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社会在矛盾运动中前进,有矛盾就会有斗争。进行伟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运动规律表现出来的一个基本现象,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基本特质,是中国共产党赢得胜利的宝贵历史经验,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不竭精神源泉。新的征程上要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准确把握其生成逻辑、时代价值及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征程,领导着一个古老民族自历史深处走来,在斗争中诞生、斗争中成长、斗争中壮大,在斗争中锻造成烈火真金。斗争精神是这个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青春密码。  相似文献   

3.
王进 《探索》2011,(2):179-18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鲜明党性的科学,它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斗争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简明而准确的概括。社会主义社会是充满矛盾和斗争的社会,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都必须坚持"斗争哲学";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的性质不同,斗争方式有不同的特点,但这不能成为否定"斗争哲学"的理由。坚持"斗争哲学",就是坚持唯物辩证法,否定"斗争哲学"是形而上学的反映。唯物辩证法是彻底的辩证法。我们要把辩证法贯彻到底,就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斗争哲学",与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相似文献   

4.
正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斗争”指的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人在与自然界、社会和自我的斗争实践中彰显出斗争精神的三重价值意蕴,即斗争精神是实现生态和谐的不竭之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保障,是寻求自我突破的力量支撑。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在党的百年斗争实践中孕育形成,在武装斗争、建设斗争、改革斗争、伟大斗争的历程中实现民族解放之路、创立中国社会主义之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开创民族复兴之路,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实践道路。斗争精神在中国的实践中“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立场、践行“实事求是”的斗争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策略、落实以增强本领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为新发展阶段继续开展伟大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6.
科学社会主义在矛盾斗争中发展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造成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这种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斗争,推动着社会的前进,推动着新旧社会的代谢。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然,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力量。而科学技术是生产  相似文献   

8.
正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做一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士。领导干部"要坚持在重大斗争中磨砺,越是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是形势严峻、情况复杂的时候,  相似文献   

9.
王効民 《探索》2008,4(1):119-122
考察社会和谐必须立足于社会矛盾.因为,和谐是社会矛盾运动的特殊状态,是千千万万微观主体相对满意的生存状态,是区别于危机、战争、革命的总体社会态势.实现社会和谐必须立足于社会矛盾.因为,和谐是适度、有限斗争之后相互妥协的产物,是缓和矛盾、解决矛盾的结果.当前我国社会存在众多深层次矛盾.释放、化解这些矛盾,避免矛盾的大量累积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两条道路的斗争是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对立面的斗争引起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各项矛盾着的因素相互斗争推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斗争是多方面的,其中,两条道路的斗争是决定社会  相似文献   

11.
利益是推动人们进行历史运动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变更的杠杆.利益分为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同时,任何权利本身即是一种物质利益,也是一种精神利益.它是人们生存必需的两大利益.由于经济利益是产生政治利益的根源,任何权力主体和社会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无不是围绕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而且把政治权力用来作为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划时代的哲学家,一生有两大贡献。一是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一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寻找历史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但其基本的动力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生产的历史,人们首先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才会有精神生活。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则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主要  相似文献   

13.
正衡量干部有没有斗争精神、是不是敢于担当,就要看面对大是大非敢不敢亮剑、面对矛盾敢不敢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不敢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不敢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不敢坚决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于鼓舞广大干部坚定斗争意志、把准斗争方向、讲究斗争方法,更加自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新认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科学界定经济基础的范畴,对于深刻理解十五大精神,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一、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总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内在的基本矛盾。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即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  相似文献   

15.
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哲学界目前有六种观点,即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1、生产斗争;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4、社会各种矛盾运动的合力;5、人的物质利益需要;6、人民群众(参看黎克明、李辛生、李治华编:《哲学原理集辩》第392——397页,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有其不可忽视的局限性。一、生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内容而不是动力。  相似文献   

16.
西方社会矛盾演变大体经过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及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福利国家与福利社会建设和全球化市场经济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三个阶段,社会矛盾主要体现为劳资矛盾、社会阶层矛盾和新型社会矛盾,焦点是无产阶级维护自身经济和政治利益斗争、社会各阶层追求平等权利的斗争以及公民关注生活质量的斗争。西方社会矛盾经历了一个从尖锐到缓和再到相对稳定的过程,政府对社会矛盾的调节也经历了局部性调节、全局性调节和调节机制的调整完善三个阶段,并在这三个阶段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调节措施。  相似文献   

17.
链接     
《当代贵州》2011,(26):27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主动正视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这里撷取江苏等地主动正视矛盾、积极化解矛盾、加强社会管理方面的一些做法,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朱红  戴秀丽 《前线》2024,(4):16-18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全党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遵循。新时代新征程,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需要把握矛盾规律、树牢斗争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自觉投身伟大斗争实践,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是在长期革命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培育成的"革旧鼎新、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坚持原则、刀口向内、舍我其谁"的思想意志和精神信念,它既是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传承,又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既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养分,又彰显出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内涵丰富、特点突出。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斗争精神的内涵特质。  相似文献   

20.
义和团运动爆发至今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了,对这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运动,中国共产党人早在建党初期曾多次论述过。他们高度赞扬义和团运动反帝斗争的精神,鼓舞全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信心,推动了大革命的发展。对此,人们很少留意。今天,我们重温这些论述,仍有启迪意义。一1924年以前,共产党人很少论及义和团运动。但在寥寥数语的评论中,都肯定义和团运动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称其体现了“爱国的民族主义的社会意识”①。1924年7月13日,由国共两党发起的反帝国主义运动大联盟在北京成立,并发表宣言,倡议9月3日至9日为“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