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阳戏是流行于湘西一带的地方小戏.已有200余年的历史。阳戏曾一度以其流行的地名而称之为大庸阳戏、吉首阳戏、凤凰阳戏、黔阳阳戏。之所以称为阳戏.一种说法是种阳春的人演的戏.故名:另一种说法是与傩堂戏祭祀娱神的“阴戏”相对而言得名。阳戏流布于我省的湘西自治州、怀化地区及黔、川、渝、鄂等省市临界诸县,约在明末清初流入城市。  相似文献   

2.
黄土哨阳戏概述 “傩”源于巫,其意为“驱逐疠鬼”或“驱邪纳吉”,是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一种文化遗存。贵州傩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在傩歌傩舞的基础上嬗变成了傩戏。傩戏有阴戏、阳戏之分。以酬神和驱邪为主的称之阴戏,以娱人和纳吉为主的称之为阳戏。目前,仅见于贵州省福泉市的阳戏,前身叫“元皇宝坛”。福泉阳戏从军傩演变而来,是我国整个傩文化活动中以娱人和纳吉为主的“乡人傩”的分支,是原始  相似文献   

3.
京西山梆子     
张万顺 《前线》2011,(11):63-63
所谓京西山梆子,就是流行于北京西山腹地灵山、百花山、棋盘山下的一种民戏。  相似文献   

4.
“上头有病,下头吃药”,这是人们在谈论纠正不正之风时一种相当流行的说法。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种说法能够流行,一般来说,它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在端正党风、纠正不正之风中,有两种情形就属于“上头有病,下头吃药”。一种情形发生在领导者和被领  相似文献   

5.
荆河戏,地方大戏剧种。明末清初形成于湖南澧州、津市和湖北荆州、沙市一带。早期俗称“上河戏”、“大台戏”或“汉班子”;1950年以后一度称“湘剧”。1956年,以其流行的地域在长江荆河段,始定名“荆河戏”。荆河戏以弹腔为主,兼容昆、高等腔。弹腔又分南路、北路和特定调三种  相似文献   

6.
正川北灯戏,又称"鼓乐神",是流行在川北一带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舞小戏,起源于明末,与川北大木偶戏、川北皮影戏共称川北戏曲的三朵奇葩。川北灯戏用劳动人民的道德标准演人间的美丑善恶、喜怒哀乐,大多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语言通俗易懂,诙谐风趣,极富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川北灯戏于明代开始流行于今南充的阆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1,(18):51-59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中纪委反贪局找谈话。”这是在中国官场上流行的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所独有的,因此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和本质特征。这种说法当然有它正确的一面,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全面。这是因为:社会形态是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  相似文献   

9.
荆河戏.地方大戏剧种。明末清初形成于湖南澧州、津市和湖北荆州、沙市一带。早期俗称“上河戏”、“大台戏”或“汉班子”:1950年以后一度称“湘剧”。1956年.以其流行的地域在长江荆河段,始定名“荆河戏”。  相似文献   

10.
一、张家界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张家界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境内生活着以土家族、白族、苗族为主的17个少数民族,民族民间文化源远流长。桑植民歌、慈利汉剧、永定阳戏久负盛名。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说法:达尔文的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科学基础。(参见艾思奇同志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第17页,和吉林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国际共产主义动运史》第20——21页)有的同志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主  相似文献   

12.
正傩面具是安顺屯堡地戏的核心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傩雕已发展成为安顺的支柱性文化产业,从事傩雕技艺的民间艺人达上千人。然而在产业繁荣的背后,地戏文化的传承也应引起重视。5月31日,记者走进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屯堡傩雕文化博物馆,馆内形态各异的安顺地戏面具——仡佬族、苗族、彝族等民族的傩戏面具、阳戏  相似文献   

13.
“贫困的哲学,活跃的经济学”,是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相当流行的一种说法。然而我认为,如果说经济学的活跃是生活实践的呼唤,那么社会主义四个  相似文献   

14.
弹腔是原始的徽剧,也是京剧的母体艺术。"徽班领袖"、"京剧鼻祖"程长庚故乡的弹腔为清代徽戏遗脉,20世纪前、中期主要流行于安庆地区各县,民间除称"弹腔"外,也称"弹戏"、"乱弹"、"老徽调",至今已有270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最近几年来,在一些人中间,流行着一种所谓“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说法。这种说法,虽然拿不出什么象样的理论,但也可以说是一种人生哲学。有些人把这种人生哲学看作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理论,认为它不但和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精神不矛盾,甚至可以说是殊途同归的。不少同志都在试图驳斥这种论调,但直到如今,它在社会上,仍然有一  相似文献   

16.
傩戏,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又称为傩堂戏、傩坛戏、傩愿戏、傩神戏、神戏、脸子戏、师道戏、师公戏、阴戏等。这种戏剧在南方各地、各民族中都有流行。傩戏,产生并依附于原始的宗教祭祀仪式,是傩祭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傩坛祭祀中除了包含有叫做“正戏”的傩戏外,还有大量的祭祀仪程——“法事”。法事与正戏相互衔接,形成一个祭祀的整体,以达到一个共同的愿景:或祈祀丰年、或禳灾纳吉、或求子赐福、或超度亡灵。傩戏剧目的内容与祭祀的目的有着密切的关联。如:傩戏正戏《搬先锋》与除驱鬼疫的目的直接相连;《三妈土地》与农业丰产和人…  相似文献   

17.
傅举有 《新湘评论》2005,(12):63-63
傩戏,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又称为傩堂戏、傩坛戏、傩愿戏、傩神戏、神戏、脸子戏、师道戏、师公戏、阴戏等。这种戏剧在南方各地、各民族中都有流行。  相似文献   

18.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多用方言),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19.
“高薪养廉”,是一个时期以来较为广泛地流行于国内外的一种说法。如果作为一个学术命题,自然可以见仁见智。但无论如何,要是把“薪”之高低变成廉洁与否的前提条件,恐怕是不可取的。 所谓“高薪养廉”,并不是哪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创造,也不是经济学家或别的学者的新发明。在中国封建时代,早就有人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述市场经济,是指商品经济发展的这一高级阶段。它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跃进,萌生于十四、五世纪的欧洲。 正如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一样,市场经济这一崭新的制度,必定要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撑。 这种精神力量是什么呢?一种简单明瞭的说法甚为流行,那就是“谋利的欲望”。的确,“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了谋利,人们奔走四方,惨淡经营,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然而,正因为古今中外到处存在着谋利的冲动,它也就不能解释仅仅到了十四、五世纪才兴起于欧洲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