相结合;发展经济与建设生态文化相结合;干群对话与个别谈心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李文慧 《理论视野》2007,(12):24-25
林业生态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和载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把林业生态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