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于时语 《南风窗》2014,(18):70-72
<正>直到遭遇直接进攻,库尔德族是"伊斯兰国"崛起和伊拉克内乱的最大赢家。而需要战略纵深的以色列,是与库尔德族一样的大赢家。最大输家则是面临解体的伊拉克国家。随着极端主义武装组织"伊斯兰国"势力和地盘迅速扩张,美国重新出动军力干预,伊拉克危机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这一乱局具有非常复杂的内外因素,发展过程也诡秘曲折。例如"伊斯兰国"的前身年前就控制了伊拉克安巴  相似文献   

2.
魏亮 《当代世界》2018,(3):70-73
2017年末,以领土形式和治理模式存在的"伊斯兰国"宣告消亡,伊拉克由此进入后"伊斯兰国"时代。当反恐战争退居次位时,伊国内政治斗争和外部势力的角逐日益凸显,伊拉克未来前景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迅速蔓延,既是其建立所谓"哈里发国家"战略图谋的一部分,同时也与其在伊拉克和叙利亚遭到重创后寻求新的生存空间有关。"伊斯兰国"在这一地区形成了较为完整、严密的渗透网络体系,并争夺"基地"组织的势力范围。其扩张的有利因素主要包括当地伊斯兰极端主义盛行,国家治理能力低下甚至缺失,社会矛盾激化等;不利因素主要包括本土极端组织对"伊斯兰国"的依赖相对有限,"基地"组织影响深厚,全球反恐合作制约了"伊斯兰国"的扩张。鉴于其渗透是该地区自身"顽疾"的综合体现,相关国家在推动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伊斯兰国"威胁的同时,应加强自身治理能力建设,从源头上压缩"伊斯兰国"的渗透空间。  相似文献   

4.
《南风窗》2016,(9)
正去年年底,计算机和网络研究人员透露,"伊斯兰国"在所谓的"黑暗网络"(dark web)上表现得异常活跃,这一进展首先表明"伊斯兰国"正在建设某种即使当它在地面战争中被击败的情况下也有可能继续部署的网络能力。在美国及其盟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展开空中轰炸的同时,他们的目标"伊斯兰国"可能正准备在另一条战线上展开报复行动。通过将战争拓展到网络空间,"伊斯兰国"将取得非对称战争的众多优势—除非美国组织起来对抗该组织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南风窗》2014,(13)
##正##6月10日,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被与"基地"有关联的武装组织占领,后者自称"伊拉克及黎凡特伊斯兰国",受到叙利亚东部到伊拉克北部的部分逊尼派穆斯林支持。伊总理马利基10日发表电视讲话,宣布在全国实施最高警戒,同时呼吁议会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相似文献   

6.
正由于利比亚兼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厚的能源财富、可资利用的国内因素等"优势","伊斯兰国"在叙利亚、伊拉克等地面临生存压力的形势下,正移师利比亚,将其作为发展的"新中心"。而利比亚国内和解进程的前景,以及西方大国是否加强在利比亚境内打击恐怖主义的力度将决定"伊斯兰国"在利比亚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7.
极端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诞生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挑起叙利亚内战紧密相关,也与基地组织密切相连。在"建国"目标、军事能力、财政经费、招募手段、人员构成等方面伊斯兰国远远超过了基地组织,由此开辟了恐怖主义的新纪元。伊斯兰国极端恐怖组织与行为具有极端残忍性、种族主义、宗教分裂与教派冲突、国际化和国家实体化的特征。在美国及盟国、俄罗斯的打击下,伊斯兰国的军事攻势和侵略扩张将受到有效遏制,但伊斯兰国的组织及其恐怖行为将依然长期存在,而且有死灰复燃的可能;随着战略收缩,伊斯兰国有可能在中东地区以外的国家如欧美西方国家以及中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发动更频繁的恐怖袭击。  相似文献   

8.
王鸣鸣 《当代世界》2014,(11):39-42
<正>2014年8月以后,面对"伊斯兰国"对中东地区和全球构成的严重威胁和挑战,美国在一个多月内通过一系列外交努力迅速组织起有近50个国家参与的反"伊斯兰国"全球联盟,其中有十国左右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空中打击行动。美国在打击"伊斯兰国"的问题上获得广泛支持的同时,也面临着自身全球战略选择的难题和考验。过去六年,以从伊拉克撤军为抓手,奥巴马政府对美国全球战略进行了以收缩为特征的重大调整,基本  相似文献   

9.
《南风窗》2016,(15)
正斋月期间,"伊斯兰国"涉嫌策划与支持的暴力袭击遍布亚欧非美四大洲,在美国、约旦、利比亚、黎巴嫩、也门、沙特等十余个国家至少造成300多人遇难。近一个多月来,全球反恐形势可谓"喜忧参半"。喜的一面是,"伊斯兰国"(IS)在失去辛贾尔、拉马迪等军事重镇后,又在伊拉克与利比亚两国连丢费卢杰、苏尔特等数城。忧的一面是,从6月12日美国发生史上最严重枪击案,到土耳其阿塔图尔克国际机场爆炸案,乃至开斋节前夕伊斯兰圣城麦地那先知寺遭遇"肉弹","血腥圣  相似文献   

10.
肖建明 《南风窗》2014,(14):79-81
<正>ISIL控制了伊拉克西北部逊尼派聚居区,还扬言要摧毁南部什叶派圣城纳杰夫和卡尔巴拉。中东教派冲突的大风暴将不可避免。伊拉克第二大城摩苏尔的陷落,既震惊了伊拉克政府,也震惊了美国!尽管政府军之后的反攻挫败了"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IL)进军巴格达的势头,但当初政府军3万士兵面对800  相似文献   

11.
正目前国际社会对"伊斯兰国"(IS)的关注焦点更多地集中在叙利亚、伊拉克以及法、俄、美等国对IS的打击,而对IS在阿富汗最新动向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有限。阿富汗与新疆接壤,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启动及向西部周边国家推进影响至深。对IS在阿富汗最新发展态势的分析有利于中国周边安全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2.
王鸣鸣 《当代世界》2014,(10):43-46
<正>2014年,盘踞于叙利亚东部和伊拉克北部的"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IS)武装攻势迅猛,一度逼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他们在占领区大肆屠杀战俘和拒绝改变信仰的异教徒,迫使约50万人逃离家园。8月14日,联合国将伊拉克人道主义危机的紧急程度提升至最高级,并启动50年来最大规模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经过数月权衡与犹豫,美国总统  相似文献   

13.
魏亮 《当代世界》2016,(9):58-61
正近期"伊斯兰国"在中东地区的生存困境突显,迫使其开始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与增长点,鉴于它在南亚的扩张和经营已久,国际社会对"伊斯兰国"向南亚地区渗透的关注和重视也与日俱增。南亚是"伊斯兰国"在中东之外最为关注的地区。2016年尤其是入夏以来,"伊斯兰国"或将在孟加拉国筹建新行省的讨论再度成为国际社会与学术界探讨的焦点。然而,"伊斯兰国"在南亚地区的整体规模  相似文献   

14.
<正>伊拉克库尔德地区自治政府不顾国内外的普遍反对,高调通过独立公投,不仅导致伊国内冲突升级,更加剧了地区国家围绕库尔德问题的新一轮博弈。受制于历史原因和深层的现实地缘政治因素,库尔德人的独立建国梦恐难轻易实现。9月25日,伊拉克库尔德地区(以下简称"库区")自治政府不顾伊拉克中央政府的强硬警告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在库区管辖的杜胡克、埃尔比勒、苏莱曼尼亚三省,以及近年库区在打击"伊斯兰国"斗争中占  相似文献   

15.
随着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初步胜利,美国在伊斯兰世界的民主改造计划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了扩大"民主战果",改善在穆斯林国家的形象,美国加大了对伊斯兰大国的倚重,特别是对"两印"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  相似文献   

16.
雷墨 《南风窗》2014,(20):25-25
法国总统奥朗德9月19日发表公报说,法国“阵脚’式战斗机已于当天上午开始行动,对“伊斯兰国”位于伊拉克东北部的目标进行了空袭。未来几天法军还将继续采取行动。  相似文献   

17.
正"伊斯兰国"在不断肆虐中东地区的同时,已将触角伸到了东南亚国家。在"伊斯兰国"有针对性的宣传策略的影响下,东南亚地区恐怖主义势力日益抬头,我们需要警惕其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和"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伊斯兰国"在阿富汗的迅猛崛起,不仅遭到了阿政府和当地武装力量的抵制,更引发了全球关注。而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势头后,"伊斯兰国"尚难以威胁阿富汗全境并将其发展成为替代伊叙的新基地。然而,凭借其在全球恐怖主义网络中的资源和影响力,"伊斯兰国"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影响阿富汗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因素。2014年6月陡然崛起的"伊斯兰国"一跃成为当代最富有和强大的极端主义组织,半年后它确认在阿富汗  相似文献   

19.
2014年6月以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异军突起,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出现在世人面前,对中东国家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构成了重大威胁。无论从武装人员构成和财力状况、还是装备水平方面来说,"伊斯兰国"都已超越"基地"组织、阿富汗塔利班和巴基斯坦塔利班等其他极端组织,一跃成为全球实力最强和影响力最大的恐怖组织,并引发全球暴恐势力的纷纷效仿。尽管美国主导的国际军事联盟对"伊斯兰国"的军事打击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其发展,但由于它凭借不断把握政治机会结构、提升资源动员能力和强化意识形态叙事等优势,国际社会想在短时间内彻底摧毁该组织还只是一种愿望。然而,"伊斯兰国"生成与发展的结构性缺陷也正是目前国际社会打击这一极端暴恐组织的着力点所在。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国"的兴起标志着恐怖主义浪潮与吉哈德运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而这是根植于中东地区深层的宗教、政治和社会因素。同时,"伊斯兰国"自身的组织建设、经济管理和民众动员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伊斯兰国"的兴起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它不仅与"基地"组织争夺全球"圣战"的主导权,而且对外输出暴力恐怖和意识形态,导致国际冲突与地区动荡,挑战传统观念和国际规范,加速了中东地缘政治关系的重塑与国际反恐力量的分化和重组。此外,"伊斯兰国"的兴起还推动着国际体系边缘群体的宗教化、集体化实践,造成了对国际秩序的冲击和挑战。为此,国际社会需要认识到"伊斯兰国"背后的恐怖主义运动与重建哈里发国家政治实践的双重属性,关注其背后的滋生土壤,以求更加妥善有效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