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启阵 《各界》2011,(9):2-2
读过鲁迅散文《藤野先生》的中国人,数以亿计。鲁迅在这篇深情怀念藤野先生的文章中说“……在我所认为的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相似文献   

2.
上野看樱花     
方平 《侨园》2012,(6):31
刚到日本,导游幸田小姐就急不可耐地带着我们去东京上野公园看樱花.幸田小姐说:"樱花的花期短,人们说‘樱花7日’,即从樱花怒放到凋零只有7天时间,因此看樱花要赶早."上野公园想来应该是赏樱的好去处了,依稀记得鲁迅在《藤野先生》中有这么一句话:"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却也像绯红的云……" 日本人喜欢樱花我早有耳闻,日本的樱花品种多,寒绯樱、山樱、霞樱、枝垂樱、豆樱等都在日本广泛种植.据说在日本到了看樱花季节,不少公司会安排出一周左右的假期,让平时埋头工作的日本人扶老携幼一起去看花,"举国若狂观樱花"的盛况甚至会引发日本交通大堵塞.  相似文献   

3.
《民主》2016,(12)
正今年是笔者的父亲金性尧和母亲武桂芳诞辰100和101周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笔者应《民主》杂志之邀,撰述一段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父母亲与鲁迅先生及其夫人许广平之间的友好交往。父亲金性尧,笔名文载道,20世纪50年代加入民进。18岁时曾因仰慕鲁迅先生,向其请教写作杂文,与其有过四通书信来往;鲁迅先生逝世后,与母亲一起参加过鲁迅葬礼,还在许广平先生家中校勘过《鲁迅全集》,之后还主持编辑过《鲁迅风》杂志。2007年父亲去世,周海婴先生听闻致电表示哀悼,并对我讲我父亲当年和许广平先生是关系较为密切的好  相似文献   

4.
论对日本了解之深,与日本文化人交流之广,在日本知识界影响之大、声誉之隆,现代中国没人能够超过鲁迅。在日本人值得称道的德性中,鲁迅最欣赏的就是“认真”。鲁迅对中国人喜欢“做戏”的毛病深恶痛绝,一再予以抨击,对日本人做事是  相似文献   

5.
六月,西安地区纪念鲁迅百年诞辰学术讨论会开幕。鲁迅生前友好、八十五岁的曹靖华教授,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同国内研究鲁迅的其他知名人士一起,在会议开幕之日的当晚,兴致勃勃地赶到西安易俗社访问。五十七年前,鲁迅先生曾多次来该社看戏,并与同行数人联名制匾一块,匾额由鲁迅先生拟定并亲笔题了“古调独弹”四个大字,赠给易俗社。 易俗社于1912年创建后,便以  相似文献   

6.
“温古知新”,这四个寓意深邃的大字,是已故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先生两年前访华时为陕西省博物馆所作的题词。这可以说是这位日本著名政治家具有远见卓识的日中友好观。 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明友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今年四月,正当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赠植的大山樱在北京破蕊吐艳之时,大平先生的夫人大平志华子,带着两个儿子和儿媳、一个女儿和女婿,还有大平先生的弟弟,应邀全家前来中国访问,使我们得以再一次  相似文献   

7.
林非 《瞭望》1986,(43)
今年十月十九日是鲁迅先生逝世五十周年。半个世纪以来,鲁迅思想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巨大影响。鲁迅精神对于塑造中华民族新型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鲁迅精神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一切对待鲁迅思想所采取的轻率、虚无主义的态度和观点,都是错误的、有害的。十月六日,中国作家协会邀集在京的鲁迅研究专家和学者举行了纪念性座谈会。本刊特约请林非同志撰写专文,并摘要发表了陈漱渝同志在“鲁迅与中外文化学术讨论会”上的一篇论文,以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8.
袁鹰 《民主》2013,(3):44-48
伟大的文化革命旗手鲁迅先生1936年10月19日病逝在上海。10个月以后,"八·一三"事变爆发,热血沸腾的中华爱国儿女记住鲁迅先生"以牙还牙"、"血债必须血偿"的遗训,发扬韧性战斗的精神,慷慨高歌走上民族解放战场。1937年11月,上海沦于日寇之手,安葬先生遗骨的万国公墓,从此在荒岭枯草中渡过八年冷清的岁月。在延安和大后方,甚至太平洋战争前的香港,  相似文献   

9.
禾果 《民主》1996,(10)
(一) 爱国需要读史。鲁迅先生说:“历史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在世纪之交的今天,研讨英国李约瑟院士编纂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回首百余年前世纪之交的甲午(1894年)之战,中国惨败在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手下。重温这段历史教训,应当永远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0.
走近鲁迅     
金色的阳光映照着雄伟的花岗石工碑,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定的‘’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字闪闪发光;鲁迅先生的铜像高高地耸立在青松翠柏之间,犹在阅尽人间世事。我又一次忙里偷闲匆匆来到这里,默默地凝望着鲁迅先生遗像,静静地回忆着先生对我的教诲,给我的精神力量,包括对我的“解剖”自从1956年鲁迅墓从万国公墓迁移至此并重建以来,只要有可能我总会常到更名后的鲁迅公园来,在先生像前轻轻地放上一朵小花,无声地背诵着先生的《自嘲》诗或别的沉甸.沿着墓道缓步走着想着,每次都有新的感悟,都能汲取精神力量。1956年迁移的情景至今仍…  相似文献   

11.
自知·自胜     
宏图 《瞭望》1991,(33)
鲁迅先生“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钢弊常取类型”,因此,梁实秋先生即以“恶辣”、“著名的‘刀笔’”品评他的散文。显而易见,此系梁氏之“偏见”,忽视了鲁迅先生的另一面——更重要的一面,即“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历史每每重演。钱钟书先生学术力作《谈艺录》、《管  相似文献   

12.
伏琛 《瞭望》1989,(52)
自1936年8月《作家》月刊刊载了鲁迅先生的《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后,从此使徐懋庸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沉痛记忆。但是,在此之前,徐懋庸和鲁迅先生的关系是很好的。鲁迅曾对他主编的《新语林》给予过大力支持。 30年代,杂文、小品、随笔极为风行,因此这方面的刊物也特别多,提倡幽默、谐谑、趣味的有林语  相似文献   

13.
<正>战士的生活鲁迅是战士,但战士也需要生活,如鲁迅在《这也是生活》中所言:"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实际上,鲁迅并非如常人印象中那样高大威猛、金刚怒目,而是矮小瘦弱、和蔼慈祥。许广平在回忆录中说,在平时,鲁迅对敌人说话也是少愤怒的。生活中的鲁迅幽默、随和,喜欢笑和开玩笑,萧红、章衣萍等人的回忆文章中都有所提及。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写道:"鲁迅  相似文献   

14.
忻中 《瞭望》1983,(12)
毛主席是一个终身酷爱读书学习的人。他除了爱读马列著作、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史学、文学、军事学以及自然科学等的著作外,还十分爱读鲁迅的著作。 说到毛主席爱读鲁迅著作的事,还得先从延安时期说起。一九三八年,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印的《鲁迅全集》出版之后,毛主席有幸得到一套。毛主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篆刻     
伏琛 《瞭望》1991,(22)
鲁迅先生曾于1914年写过一篇有关篆刻的短文,收于许广平编的《集外集拾遗》,这是仅见的鲁迅谈治印的专文,题为《<蜕龛印存>序(代)》。后来他虽无暇注意及此,但他游览过杭州的西泠印社,对这个专门研究篆刻艺术的学术机构颇为重视,也很关切。 川岛(章矛尘)在《鲁迅先生1928年杭州之游》一文中,曾记述了鲁迅游览西泠印社的往事。此次游杭,鲁迅偕许广平同来,自7月12日晚至17日展,前后游憩了四天,这在鲁迅辛劳的一生中,是很难得的数日之闲。 鲁迅到杭州的第二天,就由郑奠和川岛陪同前往西泠印社。他们在“四照阁”  相似文献   

16.
秋高气爽的时节,笔者来到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家中做客。先生早早地在楼梯上迎接我的到来,他个头不高,头发花白,人却十分精神,脸上绽放着和蔼的笑容,眼睛里还闪烁着光芒。钱先生已经退休在家,但经常外出讲学,非常繁忙。在他的书房里,我依然发现厚厚的《鲁迅全集》散放在书桌上,其中还有一沓文稿。对钱先生来说,《鲁迅全集》已经陪他走过了四十多个春秋,随着时光的流逝,它越发浓烈地融入先生的内心,  相似文献   

17.
谢狱 《瞭望》1996,(24)
许杰先生是教授,可在我心目中,他是一位坚定的现实主义作家,一位从事文学评论工作颇有成就的学者。 说起来已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1943年初陈虞孙先生辞去他所兼任的浙江丽水版某报副刊《笔垒》主编职务,报社聘我接任。那时在外地做教授的许杰先生常在天台出版的《青年日报》副刊《语林》撰写短文,题作《鲁迅小说讲话》的万字长论,也刊载于该报。我读了以后,觉得能把鲁迅作品中的人物、情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学生对日本的看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生洛 《青年研究》2003,(11):22-29
本文利用访谈调查对中国大学生的日本观进行了考察 ,发现访谈对象中大多数人不喜欢日本 ,尽管他们对日本的某些方面也给予了明确的肯定。本文对这种日本观的具体内容、形成原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并对这种日本观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及不足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对鲁迅来说,还是对时人来说,鲁迅的身份更多的是一个"斗士"(或者说"革命家"、"战士"、"知识分子"),而不是文学家.从鲁迅的思想历程来说,他起初是相信文艺有扭乾转坤的伟力,但在血腥的现实面前碰壁后,他反省并放弃文艺改造社会的原初理想,从而倾向一种激进的、暴力的武力革命,追求一种实际的、有效的最终解决手段.从鲁迅革命观来看,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当之无愧、不必讳言的"革命家".我们今天在反思鲁迅,"拨乱反正"的同时,也要谨防"矫枉过正".  相似文献   

20.
美食家鲁迅     
二毛 《各界》2014,(8):10-11
鲁迅不但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在几乎处于神坛之上的评价中,人们很难把鲁迅与美食、美酒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在吃喝这件事上,鲁迅是个地道的行家,不但会吃,还会做,对许多菜肴都有堪称“行话”的独特见解。其中,北京是鲁迅从日本归来后长期生活过的城市,从1912年到1926年,共生活了14年,仅从这一时期鲁迅日记中就能发现他去过的有名气的餐馆就有65家!这65家餐馆,勾勒出了独属于鲁迅的“北京美食地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