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的根本问题是增加收入,而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传统办法是提高农产品价格,但经过多年来连续的价格调整,这个办法的作用空间已经不大。提高城镇化水平才是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提高城镇化水平首先是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在此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大中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民增收的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农民增收的政策性效应已得到极大的体现。但现在农民增收问题已由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为核心的时期转入以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水平为核心的时期,在政策效应背后,农民增收基础薄弱、途径单一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持续增收的问题,务必将农民增收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科技水平、产、止化水平、规模化水平、市场竞争力水平,努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一、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  相似文献   

4.
王国斌 《政策》2004,(9):32-33
为促进农民增收,今年初,夷陵区专门进行了研究,及时组织开展了以“抓调研助增收”为主题的“千名干部万户行”活动。我们认为,要有效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必须在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生产标准化、农民市场组织化、农村城镇化上下功夫,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增收是核心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农民增收尤其是偏远落后的农村农民增收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农民增收难不仅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影响到农村的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说增收是核心问题。只有千方百计和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才能不断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才能让农村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6.
金宗志 《当代广西》2013,(11):24-25
【核心提示】 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密不可分。产业发展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动力和支撑,而城镇化建设又为产业发展聚集要素,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产业推动城镇化建设,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城市产业发挥集聚作用,吸引农民进城就业创业,解决自身发展问题,融入城市变为市民;二是城市生产要素流向农村,让农民在当地转移就业,通过产业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民就地市民化。  相似文献   

7.
马黎 《创造》2001,(7):4-6
“十五”计划纲要指出,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云南城镇建设步伐缓慢,给经济建设和发展带来了许多困难,结合云南的实际,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加快发展云南城镇化的措施,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发展目标,在西部大开发中抓住机遇,加快城镇化进程,本刊编辑部在此就云南城镇化问题特邀几位县委领导干部进行专题访谈,希望他们富有见地的观点能引起各级领导干部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政府行为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路径为视角,探究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城镇化过程对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增加农业支出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积极意义,但是,地方政府利益最大化的投资拉动模式不利于城乡均衡发展。目前,地方政府主导的城镇化过程进一步恶化了城乡收入差距,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地方政府行为与城镇化的交互影响对农民增收更为不利。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党中央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是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瓶颈的根本性的措施。我国能否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难点在农民。经过24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以占世界近10%的土地,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近些年,农民增收缓慢,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拉大,…  相似文献   

10.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举措,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抓好这项工作,有利于为农民开辟新的增收渠道,加快区域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调研组: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重要内容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可贵探索和实践,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既可以节约和保护耕地,促进农村市场发育、探索农民增收新途径,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2.
吴光辉 《江西政报》2006,(14):47-48
农民增收是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民收入上不去,不仅制约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此,做好新形势下农民增收工作,成为各级政府当前非常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乎民生,牵动全局,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尽管从历史上看,中国银行作为传统的外汇外贸专业银行,与三农建设缺乏天然渊源,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传统的、狭隘的“三农”已发展成为“大三农”和“新三农”,我省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推进了农村城镇化、大量农民经商办企业或外出打工带来了农民市民化。  相似文献   

14.
阚满荣 《群众》2006,(7):42-4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把握好这一核心问题,关键是要跳出“三农”做文章。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市云亭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促进农民跳出“三农”兴“三农”,以“减少农民”进而“富裕农民”。只有做好工业化、城镇化的大文章,才能切实激活农村人力资源和各种要素,才能切实强化农村发展的内在活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着力在深化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西部欠开发、欠发达地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实施农村半城镇化,是较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总结出制度政策、非农产业、外出务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进步、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化建设等五类农民增收模式,并对农民增收的趋势进行了基本判断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垫江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动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建设渝东经济强县、实现富民升位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但是,垫江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务工人员的观念僵化、素质较低;就业渠道窄、就业盲目性大;合法权益易受侵害、子女教育和家庭农业生产受影响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就垫江县如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路:包括加速健全三大系统;切实构筑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服务平台;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和竞争力;优化就业环境,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输出”与“回引”并举,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增强就业吸纳能力等。  相似文献   

18.
《群众》2016,(11)
正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本质是农民生活方式转变。这一转变伴随着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对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经营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目前,江苏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明显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人才需要。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  相似文献   

19.
农民增收的根本措施是减少农民,加速城镇化。温家宝副总理指出:“小城镇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农村各种资源合理配置、调整和聚集的过程。”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在农村工作中应该适时地推进“三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 “三集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辩证统一。不失时机地推进“三集中”,有利于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推进“三集中”,走有中  相似文献   

20.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贯彻中央提出的“城乡统筹”这一方略取得了一定成绩,社会经济、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开始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据调查,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县约有5%左右的农民失去土地进入城镇,少数区、县,特别是大城市主城区周边经济发达的乡镇,城镇化、农民市民化速度较快,如重庆市北碚区原北温泉镇有农民2万多,现只剩5千多农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