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政府信用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居主导地位,对整个社会信用建设起到辐射、引领作用。社会公众对政府信用期望很高,一旦政府信用发生问题,政府公信力会降低,行政管理的效能会丧失。基于政府信用的重要性,本文从政府信用的理论基础入手,对政府失信行为进行检视、透析,进而提出政府信用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产生社会性信用危机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矫治信用缺失,构建信用社会的方法和思路。主要有: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严惩违法失信行为;政府要发挥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加快建立个人和企业信用制度;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  相似文献   

3.
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可以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在全社会中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政府应该加快征信立法和制度建设、完善信用服务市场体系、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培养社会诚信意识,在征信体系的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政务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优化营商环境最为重要的因素。当前,各地政务诚信建设虽已迈开步伐,但对诚信与信用仍存在法理上的深层次误解,政务诚信建设与依法治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之间的矛盾与纠结关系也日益突出。以政务诚信治理政府失信行为的思路不仅违背了信用的本质,混淆了违法与失信的关系,并且使得政府介入市场信用体系过大,无法反映并实际制约政府信用本身。鉴于此,为更好地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发挥信用治理的功效,建议从主体要素、意思要素、内容要素、结果要素四要素出发,重新界定政府失信行为。  相似文献   

5.
社会信用体系作为完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重要构成,它以法律为基础,以信用为核心,惩戒失信行为,维护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和谐。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是在政府推动下全社会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是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引导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论信用政府     
政府信用行为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弥补市场缺陷到位而不越位,避免出现政府失灵,建立信用政府有利于确立和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当前我国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建立信用政府,一要提高政府公务人员的信用意识和道德水平;二要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三要加强政府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四要进一步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五要加大社会与政府的互动力度。  相似文献   

7.
目前,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我国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主体的守信意识,也有利于惩戒失信行为和经济犯罪行为,有利于经侦部门提高发现经济犯罪的能力。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我国经济犯罪侦查的基础工作之一,公安机关经侦部门应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促进经侦基础工作的角度,就我国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出明确信用信息征集范围、设立适格信用信息管理机构、加强经侦与信用信息管理机构间协作机制、强化经侦民警的数据库使用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既是社会信用建设的关键,又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和法制政府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我国政府失信的表现、危害及产生的原因,从加强政府信用道德建设、重塑政府角色、推进依法行政、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建立政府诚信监督机制几个方面,提出了构建信用政府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要高度重视地方政府的信用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万荣 《理论前沿》2004,(16):44-45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政府守信是行政法治领域的基本原则之一。要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政府必须做好基础性工作,首要的任务是要带头讲诚信。然而,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却存在着失信问题,特别是一些县(市)、乡(镇)政府信用缺失更为严重。因此,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度,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一、地方政府信用的重要性(一)信用政府是信用社会的基础。首先,建立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是建立真正的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和公共信用的前提条件。因为企业信用在经济活动中降低交易成本作用的发挥,就是基于企业对于良好的政…  相似文献   

10.
论企业信用     
一、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中的一部分 信用是一个多层次的范畴。社会信用体系对象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公众信用。 政府信用对整个社会信用具有引导作用。政府的职责有法可依,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条例是对政府工作的一种承诺。政府职能部门缺位越位等现象是政府对投资者  相似文献   

11.
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政府信用失范是政府信用缺失、信用贫困、信用滥用、信用危机的统称,政府信用失范将会造成政府失效乃至政府失败.要提高政府信用,必须重视政府的信用意识,做到依法行政,言出有据、言而有信.同时,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在目前政府主导形态下,政府信用的提高和信用危机的克服主要仰赖于政府的行为自主性即政府自觉.  相似文献   

12.
正河南省人民政府近日发文,要求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依法依规将公务员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廉政记录、年度考核结果、违法违纪违约行为等信用信息记入档案,作为公务员考核、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根据近日发布的《河南省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实施方案》规定,各级政府和公务员在履职过程中,因违法违规、失信违约被司法判决、相对不起诉、行政处罚、纪律处分、问责处理等产生的信息将纳入政务失信记录。政务失信记录由各级社会信用体系建  相似文献   

13.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与基础,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和建设的伟大事业进程中,始终强调政府信用的重要性,认为信用体现一个国家的形象;因此提出了政府要取信于民、要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做到“领导就是服务”等观点,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政府失信的对策和思路,为我们建设信用政府,进而打造“信用中国”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我国在市场经济建立的初期,失信现象非常严重,尤其是政府信用不足。在经济生活中造成极坏的影响。没有良好的政府信用,就无法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当前建立社会信用的关键和核心是构建信用政府。构建诚信政府,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政府信用是政府生命周期的主线,政府信用的严重缺失,将造成整个社会发展积极性的丧失,社会必然陷入信用危机的恶性循环中,进而直接危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谋求和谐社会与政府信用的互倚共生,关键在于政府信用体系的构建:强化政府的教育培训,树立信用理念;提高政府决策回应性,充分体现民意;改善政府的施政行为,讲求廉洁高效;严格政府的依法行政,加强建章立制。  相似文献   

16.
政府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具有主导作用。但政府信用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方位、多渠道发挥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进入一个新阶段。发达国家征信系统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先进城市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经验表明: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多目标系统,重点是通过社会治理创新解决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遵循市场规律,明确政府监管责任,发挥信用服务行业的主导作用;国内信用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失信成本低,守信激励不足;当前的紧要任务是建立起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以及健全信用记录和信用数据库等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要求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政府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基础性、决定性、导向性的作用,政府信用缺失严重影响政府自身形象,严重影响社会诚信建设效果.为此,必须建设以法治、服务、责任、效能为目标模式的诚信政府,从观念与意识、制度与机制、公务员素质等几方面构建政府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9.
区域信用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显著影响,主要作用于融资约束、创业投资、经济效率和生态经济等方面。然而,当前区域信用环境治理面临着示范性主体失信行为屡有发生、失信惩戒法治化程度不够、区域社会信用道德培育存在短板、子区域信用环境监控不足等问题,为此,应当采取强化信用政府建设、完善失信惩戒制度、培育和践行优秀区域信用文化、健全区域信用激励和监控机制等措施以优化区域信用环境,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失信惩戒措施是社会信用法治体系建设中尤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作为一种主要基于公权力的新型社会治理手段得到了广泛运用。中央各部门、各地方纷纷出台失信惩戒措施,意欲在全社会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格局。然而在失信惩戒措施层出不穷的同时,也存在着泛化与滥用的趋势,这也使得失信惩戒措施饱受质疑。基于此,我们应当以法律保留原则作为形式标准,平等原则和比例原则作为实质标准来对失信惩戒措施乃至社会信用立法进行合宪性检视,由此发掘出部分地方立法主体越权进行信用立法以及部分惩戒措施对公民基本权利造成不当限制这两大问题,最终尝试构建失信惩戒措施的合宪性控制路径,即从严限制信用地方立法位阶、平衡信用立法的价值取向、澄清行政性失信惩戒措施的性质,并以法律保留原则和比例原则来对失信惩戒措施的设定与实施环节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