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恩来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与态度□陈扬勇关于周恩来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与态度,是学术界在周恩来研究中极为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拟就“文化大革命”前期(即九大以前)周恩来对“文革”的认识和态度谈点个人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前辈与同人。笔者...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革命”从根本上讲是一场政治运动,其核心问题是政治性的矛盾——党内斗争,但是一些复杂激烈的冲突也反映了社会性的矛盾。以往党史学界对“文化大革命”的研究多集中于党内思想和政治斗争问题,而对于运动中的社会性矛盾很少涉及。本文试就“文化大革命”中的社会性矛盾作一些初步的观察和探讨。鉴于“文化大革命”中社会性矛盾的充分表现集中于前3年,本文主要考察1966年至1969年的历史事实。一、知识分子问题与社会矛盾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化教育界和知识分子状况的强烈不满。“文化大革命”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文化大革命”过去20多个年头了。在这场运动结束20年时,国内不少人在反思、谈论这段历史。席宣、金春明撰写的《“文化大革命”简史》(以下简称《简史》),可以说是这种反思比较集中的体现。在海外、国内,也有一些关干“文化大革命”的文章发表。从国内外对“文化大革命”各种各样的议论中,可以看出,由当前社会的现实问题出发反思“文化大革命”,是近几年人们观察这段历史的基本特点。由于人们所处的地域、生活经历和文化传统不同,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也调然有别。20多年后,“文化大革命”研究的多元性,从一个角度反映了这段…  相似文献   

4.
涤生 《党史纵横》2006,(8):9-13
陈毅“对文化大革命”是不理解的。他是老帅中态度比较明朗的一个,也是较早对“文化大革命”中种种极“左”做法进行抵制和斗争的一个。陈毅“在文化大革命”中曾发表过一篇态度十分鲜明、观点十分尖锐的演讲,集中反映了他当时的政治观点和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展现了他高尚  相似文献   

5.
“文化大革命”运动伊始,在“左”倾思想路线指导下,“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形成全国范围的大动乱,河南也深陷其中。1967年夏,河南三方群众组织代表赴京汇报,中央文革却支一派,打一派,压一派,江青还鼓动河南造反派“文攻武卫”,加剧了河南群众组织间的矛盾,使得河南武斗成风,许多老干部及知识分子惨遭殴打、揪斗,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被全面夺权,全省工业、生产、生活秩序被严重破坏,中原大地陷入混乱之中。  相似文献   

6.
“文化大革命”中党和人民的斗争历程研究综述张化一、关于这一问题的提出及总体认识怎样认识"文化大革命"中的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人们回顾总结这段历史时,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怎样看待十年内乱中的党?一些同志提出:"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灾难...  相似文献   

7.
“文化大革命”史研究综述张均兵方增泉沈传宝“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史上沉重的一页。“文化大革命”史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开始于1978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文化大革命”史的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尤其是在1996年——“文化大...  相似文献   

8.
论“文化大革命”之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中大部分论著侧重于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回忆与反思。事实上,知青上山下乡始自5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爆发之时,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已进行了近10年。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相似文献   

9.
“文化大革命”是自上而下发动的,但从运动本身来说最先是从校园内被发动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此前校园内各种矛盾日益激化的产物。“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高等学校内,人与人之间关系普遍紧张,而在教师中以青老矛盾最为突出,从而使一部分青年教师成为“文化大革命”的积极分子。本文以“文化大革命”爆发前高校历史系为主要考察对象,以“文革小报”为主要资料,分析高校历史系教师内部青老矛盾的产生与激化过程,从而从一个角度来探讨“文化大革命”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冯白驹诞辰93周年。冯白驹闪光的一生不仅体现在领导琼崖军民创造了“孤岛奋战23年红旗不倒”的奇迹,也不仅体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努力为人民服务,还体现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与谬误和邪恶所进行的抗争。“文化大革命”已经过去20年了,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经历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他的思想水平、政治素质和个性特征,令人荡气回肠,感叹不已。“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它是一个时期以来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指导思想和实践愈演愈烈的产物。其间,冯白驹就深受其害,莫名其妙地被作为“地方主义反党集团头…  相似文献   

11.
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国家面临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恢复和发展被“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大革命”概念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概念使用阶段“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概念大致形成于文艺界整风运动中。1964年7月1日,《人民日报》以《文化战线上的一个大革命》为题发表社论。不久,中央又决定成立“文化革命五人小组”,负责文艺界整风事宜,“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概念开始使用。这一时期的中央文革五人小组组长为彭真、副组长为陆定一,成员有康生、周扬和吴冷西。1966年2月3日,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组举行扩大会议,讨论学术批判问题,并整理出《汇报提纲》(《二月提纲》)。2月12日,中央…  相似文献   

13.
编译者按:本文编译自日本法律文化社于1996年4月出版的《世界中的日中关系)一书。作者古厩忠夫系日本新写大学教授。文章概述了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认识与评价,同时扼要记述了日本受中国影响开展“文化大革命”的情况。作者认为,日本是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本之所以也开展了“文化大革命。,是因为在。本当时的社会状况下有与中国“文化大革命”产生共鸣的基础。文中标题为编译者所加。一、日本对“文化大革命”的研究1966年在中国爆发的“文化大革命”给日本带来了深刻影响。如作者所说,“在近现代的日…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大直命”十位,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完全错误的。必须予以彻底否定。但是,历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拟”文革”同“文革”时期的历史区别开来。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这是对“文化大革命”我国经济建设的符合实际的基本估计。《决议》告诉我们:一方面,由于“文革”的发动和发展,打乱了我国国民经…  相似文献   

15.
“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五七”干校.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而销声匿迹,其存在只不过十年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说是昙花一现,但在年龄稍大一点的人们心中,却留有深刻的印象。它的产生和结束,都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要扫除存在于各级领导机关中的官僚主义.而精简机构则被视为达到此目的的重要手段,贯穿于“文化大革命”的始终,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本文试图考察“文革”中精简机构的起因、发展及社会后果,从这一侧面探求我国当前党政机构改革的正确思路.(一)“文化大革命”初期全面夺权后建立的新的领导机构,被称做“革命委员会”.在“革命委员会”成立的过程中,中央强调它不仅要与旧时代剥削阶级庞大的官僚机构截然不同,而且要与“文化大革命”前的“旧机构”划清界限.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实行“精兵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前,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于1964年夏天成立了一个名为“文化革命五人小组”、主导意识形态领域丁作的工作组,彭真任组长。这个旨在贯彻毛泽东文化指示、执行中央关于文化及知识分子政策的工作组却在“文化大革命”前的风潮中遭到了覆灭的命运.彭真也因此遭受了政治生涯中一次大的劫难。  相似文献   

18.
编写“文化大革命”时期大事纪事体会点滴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党史办公室在编写“文化大革命”时期宣传系统大事纪事的过程中,我们在材料的取舍、来源、条目的多少,以及如何反映毛泽东主席和干部群众,如何看待北京市“文化大革命”中的建设成就等方面积累了一些体会,概...  相似文献   

19.
王力沉浮录     
霞飞 《党史博览》2005,(4):41-45
在中国,有两个王力:一个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语言学家、原籍广西的王力,一个是曾在“文化大革命”前任中联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中任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原籍江苏的王力。此文所说的王力,是指后一个王力。这个王力,曾经是“文化大革命”前期红极一时的人物。曾经是党内才俊  相似文献   

20.
看了一部关于“文化大革命”的书稿,它所反映的种种史实,令我思虑万平。“文化大革命”是一个大错,是一场浩劫。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一定要好好地研究它,以便接受这一带根本性的历史教训。“文化大革命”是20多年前的往事,然而,许多人却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真是“不堪回首”啊!但是,这个苦果又是值得回味的。大错误必有大教训,接受了教训,历史的悲剧才不会重演。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经过长期革命战争,创建了新中国,人民翻身作了主人。新中国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前进,欣欣向荣,波澜壮阔。然而,十几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