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君毅     
唐君毅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文化哲学家、人文主义者、道德的理想主义者和超越的唯心论者。作为“文化意识中的巨人”,他曾被誉为继梁漱溟、熊十力、方东美等当代著名新儒家之后的又一“大儒”。而他的“心通九境论系统”的建立则标志着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界又崛起了一个新的儒家哲学系统。  相似文献   

2.
谭梅 《求索》2013,(5):244-246
李劼人思想建构之本真在于现代思想与民间文化的绝妙融合。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影响激活了李劫人思想中潜伏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因子。他通过对思想变革的深入思考.将巴蜀文化中固有的朴素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发展成了尊重个体独立、个性解放与个人发展为旨归的人道主义思想。另一方面,李劼人在经历了身体与精神的“离乡”之后,自觉继承了巴蜀文化中重视世俗生活的实事实功精神,同时以人道主义为思想底色.对巴蜀民间文化进行了新的翻检,从而使巴蜀文化在地域性的基础上有了超越性的蕴涵。李劫人独特的思想不仅对巴蜀文化的现代转型有积极的意义,即在传承巴蜀文化的同时又为其注入了现代的新质;而且对当代巴蜀文化建设也是很有启示.以精神的地域之乡为思考起点的方式.或许能治愈长期西化而导致失语症。  相似文献   

3.
文化生态变迁的道德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卫卫  华丽 《求索》2005,(10):115-117
当代中国“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迁,“主导文化”的单极格局事实上已经被打破,各类文化样式日益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为它们所承载的道德/价值观念不尽相同,所以客观上形成了道德/价值指向的多元化态势。新时期的道德构建面临新课题、新任务和新挑战,必须在道德建设的内涵和形式上不断更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根植于本土优秀的传统法文化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在时间浸润之下因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实践而被赋予了新内涵和新使命。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与传统中国“德法互补,共同为治”,“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源泉”与传统的民本思想,以及抓“关键少数”与古代中国“依法治官”这三大方面存在暗合与差异。这启示我们既要彰显文化自信,更要辩证对待传统文化。在正确处理古今中西文化之间关系的前提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5.
谢玉亮 《前沿》2012,(9):42-44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置于现代性的文化背景下,践行于当代中国人的现代性精神生成。面对当代中国人的多元文化境遇和精神生活的世俗性转向,当今精神家园建构必须立足于日常生活和乌托邦两个维度。精神家园的建构就在努力寻求理想与现实、神圣与世俗之间平衡的路上。  相似文献   

6.
庄子继承了春秋时期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并对其进一步深入探讨,形成了超脱于世俗之外的“齐物”“虚无”等思想。庄子在追求精神超脱、自然无为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世俗的留恋与关怀,显示了庄子思想的种种悖论。而这种悖论恰恰反映了他对世事的失望彷徨,以及无法排遣的悲观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7.
国家文化安全是当代国家安全的基本要素之一,但“国家文化安全”只是一个描述国家文化客观存在状态的概念,远远无法包容“文化与国家安全”之间复杂多样的关系;只研究“国家文化安全”也远远无法解释“文化与国家安全”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无论是在国家安全研究中,还是在社会文化研究中,“文化与国家安全”都是一个比“国家文化安全”内容丰富得多、情况复杂得多的问题。“文化与国家安全”不仅表现在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构成要素,而且还更多地表现在文化与国家安全之间所具有的多方位、多层次的复杂关系上。  相似文献   

8.
张岱年先生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的主要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和文化大师张岱年先生从事哲学教育和研究已长达70周年,桃李满天下,硕果累累。他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的贡献,荦荦大端,约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张先生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之际,还是一个青年学生的时候,就自觉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当时,他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新实在论、实用主义、生命哲学、突创进化论、新黑格尔主义以及尼采超人哲学等众多西方哲学流派进行比较研究,确信“辩证唯物论既博大精深又切合实际”,“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当代最有价值的哲学”。因此,他“衷…  相似文献   

9.
"新工人艺术团"创作出大量表达新工人心声的歌曲,其歌词具有口语化、叙事性特征,演唱方式采用方言和合唱。这种主流文化之外的"刺耳"音乐既来自新工人的自我情感表达的需要,又来自其对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呼吁,同时在知识分子、政府、大众媒体、新媒体等各方力量的协助下,传播逐渐广泛。"新工人艺术团"的产生顺应了当代中国工人在当下的自我表征需求,成为新工人文化发展的典范,推动了新工人文化在全国的传播。"新工人艺术团"的文化实践,一方面展示了当下新工人自身艰难的现实处境与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新工人文化实践所表达的时代经验为大众提供了认识当代中国的镜像。"新工人艺术团"的文化实践在某种程度上是当代工人状况,甚至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某种症候,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反思能为我们理解新工人文化及其复杂语境提供了一种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文化是活的,生动的文化,现实的文化研究不能脱离这个对象。作者认为。中国当代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分化。文章从三个层面描述了这种分化,即社区文化层面,次级民族文化层面以及阶层文化层面。新分化出的社区文化以“新海派”文化为典型,次级民族文化的分化表现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而个体户我群意识的产生昭示出一个新的阶层文化。作者指出,文化的分化是变迁的动因,进步的标志和整合的前提。今天的整合,意味着一种新的选择,也就是汇融各种有益的文化因子,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过程。整合与分化在文化发展中是相互依存、永无止境的,是全社会积极投入的现代化“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1.
(一) 今年4月2日,宋楚瑜在给台湾省“议会”作《施政报告》时,称这次台湾“总统”直选结果,充分体现了台湾人“政治上追求民主自由,经济上追求开放发展,不分族群,和衷共济,一起为台湾这块土地打拼的精神”。他把这种精神谓之“新台湾入主义”。 笔者发现,早在此前几天,李登辉在台中“谢票”时,就已经把“新台湾入主义”的概念提了出来,宋楚瑜只是跟进,及时做出解释和宣传罢了,但他说的不全。于是4月14日李登辉在苗栗讲话时,又给“新台湾人主义”的内涵,补充了文化上要营造“文化新故乡、文化新中原”的内容。 再溯其源,笔者还发现,这个“新主义”与李登辉过去所提倡的“台湾命运共同体”、“台湾利益优先”、  相似文献   

12.
摘要:近代中国从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历史的惯性作用其间,对其特性及根本原因进行分析思考,十分必要。历史惯性总是在长时段下形成并塑造着下一个时代的基本面孔,这被称为“世俗的面相”。以“大一统”为核心政治诉求形成的“多元一统”民族—国家格局,在历史长河中成为历史惯性,它与传统“早熟”文明衍生而来的文化惰性,成为分析、把握世俗面相的基点。中国在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过程中,得之于现代民族国家之“形”,而失之于民族文化自信之“憾”。  相似文献   

13.
<正>一、教材分析1.理论政策依据。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本专题复习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基于党的二十大及党和国家历次会议对“文化建设”的阐释,在深刻把握国情、考情、学情基础上,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文化专题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进行整合,通过引入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视角、新观念、新思路,以“文化自信”为关键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华文化因何而自信”以及“如何更自信”,从而推动当代中学生在感受中华文化美的同时积极成为中华文化传承者和弘扬者,于知、情、行三方面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现代新儒家得名于贺鳞渊源于梁漱溟,而冯友兰、贺麟、熊十力是真正的“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不是单纯地“接受”或“反接受”西方文化的产物,而是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的产物,它与世界文化构成“开放”以求“和谐”的关系。现代新儒家在忧患中产生、发展,但它和实践始终只是一种哲学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也是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和谐”是中国当代社会的价值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基础之上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和”文化的基础上,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以实现个体身心和谐为根本,以建立人际和谐为核心,以促进社会和谐为最高目的.  相似文献   

16.
左健伟 《群众》2023,(4):6-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部署,提出“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任务要求。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应充分发挥地方志资政育人、服务发展的独特功能,忠实记录当代,讲好江苏故事,传承历史文化,赓续中华文脉,为增强中华文明和江苏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展现方志作为。  相似文献   

17.
唐君毅的“伦理开新说”论评王泽应被推为现代新儒学一代宗师的唐君毅(1909—1978年)毕生以光大复兴民族伦理文化为职志,不仅于中国伦理文化有深湛的了解与研究,而且更具有真挚的同情与敬意.面对着近百年来中国伦理文化“花果飘零”的现状,他既忧心如焚,感...  相似文献   

18.
儒家文化在中国始终扮演着隐性在场的角色。与之相应,在物质条件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当代青年面临着如何重塑其文化人格的难题。在认真审视日常生活的平庸之后,部分青年选择“儒家”作为其身份想象。这种想象将儒家士大夫的“殉节”作为共情的基础,试图以此汲取其人格中的神圣力量。通过分析造成这一“文化奇观”的心理机制,我们可以发现此类青年的身份想象其实较多立足于诸如“自由”“平等”等文化价值的考量,而其所推崇的士大夫精神实际上已遭到隐性的转轨以贴合现代生活。是故,此类青年的所作所为并不能被单纯理解为儒学的“复活”,反而呈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现代气质及其相关心理诉求。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当代青年在其心灵世界所发起的“逆向突围”。仅以青年而言,这既反映了部分自发形成的“文化保守主义”的面相下所包含的复杂动因,亦反映了当代青年表达其精神诉求时的曲折性与隐蔽性。  相似文献   

19.
杨禄祥:为申报“千年古县”助力杨禄祥2003年当选为赞皇县政协副主席之前的10年间,一直担任赞皇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在任宣传部长任上,他就致力于赞皇的文化建设,挖掘弘扬古老的民族民俗文化,开拓当代新文化,使赞皇形成了“小县大文化、穷县富文化、老县新文化”的特色,在推进了县域经济建设、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加拿大当代思想家查尔斯·泰勒的《世俗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现代性尤其是世俗化理论的全新阐释。泰勒认为,世俗化不意味着信仰衰落,而是信仰的语境发生了变化。在世俗化进程中,无求于外的人文主义替代了上帝,通过将道德根源内在化,人不必诉诸外部超越,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人间福祉。一、解释学视角下的世俗化:对经典世俗化理论的反思“世俗化”这个概念最初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在韦伯的语境中,“世俗化”是“袪魅”和“理性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