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国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 外国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发表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 外国人在中国境外发表的作品,根据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本法保护。  相似文献   

3.
应当制定学术自由保护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真正做到尊重科学技术人才,就必须保障学术上的自由探索、自由讨论,使人们无所畏惧地去追求真理。提倡各种学派在百家争鸣中多作建树,反对滥用行政手段干预学术自由。”要真正实现学术自由,就必须有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保障。其中,法律保障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我国现行宪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公布施行,表明我国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标志我国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和使用方面的无法可依的局面的结束。它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大事件”。正如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宋汝芬同志在该法草案修改稿中指出:“制定著作权法,对于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对于完善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对外经济、  相似文献   

5.
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这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保障和促进我国文化与科学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作为保障和维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的民事审判部门,如何在审判实践中正确贯彻执行这一民事法律,对于鼓励公民积极从事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繁荣我国文化与科学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为帮助广大读者学习领会和正确运用著作权法的规定,本刊特约请有关立法和执法部门的同志,就著作权法中几个主要问题,撰写一组文章,从1991年第一期开始,在本刊陆续刊登。大家读后有什么意见和要求,亦望及时提出,以便尽力对大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吕丽娅 《法制与社会》2010,(24):295-295
著作权制度的设立是为了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创作积极性,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作品,最终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但法律对任何权利的保护不会是绝对无条件的,著作权作品所具有的发展性和延续性,不应为著作权人所独有,而应使全人类最终从中受益,从而有必要对著作权的限制制度。  相似文献   

7.
著作权,也称版权,是作者或者其他著作权人依照法律对已经创作0陈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著作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不受侵犯,调动知识分子创作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体系.199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但是,《著作权法》没有对侵犯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权益的行为规定相应的刑事制裁条款,使著作权的法律保护存在欠缺,对一些严重侵…  相似文献   

8.
引言各国著作权法在规定其保护宗旨时无不明确指出:著作权法一方面要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另一方面要保护公众对作品的使用,促进社会文  相似文献   

9.
<正> 第一条序则。本法的目的是调整因文学、科学和艺术作品的创作和社会采用而发生的关系,从而维护作者的利益、保障其发展文化创作,并对劳动人民按照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其积极参加文化创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论著作权的法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睿 《政法学刊》2008,25(3):98-100
著作权是基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所产生的权利,它所反映和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与同属于民事权利的物权、债权相比,具有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等特征。完善著作权法律制度对于促进优秀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繁荣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版权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基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享有的一种专有权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内容,版权保护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针对版权保护实行的是"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并行的"双轨制"。较之刑事司法,行政主体具备更全面的专业知识,行政执法方式的高效便民,可以有效地解决版权领域的特定纠纷。行政裁决作为一种行政执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文学、艺术以及科学作品的出版者,图书期刊的出版单位在传播文学、艺术以及科学作品的同时也在进行相关作品的创作活动。其出版活动不但涉及他人文学、艺术以及科学作品的使用和传播,也在创作产生新的作品,并享有与之相关的著作权。因此,图书期刊出版者在著作权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本文拟在讨论图书期刊相关著作权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图书期刊出版者面临的著作权法律风险,并提出防范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传统知识的保护(一)传统知识的概念目前在对传统知识概念的探讨上,WIPO所提出的概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WIPO的报告,传统知识是指“以传统为基础之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表演;发明;科学发现;外观设计;符号、名称与象征;未公开信息;以及工业、科学、文学、艺术领域或其他一切以传统为基础的创新与创作”。在传统知识的概念中,“以传统为基础”是核心要素,它指“知识体系、智力创造和创新活动、文化表达形式通常都是代代相传的,其被认定为系某个特定人群或居住区域所固有,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进。”〔1〕从WIPO对传统知识所…  相似文献   

14.
版权法制度的基本出发点是通过提高版权保护水平的方式来强化作者或其他版权人对作品的专有权利,从而鼓励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促进科学、文化和艺术的进步与繁荣。通过对56个国家和地区的版权保护强度与版权贸易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显示版权保护随着版权贸易的增加起初提高然后降低,两者呈倒U型关系,此拐点的人均创意及其相关产业物品进出口贸易额为3056.405美元,版权保护强度为5.384。  相似文献   

15.
著作权客体,即著作权法保护的物质对象,是指以某种客观存在的具体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创作成果,即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 著作权权利与义务,是特定的民事权利与义务,它们是基于被创作出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而产生的。因此,著作权法律关系中的客体只能是作品。 一部著作物,能否成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须具备以下两个要件:  相似文献   

16.
著作权,英文Copyright,法文Droitd auteur它是指著作者(包括公民个人和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广播电台、演出团体、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等创作单位)根据法律规定对其创作的有社会意义的科学、文学、艺术成果(作品)所享有的权利。仅有创作活动而没有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创作活动表现出来成为人们所能感知的作品,即使在大脑中有思维活动,并且这种思维活动可能对社会有意义,也不享有著作权。著作权须由法律直接确认,作者才能享有。不象有形财产那样,只要已经生产出来,就取得所有权,  相似文献   

17.
保护作者的著作权,不但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政策,而且也是重要的劳动政策、民事政策和经济政策。正确执行这项政策,有利于调动广大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创作积极性,对于繁荣科学、文化和艺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方 《中国司法》2002,(11):28-30
公民综合素质主要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律素质组成。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然要求公民法律素质与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同步进行、同时提高。一、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法律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的群众性基础。党的十五大重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并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党的基本纲领。这3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通过基本纲领的实施,最终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  相似文献   

19.
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及由此产生的版权(著作权)保护,不仅涉及作品创作者——科学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作曲家、剧作家、摄影家、建筑设计师等人和他们的继承人的利益,以及作品传播者——书刊出版者、音像出版者、广播电台、电视台和艺术表演家的利益,也涉及到需要学习知识和欣赏艺术的广大公众的利益,版权的确认、行使转让、限制和对侵权行为的处罚,既是公民、法人民事权利的保护问题,又是国家文化经济政策的体现与实施问题,政府——主要是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起草、通过与实施,到我国加入《伯尔尼保护文学艺术作  相似文献   

20.
郑瑞琨 《法学杂志》2001,22(2):36-37
本文认为著作权是作者因创作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权利 ;本文还着重阐明了著作权合理使用的民法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