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诚地世俗     
游宇明 《当代党员》2006,(11):73-73
侄儿小星闷闷不乐,原因是他在思想品德测试中,一道题目答错了,受到了老师批评。 那道题是:“假若本地发洪水,你家里一台高档电脑与学校一台旧电视机都面临被洪水淹没的危险。你先抢出什么?”同学们都回答“先抢出学校的旧电视机”,惟独小星说要先找一条船,把自家的高档电脑和学校的旧电视机都抢出来。老师批评他没有大公无私的精神,说:“自家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集体和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相似文献   

2.
王文华 《党课》2011,(12):79-80
爸爸过世10年了。每年父亲节,我会再看一遍他当年写的信。他还在时,我倒没有看得这么仔细。嫌信的内容八股,觉得自己很聪明,这些事还要他来说?10年后,我发现自己并不聪明,而且我也正慢慢变得跟爸爸一样八股。  相似文献   

3.
汪雨 《世纪风采》2006,(3):45-47,44
2006年1月28日是农历除夕,又一个新春佳节即将来临,南京城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辞旧迎新的喜庆气氛中。可在南京某监狱服刑的陈聚华(副厅级)却望着高墙铁网默默垂泪。每逢佳节倍思亲,他又想起了自己年近9旬的老母亲,此时此刻,他多想能再叫一声“妈”,再吃一口母亲亲手腌制的咸鱼咸肉。然而,这对于身陷囹圄的他,却是一种奢望,只能是梦中的事了。  相似文献   

4.
人才一直是个褒义词,而奴才则是封建制度下的产物,起初不过是封建官场上下人的一种谦词,只是到了近代才嬗变为贬损的意味。时代的车轮滚到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实生活中本不应该再有“奴才”,但也不尽然。君不见,在任何一片天地里只要有职权、有头脸的人在,那么在他的周围就总会有甘心供其役使的人。这些人最大的特征就是跟得紧、贴得近,领导者该干也能干的事他主动代劳,不该或不宜出面干的事,他照样能心神领会地把“意图”化为行为;领导者的观点正确他点头,不正确也同样去贯彻。尽管局外人有千万个不屑…  相似文献   

5.
宋志坚 《唯实》2013,(4):95-95
一 有一个叫“知道分子”的称谓开始时髦,连不少著名的文化人也跟着这样说。例如,一位很有影响的作家日前做客央视《小崔说事》时就说,“现在有的知识分子是‘知道分子”’,因为“别人和他说的事,他全知道。但他缺的是见识”。  相似文献   

6.
刘诚龙 《党课》2011,(6):73-73
狄仁杰是唐朝名相,他心胸阔达,方正廉明,被武则天看中,提拔为宰相。他初任这一职务,也碰到过有人向他告密的事,告密者不是别人,而是武则天。  相似文献   

7.
春节前几天,他准备回老家一趟。上次回家已是十年前的事了,十年前,他从市里到老家走了三天,先坐长途汽车到县城,又坐马车到乡上,再走四十里山路,才到家,不过那时他年轻,还不到三十岁。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的领导者,总希望自己工作上的决策、规划、构想等,以及自己所说的话能够在群众中产生共鸣,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没有思想上的共鸣,就不可能会有行动上的一致,此乃人所共知的道理。但是,正如俗话所说的世无完人这个道理一样,一个做领导的,哪怕其工作中的决策再正确,个人在群众中的威信再高,他的话,他所做的事,也不见得会样样正确,更不见得都会在群众中产生共鸣。领导同志的政治思想水平高低有不同,业务能力大小有差别,其表现也自然不同。有的人由于思想上早有准备,因而当下属以及职工群众一旦对…  相似文献   

9.
单位一同事聊起一件事——他是当笑话来说的:一次,他带的大学实习生写了一篇非常普通的稿子,却自我感觉极好,先是当着众人的面美美地自夸了一番,然后自我陶醉,谁的意见也听不进。同事感慨: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会这么“自信”?  相似文献   

10.
今年49岁的李炳庆,乍一看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乡村汉子,高高的个子,一幅憨厚的模样。他曾连续两届高票当选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李家村党支部书记。任职9年来,他在村支书这个基层最平凡的岗位上,扎扎实实为群众谋发展、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石曾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去日本,他买了一架具有最新科技的数码相机,相机很好用又使他很有面子,所以他很是珍惜。常常旅游的他,在一次航海中,相机因被巨浪打湿而损坏了。于是,他托朋友拿去日本修理。数日后,朋友回来,相机未修,被告知修理相机的价钱几乎和买个新的一样,他遂决定托朋友再去买个新的。朋友从日本又打来电话,  相似文献   

12.
舅舅年轻的时候英俊潇洒,为人处世礼貌得体、邻居或亲戚家里遇上嫁娶,总是请舅舅作陪。再加上他大方豪爽,朋友遍天下,这样一来,竟然酒事不断。一来二去,就染上了酒瘾。  相似文献   

13.
赵亚兴 《奋斗》2006,(1):63-63
“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是辛弃疾在他的一阙词中满怀悲愤的一句语.或许他一生坎坷,壮志难酬,有个儿子又常惹他生气。才发出这般多少有些凄苦的感叹吧。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样的人生,自然难以让人快乐。不过。似乎也有例外,同样面对“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客观存在,民国元老于佑任淡泊名利,荣辱自安。写出这样一首勉励自己的对联:“不问八九,常想一二”。横批是“如意”。对呀,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剩下的一二,自然是如意之事,“常想一二”。 那结果不就是“如意”吗?  相似文献   

14.
小区小总理     
郝安 《学习导报》2013,(15):48-49
总理者,一切皆理,总在理也。 周恩来周总理,是一国总理,理的是天下事。国事家事,大事小事,周公不知一天几吐哺,所以至今国家还记得他,人民还念着他。  相似文献   

15.
官场十道     
茅家梁 《廉政瞭望》2010,(23):69-69
一,官场人事复杂,没深入了解,看到听到的或许都是表象。 二,经常发牢骚的人,就算做了再多的事,领导也只会记得他的牢骚,而忘记他做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解放初期,邓小平同刘伯承率领部队解放大西南后,他曾为征粮一事大发雷霆,即使是发起脾气来也很有艺术性。  相似文献   

17.
乔子亮 《江淮》2011,(8):34
今年,对姐夫一家人来说,是非常难忘的一年,因为67岁的姐夫成了村里的一名预备党员。姐夫是位普通的农民,他文化程度不高,一生勤劳,庄稼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是村里种田的一把能手。姐夫脾气倔强,平常不爱说话,不善交往,可他秉性耿直,只要看准的事,无论困难再大,他也是一干到底。  相似文献   

18.
开国上将杨得志投身军旅半个多世纪,他的传奇经历是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从中也可清晰地看到他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我军一代名将的历史轨迹。这里,选取的是他红军时期的几则轶事。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7月12日,星期日,下午4点多。刚从村里赶回来的王惠忠风尘仆仆,一脸倦容,裤腿上的灰尘还没来得及掸去。见到记者,他有些歉意地说":对不起,没来得及换衣服。"原来,他答应"七一"前去看望春光村老党员贫困户,因为去北京开会耽搁了,正好这个周日有点儿空。"为百姓办事,事再小也是大事,答应的事就一定要办到。"担任杭锦后旗委书记的王惠忠,是这样说的,也  相似文献   

20.
霞飞 《世纪风采》2007,(4):22-24,25-26
1941年10月间,王明生病住院。在治疗期间,发生了一次医疗事故,王明出现了药物中毒症状。这件事本已过去,王明在国内期间也从未重提过,可他却在1971年写的《中共50年》一书中把这件事翻了出来,诬蔑说是有人要害死他。那么,王明中毒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