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父母平凡普通,给予他很朴实的教育:把手上的事情做好。过年包春卷,父亲要求他包出的大小每个都要一样,否则拆开重包。在笼屉里,那些可爱的春卷整齐划一,象列队的士兵。  相似文献   

2.
曹景行 《两岸关系》2009,(11):29-30
1956年的7月16日下午四点左右,一辆蓝色的“华沙”牌轿车载着我和父母三人直奔颐和园。邵力子先生和夫人傅学文女士已经在门口等着,他同我父亲曹聚仁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父亲没有同我们一起回去吃晚饭,他和邵老留在了颐和园。  相似文献   

3.
李云鹏 《台声》2003,(3):38-40
是一个秋日下午的清凉天,我欣得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之子、曾任甘肃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的张枭先生应诺,在他的客厅,听取他印象中的父亲。张枭先生口中的父亲,除了一身古典式的、与众不同的艺术家气质,更多的是充满情趣和理趣的生活轶事。张枭说,幼时,父亲已成名,卖画收入应不菲,家中生活却过得非常一般,仅是饱肚而已。“记得小时,我就没穿过什么好衣服。”张枭笑说。张枭还透露:弟兄们告诉他:跟父亲住一起累得很,盖因大千先生太多“兴来之笔”,令家人忙活不息。张枭先生由此谈到富有又相对清贫的父亲;谈到父亲“爱尚与人异”…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离开我们已有三十五个年头了。去年岁暮,我访问了行知先生在北京从事科技工作的次子晓光。陶晓光已经六十三岁,面容酷似行知先生。他向我谈起了他父亲的往事。“父亲有宏大的抱负。一九一七年,他在由美回国的轮船上就向朋友们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当时回国的留学生纷纷谈论着他们返回祖国後的计划和理想。父亲曾明确表示:要使全中国的人都能受到教育!”陶晓  相似文献   

5.
杜恒 《黄埔》2009,(2):57-57
我的父亲尤广才年近90。最近,他的喜事接踵而来,先是晏欢先生从潘裕昆将军珍藏的照片中发现了我父母亲的结婚照片,接着潘将军的女婿晏伟权先生又从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发现了我父亲在缅甸西保战役的立功受奖战报,更令人激动的是近期又联系到了父亲在台湾的黄埔军校十六期同学曹英哲老先生。  相似文献   

6.
我的父亲陈泽同与毛泽东周世钊的一段往事追记陈淞我的父亲陈泽同,于1898年生,1989年逝世,湖南长沙人。父亲生前是一名高级建筑工程师。1919年,父亲11岁,在长沙市修业小学读高小。这一年,毛主席与他的同窗好友周世钊先生同在修业小学任教,毛主席教历...  相似文献   

7.
马万祺先生是澳门知名爱国人士,全国政协副主席,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副主任委员。我在与马万祺先生的接触中,感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而且更是一位激情洋溢的诗人,热爱澳门、热爱祖国,是贯穿他诗歌创作的一根红线,也是他80年人生历程矢志不移的信念。烽火激流望延安马万祺1919年10月21日出生于广东南海县。15岁那年,他的父亲不幸去世,两年之后,他接管了父亲留下的商务,成为一个大家族的“当家人”。他为人随和,商运通顺,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泾渭分明,坚持原则。马万祺的青少年时代,正值…  相似文献   

8.
王演兵 《人权》2005,(4):7-9
近年来,我国人权组织和丹麦人权研究所进行了交流合作。6月初,该所执行主任莫尔顿’卡吉诺姆先生来华参加“中国一欧盟法律和司法合作项目”闭幕研讨会。期间,本刊记者采访了他。在采访中,莫尔顿先生指出,他非常支持中欧人权合作,他为中国感到振奋。莫尔顿先生同时兼任丹麦国际研究和人权中心联席主任,联合国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委员、国家人权机构国际协调委员会主席。  相似文献   

9.
苗淑菊 《春秋》2009,(3):23-26
我们苗家是个大家庭,毹放后,我的父亲苗海南先生在党的培养下,作为山东省工商界的代表人士之一,他的事情知道的人还有一些。但是作为家族企业的创业人—我的二伯父苗星垣先生,他的事情人们却知之甚少。正是二伯父和我父亲兄弟联手引领苗氏企业取得了成功。并共同培养了我家后辈。二伯父同样是一位我永志不忘的长辈,  相似文献   

10.
在这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成立70周年将临的日子里,父亲所述他与邓演达先生相识相知、生死相托的往事,不断在我脑中盘桓,心头萦绕,以至夜不能寐。  父亲季方是在邓先生到上海物色黄埔军校教官时认识他的。初见邓先生似乎生活优裕,觉得与“肉食者”谋革命是没有意义的,经先生解释是工作需要,方始释然。到黄埔后,因了解到父亲一无不良嗜好,独嗜“真善美”,邓先生遂留父亲在办公室做他的助手,相知日深。二次北伐时,他俩经常与俄国顾问铁罗尼一起讨论农民与土地问题,就更志同道合了。  邓演达二次出国,在莫斯科与宋庆龄、陈友…  相似文献   

11.
一位年仅28岁的年轻企业家,在短短3年间创办了一个拥有年产值6000万元、年利税1200万元的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鞋材生产大企业,成了市场经济大潮中搏风击浪的矫健雏鹰。他,就是盐城市政协委员、江苏森达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盐城市努捷利鞋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海东。当徒工磨砺自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朱海东出身于制鞋世家,父亲朱相桂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制鞋大王“。按理说子承父业有许多捷径可走,但是他遵照父亲“事非经过不知  相似文献   

12.
他是一位职业编剧。近几年,他编剧并投拍的两部电视连续剧,都是写父亲的。我问他,是因为父亲情结吗?他没有回答我,只是怔怔地望着窗外的大街,很重的心事,正透过他的神情向外弥漫。他说,10年前,就是在这条大街上,我把我的父亲弄丢了,一直都没有找回来。他说,母亲来电话告诉我,说父亲的“糊涂病”越来越严重了。我知道父亲惠的是“失智症”,于是,我回了趟家,决定把父亲接到城里,找大医院瞧瞧,看有没有办法缓解病情。他说,那天起了个大早,带着父亲上医院。当时,人很多,公汽很挤,我再三叮嘱父亲,一定跟紧我,但车到站之后,父亲还是不见了。  相似文献   

13.
1912年,陈寅恪先生第一次由欧洲回国,往见他父亲散原老人的老友夏曾佑先生。曾佑先生对他说:“你是我老友之子。我很高兴你懂得很多种文字,有很多书可看。我只能看中国书,可惜都看完了。”寅恪先生告别出来,心想此老真是荒唐,中国书籍浩如烟海,哪能都看完了?几十年后,他在七十岁左右时对后辈说:“中国书虽多,不过基本几十种而已,其他不过翻来覆去,东抄西抄。”也与夏先生同感了。  相似文献   

14.
父亲     
父亲樊旻在父亲告别了他从事将近40年的公安事业时,他始终未料及:他一向视作“叛徒”的儿子──我,竟决心为公安事业奉献一生,正如他20年前所期望的那样。父亲曾是一名优秀的刑警,因而他不止一次对母亲说,要有一个男孩来继承他的事业。于是当我出生时,父亲虽在...  相似文献   

15.
江平 《人大论坛》2014,(4):52-52
台湾学者陈长文先生送给我一本书,书名为“法律人,你为什么不争气”,写的是台湾政界法律人的现象。这本书的序是马英九先生写的,他在序中谈到他当年报考法律其父不同意,要他报考政治,三十多年谁也未说服谁,马英九的父亲认为儿子学了法律后“法治观念太强,司法性格太重,守经有余,权变不足”。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杨开慧烈士诞辰百周年,缅怀先烈,心潮起伏,一股油然而生的敬意常常绕怀,久不能去。已故的南社诗人,我的父亲肖湘雁先生生前曾几次跟我谈起一段与李淑一先生交往的往事,叙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史料。60年代,湘雁先生居本市东瓜山,终日与一些诗友,吟诗煮酒,郁郁打发时光。忽一日,有湖南师大教授何申甫先生过访,交谈中,提及同窗李淑一不久前跟他谈及其父的遗著,一直未能整理,深为憾事,何申甫先生想到了我父亲,诗学深厚,且闲居在家,便极力推荐,于是,湘雁先生开始了李淑一父亲遗著的整理,和李淑一交上了朋友,为文…  相似文献   

17.
去年九月,影片《廖仲恺》开拍之前,扮演廖仲恺的演员、最近去世的董行佶同志前来找我,要我介绍一下父亲日常生活习惯以及生活中的趣事.我曾告诉他,一次,孙中山先生和父亲闲谈时说:“两只香蕉的营养价值等于一块牛排.”父亲风趣地回答:“那么,中国的牛排便长在树上了!”这个小插曲,已出现在影片之中.董行佶同志还去见过我的弟弟承志.承志也对他谈了父亲的为人,并要求他把父亲演得像一个“人”.  相似文献   

18.
近日,记者在“爱我中华”中国画油画大展组委会办公室见到了专程从台湾赶来、参加作品评审的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蔡建郎先生。蔡先生正在和天津炎黄艺术馆的几位专家一起对参赛的作品进行认真的评审。蔡先生风趣而健谈。他对作品的评价几乎一语中的,足见他素养甚高,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一位专业的书画家,孰不知这位两岸文化交流的“大使”原本也是位出色的“企业家”。 天性中对文化艺术的热爱 改变了他人生的道路   蔡建郎先生祖籍福建晋江,祖上六代移居台湾。 1954年,蔡先生出生于台湾彰化县,从小家境贫寒。但父亲对民俗文…  相似文献   

19.
在香港商界,近些年出现了一颗十分耀眼的明星,引起了众多人的瞩目。他就是已故“船王”包玉刚的二女婿、国务院港澳办和香港新华分社聘任的香港事务顾问吴光正先生。他出身名门,父亲吴绍磷曾留学德国,获得工程学博士,吴光正对身为建筑师的父亲十分崇敬,以做像父亲一样敬业的人为荣。他常骄傲地说:“我父亲在德国学习时,考九门功课,门门都是100分,这个纪录到现在也没人打破过。”吴光正从小对自己的要求就很高,他在香港读完小学和中学后,就到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读书,主修物理学和数学。他热心参加学校的社会活动,一直是…  相似文献   

20.
张娅 《今日广西》2008,(13):12-13
杨敏德1952年出生于纺织世家。外祖父1933年在上海创立的美亚织绸厂曾经让中国丝织品夺回了被日本绸缎挤出的南洋市场,在香港有“纺织大王”之称的父亲杨元龙1977年一手创办了现在的溢达集团。杨敏德先后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并于1976年到纽约市的第一波士顿公司(First Boston)工作。1978年由于父亲患病,她回港参与家业管理,1995年正式接下集团主席的权力棒。她还是迪生集团主席、香港“珠宝大王”潘迪生的第一任妻子,女儿潘楚颖同样毕业于哈佛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