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信仰困境表现为同一主体的多重信仰、有神论信仰向无神论信仰的消极转变、马克思主义信仰与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冲突以及民间信仰的选择混乱。引发信仰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前,重建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是摆脱信仰困境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2.
冯毅 《传承》2011,(8):32-34,57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政治的转型期,社会信仰呈现出信仰的物化、信仰的冲突、信仰的缺失等现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信仰的知、情、意、行内在的不统一和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以及人们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思想观念的嬗变。剖析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重新建构的富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问题领域。  相似文献   

3.
冯毅 《传承》2011,(22):32-34,57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政治的转型期,社会信仰呈现出信仰的物化、信仰的冲突、信仰的缺失等现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信仰的知、情、意、行内在的不统一和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以及人们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思想观念的嬗变。剖析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重新建构的富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问题领域。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三大主要困境:思想信仰的危机、不同角色的态度误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瓶颈,然后针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代人由于面临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断裂、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冲击、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被遮蔽,精神家园遭遇困境,表现为:信仰的异化与分化、生存焦虑与意义危机、精神生活的物化与思想式微。在解读马克思主义信仰人本关怀和时代诉求的基础上,提出超越精神生活的物化、重塑自我范式和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传播的应对策略,重建当代人亲切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
傅林奇 《前沿》2013,(17):33-3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针对现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概念、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等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涛 《长江论坛》2015,(1):21-25
明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是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伟大工程、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魅力的内在要求。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马克思本人的生命实践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六个既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8.
魏庆东 《前沿》2012,(21):36-39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情况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中国的未来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中国的种种遭遇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挖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当代价值,重塑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大众化,大众化的出路是我们高校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出路,是摆在我们面前严峻而紧迫的重大课题,具有理论和现实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针对现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问题,我们从概念、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等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信仰是对个体生存境遇与社会发展前途及其关系的自我超越活动与终极关切状态,是一种对不确定之于确定、无限之于有限的整体性把握和确证。就当代中国而言,信仰的四大现实困境要求我们在政治信仰重建,特别是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方面,要综合把握青年人生追求的实现维度、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全球化时代的空间维度以及社会变迁的历史维度。  相似文献   

11.
唐文艳 《传承》2015,(3):64-65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之话语权陷入时代困境。从"话语"的语辞分析入手,运用传播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话语困境进行原因分析,分别从教育传播主体、受众和吸引力三个维度进行考察,对推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时代怎样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崇高最科学的信仰,但日趋多元化的思想意识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挑战。"互联网+"在各领域的应用,为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新路径。可以通过探索"互联网+行动""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媒体"等方式,来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3.
张秀勤  刘佳宏 《前沿》2013,(7):29-32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基于唯物历史观和唯物辩证法认同基础上的主观确信,其内蕴着社会终极关怀和个体终极关怀,二者辩证统一。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过程中,出现以社会价值取向为主的信仰需求凸显时期和以个体价值取向为主的信仰诉求多元时期。新时期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关键在于: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终极关怀和个体终极关怀之魅力,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平民化、生活化,使之贴近个体的信仰需求,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大众话语平台;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互动融合,借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浓厚的大众情怀、民本精神、修身养性等特质,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的理论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14.
王健 《人民论坛》2010,(4):150-151
信仰是人的精神活动的核心,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以"自我教育、道德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学生信仰教育,是使他们形成科学信仰、化解信仰危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情况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中国的未来与发展。以东北林业大学本科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提出高校在新形势下对于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该把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公开表明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视马克思主义为旗帜,主张以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充分证明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同时,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持的态度和阐述的思想,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生产力的研究奠定了思想认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信仰思想既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指信仰或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本文所谓信仰或信奉马克思主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相信马克思主义,即相信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科学的理论;二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行动。这两个方面密切联系,缺一不可。本文就是在这两个理解上来研究邓小平关于理想、信仰的思想的,希望这一探讨能有助于对我们在21世纪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深远意义的认识。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  相似文献   

18.
井冈山精神的灵魂,是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这种信仰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精神支柱。当前,整个社会的信仰建设不容忽视。必须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切实建设好社会信仰体系,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巩固人民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信仰客体包括理论客体、实践客体和模范客体。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客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客体的时空界限,引起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困惑;实践客体的局部偏离,消解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模范客体的部分腐败,消解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的榜样力量。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客体应着重从理论客体的创新、实践客体的扬弃和模范客体的重塑三个方面来构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给人们以正确的理论方法,帮助人们树立科学思想信仰。目前大学生在信仰上存在迷惘、缺失甚至危机的问题。高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要在中国的现实场景中将马克思主义与当前大学生思想信仰的构建整合起来,探讨马克思主义走近、走进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