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廖可贵 《世纪桥》2007,(6):66-67
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必由之路,而产业集群品牌的打造是武汉旅游企业打开市场、赢得竞争力、取得利润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武汉区域经济发展新突破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产业集群的概念和打造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可行性入手,在分析了武汉当前旅游产业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对于武汉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打造而言,良好的产业环境是保证;完善的区域旅游产业链是基础;品牌旅游企业和特色旅游产品是关键;高素质旅游人才是智力要求。综合上述要素,武汉才能创建具有强效竞争力的旅游产业集群品牌。  相似文献   

2.
建设旅游强国,是世纪之初我国确定的未来20年旅游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出境旅游为旅游强国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国际形象、重要的物质基础、国际展示平台和内在质量保障.我国出境旅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在行业经营、市场管理、游客安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国家管理、经营主体自觉、游客参与等层面优化我国出境旅游,从而促进旅游强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已有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选用更加合理的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理论分析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对四川省21个市州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统计实证与比较分析。主要结论包括:第一,目前四川省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总体特征是各个市州旅游产业发展差距十分明显,成都作为单一极核地位突出,次极增长中心培育相对不足,迫切需要选择、培育和打造形成新的旅游经济增长极,由单引擎带动向多引擎带动转变。第二,这种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是各市州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硬件"与"软件"各类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三,四川省各市州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各不相同,导致各个市州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各市州通过有效的区域旅游合作可以大大提升四川省整体旅游吸引力和产业竞争力;第四,由于在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交通条件和旅游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四川省各个市州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存在明显差异。论文最后提出促进四川旅游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要牢固树立资源整合、立体开发的观念,把发展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培育精品、系统开发的观念,把观光游览型和文化产业型旅游结合起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环境第一的观念,把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牢固树立依托旅游、促进开放的观念,把发展旅游产业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的广西在承接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首先可利用广西的特有区位和特有资源,将区域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从而为广西经济发展和产业演进提供有效的融发器。其次,由于广西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因此积极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助于强化对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而且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在相当程度上也会促进产西旅游业自身的发展,实践中这一点在广西贺州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就表现得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6.
当前浙江省城镇化已经发展到城乡统筹、全域城市化的阶段,对于省内旅游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地区,旅游业正成为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动力来源。文章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研究了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详细阐述了欠发达地区旅游小城镇的动态演进路径。研究表明,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旅游业发展不同阶段所产生的极化效应、回波效应及扩散效应;同时,旅游小城镇的演进路径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需要经历规模扩张、功能健全和内涵养成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发展宁夏乡村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乡村旅游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潜力巨大.国内旅游的日趋成熟与宁夏旅游业产业规模的逐步壮大为加快发展宁夏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积极健康地发展宁夏乡村旅游,延长旅游业产业链条至广大乡村地区是增强宁夏旅游业发展后劲、促进乡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良性互动之路.  相似文献   

8.
德宏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旅游业发展成效显著。本文在分析德宏州旅游市场营销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要从资源分析和市场研究、打造旅游品牌、建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和信息交流场所、旅游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平台及合理的旅游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等方面着力,才有可能优化德宏州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9.
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得益于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旅游业的特点和旅游业发展模式决定了政府在区域旅游合作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区域旅游合作三大行为主体是政府、旅游企业以及旅游企业行业协会,三者关系中政府居于主导层面,成功的区域旅游合作必是三者各司其职、各就其住,实现利益多赢格局。区域旅游合作中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原则,政府应努力实现区域共同利益最大化,规范旅游市场和竞争秩序,真正成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中最有效的调控主体。  相似文献   

10.
<正>休闲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高级形式,是发展旅游业的必然要求。我省应顺应旅游产业发展新趋势,积极培育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加快推进建设旅游强省步伐。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消费",明确了长远优化旅游业结构的发展方向。休闲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向思洁  贾波 《世纪桥》2012,(11):136-138
推进重庆少数民族旅游产业发展是体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重庆的重要内容,是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从民族旅游的相关概念出发,通过分析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优势和现状,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及如何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提出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2.
旅游文化是解决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最佳结合和科学发展的关键点,也是旅游与文化结合的最佳切入点。加强桂林旅游文化建设研究,对推进桂林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桂林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桂林旅游科学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桂林旅游文化建设必须“自觉”解决旅游本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等基本认识问题,高度重视桂林旅游文化的核心思想,严格遵循“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历史文脉;重视现代科技,重视环境美学;面向普通百姓,面向未来发展”的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3.
张家界是国内重点旅游城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张家界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坚持旅游带动战略,加速推进世界旅游精品建设,推动张家界由旅游产业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  相似文献   

14.
张家界是国内重点旅游城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张家界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坚持旅游带动战略,加速推进世界旅游精品建设,推动张家界由旅游产业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  相似文献   

15.
张慧光 《前线》2010,(2):49-51
<正>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世界各国和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充分表明,政府对旅游产业采取的管理体制直接影响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产业结构、资源利用、产出效益和对经济的贡献程度。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产业体系,建立旅游产业发展扶  相似文献   

16.
达坂城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充满古文化底蕴的历史古城,拥有丰富的自然及文化旅游资源。从旅游资源配置来看,达坂城地区具有三大系列旅游资源及产品配置。即:自然景观型;人文景观型;名胜古迹型等。积极发掘境内旅游资源,并及时转化为产业优势,必然能推动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低碳经济时代,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逐渐成为各国优先发展的"绿色朝阳产业"。党中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我国大力扶持发展的第三产业新模式,文化旅游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升级和结构转型有着重要意义。一、打造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系统1.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是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土壤,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文旅产业发展能够达到的高度。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18.
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福海县旅游业的发展起步较晚,由于本县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地区和县领导充分重视发展旅游业,1997和1998两年时间,全县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旅游产业区域增长乘数效应较大,一经启动,随即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是“智慧旅游”积极推广实施的先锋示范基地,近年来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大力推动“智慧旅游”的先行先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全省智慧旅游项层设计、智慧旅游统一协调监督机构和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存在问题,应从基础保障体系、旅游相关行业智慧平台建设、中央旅游信息智慧管理平台和四个核心功能平台来构建福建“智慧旅游”发展的总体架构.  相似文献   

20.
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这个地区的现代文明进程,成都市金牛区站在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争创成都旅游业第一区”的发展目标。通过调研发现成都市金牛区背靠西部中心城市,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繁荣兴旺的商贸文化;软件、硬件设施设备实力雄厚。是开发打造旅游产业的最佳场地之一,只要全区共同努力,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领导,克服现有旅游产业发展的软肋,努力打造亮点,增强综合配套服务能力,加强区域问的旅游合作,创新旅游管理体制。一定能实现“成都市旅游业第一区”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