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肖黎 《党史文汇》2014,(11):34-38
正史纪言(1910—1983),山西黎城人。1935年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是一位战地报人,长期在敌后从事党的新闻工作,先后担任《黄河日报》《太岳日报》总编辑、《新华日报》(华北版)编委兼秘书、《新华日报》(太行版)社长兼总编,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鼓而呼,立下了汗马功劳;太原解放前后,他主持创办《山西日报》,是《山西日报》第一任社长、总编辑,为新中国的诞生,为山西的社会主义革命和  相似文献   

2.
在抗日战争期间,受毛泽东的推崇而形成文件在全党通报的文章没几篇。除郭沫若的《屈原》和《甲申三百年祭》外,就只有民盟著名政治活动家张申府在1942年1月11日为纪念《新华日报》创刊四周年而作的《新华,新华,我看你生长、长大》这篇文章了。张申府在这篇文章中热情洋溢地称颂《新华日报》是“全国最好的报纸”,是“抗战的一个有力的精神武器”,“每一提起新华,我就联想到新中国,实在‘新华’就是新中国的象征”。不过张申府在赞扬《新华日报》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希望。他希望“新华日报尽量扩充副刊,尽量发挥教育作用”;他说,《…  相似文献   

3.
十字岭记忆     
1942年5月25日,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山西左权县(原辽县)麻田附近的十字岭壮烈殉国,时年37岁.朱德痛悼感人诗篇:“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我国新闻史上最悲壮一页 就在这次反“扫荡”中,38岁的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辑何云等46位同志壮烈牺牲,这是我国新闻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  相似文献   

4.
我原是江苏省淮安市席桥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建国后读了点书,又因学校停办而回乡务农。但我酷爱写点小东西,新闻、小故事、田头说说唱唱什么的都能写几句。为此,1957年我就开始发表新闻作品,1963年就当上了《新华日报》农村版特约通讯员。可是“文革”一开始,我就被“罢官”(当时我任淮安县席桥公社三里大队会计)了,原因是“社会关系”不好,“政治上基础不纯”。好在我祖辈种田为生,已习惯与黄土地、老黄牛打  相似文献   

5.
我和陆慧年同志相识是在 1946年初。那时她为中国民主同盟筹办的 《民主报》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同 ▲ 陆 慧年 同志 遗 像志亲赴重庆举行了国共会谈,大大推动了重庆和大后方的民主运动,新闻界也活跃起来。那时,我在中共中央代表团工作,负责同新闻界联系,并以新华社记者名义活动。国共谈判和停止内战问题成了新闻焦点。特别是一批进步记者,如曾敏之、浦熙修、彭子冈、高集、高汾,还有陆慧年等是很活跃的记者。在这之前,我只知道她写过不少妇女工作的文章,好像有的也在 《新华日报》妇女版上发表过。中共代表团迁到南京后,她作为…  相似文献   

6.
1945年8月至1948年2月,我担任中共垣曲县第二区区委副书记、书记。在那错综复杂的斗争环境中,根据县委指示,区委领导民兵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二区民兵的斗争事迹,曾在1946年太岳《新华日报》上连续4次报道。回顾民兵们献身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英勇斗争精神,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7.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提出要让一部分农民先富裕起来。对这一马克思主义口号,一些同志曾提出异议,他们认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是有违社会主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原则吗?殊不知,正是这些同志把共同富裕片面地理解为同步富裕了。社会主义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因此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上,还只能实行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本身就包含着差别。劳动者体力和脑力支出的差别,构成了他们从社会领得个人消费品的差别,从而就决定了他们生活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有差别就必须承认差别。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无论对社会主义建设还是对群众都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帮助大家正确理解这一原则,本刊特将原载于一九四七年四月十一日《新华日报(太岳版)》上的《如何解除农民怕富思想》一文,转载如下,大家可以从中看出,当时的党中央是如何提倡“大胆发财”,号召“大家致富”的。  相似文献   

8.
冯云龙 《党史文苑》2007,(11):13-15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第248页“二十七”是毛泽东主席为《合作社的政治工作》一文所写的“编者按语”。  相似文献   

9.
正1942年10月18日,山城读者打开当日的《新华日报》,赫然看到第四版《新华副刊》刊登了一篇文章《怎样打破岑寂》。作者署名刘光,发在"青年生活"栏目里。时人尽知,《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党报,在国民党的高压态势之下,作者却向青年们分析"怎样打破岑寂",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0.
坚持华北抗战斗争的号角──《新华日报》(华北版)概述罗一恒,陈清《新华日报》(华北版)是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机关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敌后区域创办的第一张铅印的大型日报。它以"动员全民族的力量打倒日寇"为己任,英勇地站在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最...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新闻学方法,对《新华日报》在中共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中所扮演的角色、如何运用各种新闻手段所发挥的作用、《新华日报》在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中的意义等方面,对《新华日报》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作了新的考察与分析,从一个新的视角展示了《新华日报》作为一个“方面军”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2.
1942年秋,党组织把我从云阳调到重庆《新华日报》当校对,当时只有18岁。调我到《新华日报》工作时,中共南方局组织部秘书于江震叮嘱我:到报社以后,除了当好校对外,还要利用报社的环境认真学习整风文件,努力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党性。我按照于江震的叮嘱,严格要求自己,在《新华日报》工作和生活了一年多时间。在这期间,我亲自聆听过南方局周恩来、董必武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教诲,提高了思想,增长了对党的认识。同时,生活在这个革命的集体里,对上下级和同志之间那种亲密无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情景,倍感温暖和鼓舞。由于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我于1943年底离开了报社到地方工作。光阴荏苒,尽管已经过去60多年了,但我对在《新华日报》工作的这段日子,对南方局周恩来、董必武和报社领导人章汉夫、潘梓年等同志的身影,对许多往事,至今还历历在目,十分鲜活,真是终生难忘啊!我从1938年入党时就订阅了重庆《新华日报》,从此它就成为了我学习文化和政治理论的教科书。在阅读《新华日报》时,常读到周恩来写的代论,说服力极强,非常喜爱,于是我就向引导我参加革命的指路人李唯请教,要求他告诉我关于周恩来的革命事迹。他对我说:“周恩来是我党的领导人,文武全才。他领导...  相似文献   

13.
许德珩同志所写的《毛主席和九三学社》(《重庆文史资料》第二十辑,以下简称“许文”)和谢立惠同志所写的《<新华日报>与“自然科学座谈会”》(载《新华日报回忆续篇》,以下简称“谢文”),都写了九三学社成立前后的情况。这两篇文章矛盾、失实之处颇多。  相似文献   

14.
渝文 《红岩春秋》2013,(5):25-29
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新华日报》作为中共大型机关报,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创办,也是我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但鲜为人知的是,中共在晋东南还创办了《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敌后区域开辟了一块紧密配合军事斗争的新闻阵地。  相似文献   

15.
永安狱中记     
突然被捕一九四五年七月十二日上午九时,我刚将李达仁同志转来的重庆《新华日报》刊登的毛主席《论联合政府》看完,交给女友徐昭华还不到半小时,突然四个陌生人走进我的办公室。三个人站在门口,一个人向我走来,问道:“你是王石林经理吗?”我望了他们一眼,不象是谈生意要印什  相似文献   

16.
人民战争的壮丽图景──读《太岳革命根据地简史》王朝美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著的《太岳革命根据地简史》(主编师文华、副主编卢海明,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太岳简史》),是一部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著作。该书比较全面而扼要地记述了太岳革命根据...  相似文献   

17.
庆祝胜利     
1945年9月3日,由中共中央主办、在重庆出版、面向全国发行的《新华日报》,在第二版发表了一篇题为《庆祝胜利》的社论。社论明确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实在是进行了整整十四年"。社论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49年,在解放南京、上海后,中央决策,命令刘邓大军入川解放重庆,解放西南。不久,中共中央西南局在湖南常德组成,邓小平、刘伯承、贺龙分任第一、第二、第三书记。那时,我是西南服务团新闻出版中队的一名普通战士,进军到湘西芦溪后,正在休整待命。一天.中队指导员雷勃同志召集大家传达上级命令:“准备出发,到重庆办报。”有同志问:“办什么报?”“新华日报!”场内立即沸腾起来。“新华日报是西南局的机关报,我们将在邓政委领导下工作。”同志们从心底发出欢呼声,充满着自豪感。1949年12月10日,《新华日报》在重庆创刊了,在办报的过程中,小  相似文献   

19.
半世纪后的红岩之恋 1994年2月13日,农历甲戌正月初四,在北京的红岩老人们举办例行的“两岩姊妹”春节聚会。“两岩”者,指重庆的红岩(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所在地)、曾家岩(“周公馆”所在地)。还有一“岩”,虎头岩(《新华日报》总馆所在地),当时“三岩”并称。因《新华日报》人多,另行聚会。都是“姊妹”,人员互有交叉。  相似文献   

20.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国民党当局不允许《新华日报》报道事实真相,《新华日报》用开天窗的办法刊登周恩来的题词。1938年《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后,深得广大后方军民的喜爱,争相订阅,发行量急剧上升。国民党的《中央日报》经指令性派订和免费赠阅,发行仅为万份左右。印刷条件落后、经费来源相对极少的新华日报竟很快发行到3万份,最高达5万份。面对这种冷酷的现实,国民党当局使出浑易解数来暗算《新华日报》,但他们费尽心机,仍无法战胜这份人民热爱的小小报纸。(一)1938年《新华日报》创刊,1939年5月蒋介石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