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人股骨的性别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中国人股骨性别判定的方程。方法测量来自全国14省区的已知生前确切性别180例(男150例,女30例)个体的双侧股骨21项指标。使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获得的股骨测量项目数据,进行同一性别双侧间及不同性别同侧间的t检验,然后采用Fisher判别分析法和Bayes逐步判别分析法,建立股骨性别判定的系列判别函数。结果股骨单一测量指标中男性判别率最高指标为股骨上髁宽,为94.0%,女性判别率最高指标为股骨头周与股骨颈垂直径,为93.3%,总判别方程的判别率为男性98.0%,女性93.3%。结论本研究提供的判别方程式判别准确率较高,适用于中国人股骨的性别判定。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建立中国人胫骨性别判定的方程。方法测量来自全国14省区已知生前确切性别的180例(男150例,女30例)个体的跫侧胫骨的13项指标,使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所获得的测量数据进行同一性别双侧间以及不同性别同侧间胫骨测量项目的t检验,最后用Fisher判别分析法,建立国人胫骨性别判定的方程式。结果单一测量指标的性别判别方程13组,其性别判别准确率为66.7%~96.7%,总判别方程的判别准确率为男性97.3%,女性93.3%。结论本研究提供的判别方程式判别准确率较高,适用于中国人胫骨的性别判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桡骨的测量,使用Fisher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中国人桡骨性别判定的判别方程。方法本研究共测量了来自全国九省区的已知生前确切性别的210个个体的左右侧桡骨,其中男性160例,女性50例,年龄范围18岁~76岁。测量指标共有8项,使用SPSS软件,进行了桡骨左、右侧及男女性别间测量数据差异的t检验。根据对测量数据左、右侧及男女性别的检验,将差异不显著的测量项目剔除,建立了左、右侧桡骨性别判定的方程。结果单一测量指标的性别判定方程,除性别差异不显著的测量项目颈干角之外,性别判别率为57.7%~92.3%,桡骨长度测量指标的性别判别率为82.4%~88.5%,桡骨中段测量指标的性别判别率为77.8%~91.7%。完整桡骨测量指标的性别判别率91.7%~99.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桡骨性别判定方法,性别判定准确率高,使用方便,为中国人桡骨的性别判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对已知性别的190副中国汉族成人干燥髋骨的复合弧形态进行观察,发现该弧男女性间存在着差异.利用该弧的形态进行性别鉴定,男性性别判别准确率可达97.56%,女性性别判别准确率可达85.07%. 相似文献
7.
中国汉族人腰椎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提供体质人类学的数据资料 ,建立中国汉族腰椎性别判别的方法。方法根据人体骨骼测量方法 ,测量 117付 (男 80 ,女 3 7付 ,年龄 17~ 90岁 )中国汉族人腰椎的 10项指标 ;选择性别差异显著的椎测量项目 ,建立腰椎及各腰椎的性别判别方程。结果第一至第五腰椎均有 5个以上的测量项目的数据存在显著意义的性别差异 (P<0 0 5 ) ;建立的 5个腰椎及各腰椎的性别判别方程 ,判别率在 69 4%~ 91 8% ,以 5个腰椎的多项指标的性别判别方程的准确率最高 (91 8% ) ,其次为第一腰椎 (84 5 % )和第二腰椎 (82 1% )。结论中国汉族人腰椎的性别差异以第一和第二腰椎明显 ,腰椎性别判定以多项指标的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男性硬腭的年龄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腭缝及硬腭骨质年龄变化的规律,建立腭骨年龄判定的方法。方法对268例已知生前确切年龄的中国汉族男性的上腭硬腭腭缝的愈合情况及硬腭表面的骨质情况,进行了观察,将观察结果进行评分分级后,探讨硬腭骨骼特征与年龄的关系。结果将硬腭骨骼特征与年龄进行相关分析,并建立硬腭判定年龄的多组回归方程,判断年龄误差最小的为4.5岁。结论本文提出的硬腭年龄判定的方法,准确性较高,在较大年龄组的个体也可以得到较好的结果,是骨骼年龄判定的一个新的实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人类胸骨的形态特征与性别具有密切关系,各项研究普遍认为,胸骨具有显著性别差异,其指标有:胸骨总长、胸骨体长、柄宽、柄厚、体宽、体厚、胸骨面积。但指标胸骨柄长、胸骨指数的性别差异仍然存在争议。合理联用性别差异显著的相关指标,建立性别判别方程式,确定相应的临界判别值,判定性别即可获得较高的正确率。现有数据显示,国内外研究胸骨判定性别结果的精度可高达90%以上。目前国内的研究方法主要为通过手工测量长度指标获取测量值,计算有关指数,此类方法对骨骼的处理费时费力且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有望简化处理该过程,使得研究结果更为科学精确,特别是多层螺旋CT在法医人类学检查、测量及同一认定中具有实用价值。借鉴国外一些利用X线摄影、CT扫描技术进行有关研究的方法,采用多层面重组结合三维重建图像的测量方法有望获得更为准确的测量数据,为胸骨的性别判定提供1种快捷、准确的新途径。本文对国内外胸骨性别差异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尤其关注了法医学个体识别方面的数据,这些资料为研究胸骨三维重建影像的形态特征奠定了基础,将有力促进胸骨个体识别方法的突破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适合西南地区成人的颅骨性别判定函数。方法性别明确的颅骨67个,测量颅骨最大长、颅骨最大宽、颅高等16项指标,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建立单一变量及多变量性别判定方程,并对5个无名颅骨进行回带检验。结果 16项指标中有13项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大于女性,单变量函数推断性别以鼻高(男78.4%,女83.3%)、颅骨最大长(男83.8%,女73.3%)准确率较高。多变量性别判定函数以颅周长、鼻高贡献最大,判定准确率男89.2%,女90.0%。结论单变量推断颅骨性别以鼻高或颅骨最大长较为理想,但以颅周长、鼻高联合推断性别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11.
测量中国汉族女性腰椎,建立腰椎推断身高的方法。按人体骨骼测量方法,对第一至第五腰椎的10项指标进行测量,并将各腰椎的测量数据与身高进行相关分析,建立中国汉族女性腰椎推断身高的回归方程。获得的推断身高的5个回归方程,其相关系数(r)和标准差(s)分别为 r_1=0.751,s=45.0171;r_2=0.698,s=48.2804;r_3=0.758,s=43.3508;r_4=0.497,s=56.0890;r_5=0.606,s=53.3158。本研究建立的方法误差小,可以用于中国汉族女性腰椎的身高推断。 相似文献
12.
Marco Aurelio Guimarães José Arnaldo Soares-Vieira Ricardo Henrique Alves da Silva Martin Paul Evison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Genetics Supplement Series》2009,2(1):165-166
At the Medical Legal Center in Ribeirão Preto, Brazil (CEMEL/FMRP-USP), unidentified decomposing bodies routinely undergo soft tissue removal (by immersion in water at 80–90 °C for 24 h) prior to an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intended to yield a biological profile of age, sex, ancestry, height, pathology and so on. In the event that this analysis is unsuccessful, samples may be submitted for DNA profiling. The tropical climate and the defleshing process may confound preservation, recovery and analysis of DNA, however. In order to establish an optimal standardized protocol for identification of decomposing human remains from a tropical climatic region, the outcome of anthropological and genetic analyses was compared, along with the utility of bone (mainly femur and sternum) and teeth (mainly molar) specimens for DNA analysis. In a sample (n = 39) of partially skeletonized remains,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was sufficient for identification in eight cases. In further six cases, DNA profiling was successfully attempted. As a consequence of our study, we recommend collection of 1–2 well preserved teeth prior to defleshing and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in these circumstances.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中国人高度残碎下颌骨的性别判定方法。方法测量了国内 8个省市的已知性别的 16 0具尸骨的下颌骨 (其中男性 10 8例 ,女性 5 2例 ,年龄范围 18~ 75岁 ) ,选择了下颌骨左侧的下颌角、下颌支两部位的 15项指标的测量值 ,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筛选出性别差异显著的指标 ,使用判别分析方法 ,建立高度残碎下颌骨判定性别的判别方程。结果得到高度残碎下颌骨性别判别方程共计 4 4组 ,下颌角 3组 ,下颌支2 5组 ,下颌角和下颌支联合判定 16组。下颌角性别判别方程的最高性别判别率男性 6 9 4 % ,女性 75 % ,综合70 6 % ,下颌支最高性别判别率男性 77 8% ,女性 80 8% ,综合 75 6 % ;下颌角与下颌支联合判定的最高性别判别率男性 75 0 % ,女性 84 6 % ,综合 75 6 %。结论本研究可适用于刑事案件以及火灾、飞机失事等自然灾害事件以及考古工作中的高度残碎下颌骨的性别判定。 相似文献
14.
中国汉族男女股骨性别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测量235副(男158副,女77副)已知生前确切性别的成年股骨的21项指标,对单一测量项目判定股骨性别的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21项测量指标中有11项单一指标的判别效果达80%以上。采用Fisher两类判别分析法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到根据单侧股骨测量值判别性别的函数方程14个;对南方和北方人群组的测量数据,分别用Fisher两类判别法进行统计,建立了根据单侧股骨测量值判断性别的函数34个,判别率最高达98.23%。与盲测判别准确率相近。该法可用于法医人类学的个体识别。 相似文献
15.
16.
Gonzalez RA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2012,57(1):24-34
This study provides evidence of craniofacial growth variation between the sexes in juveniles of European descent.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lateral cephalometric radiographs belonging to the Michigan Craniofacial Growth Study. The collection consists of longitudinal lateral radiographs that represent individuals 5-16 years of age. Each radiograph was manually traced on hyprint vellum from which eight craniometric points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se points, 20 craniofacial measurements were recorded and then analyzed by means of a canonical 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 Sex classification equations were then created by applying a backward stepwise procedure to the discriminant functions. The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e presence of sexually dimorphic differences in craniofacial growth. The neurocranium is the most sexually dimorphic region of the juvenile craniofacial skeleton, until the onset of puberty. Size is the main source of variation with males having taller and longer heads than females. Overall, sex classification in the sample ranges from 78 to 89% accurac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