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忆陈毅     
对外友协会长陈昊苏先生送我一本他新出版的诗集《时空的跨越》。这本诗集收集了他从1990年3月起到友协担任副会长、会长的16年内写的365篇诗作,我浏览这本厚厚的诗集时,首先看到的是他多篇纪念已故父亲陈毅元帅和母亲张茜同志的诗作。他歌颂他父亲雪  相似文献   

2.
陈伯纯同志在解放前的地下斗争时是我的领导,对我很有帮助;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全力扑在工作上,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我们一起多次受害;在我撰写《华蓥山武装起义与刘隆华》和《忘却不了的回顾(四川文化大革命)》两本书的过程中,多次给我寄书和资料,并找来有关同志座谈;他还专程到北碚来看我和老  相似文献   

3.
聂绀弩是我国现代散文家和杂文家,著有散文集《沉吟》、《聂绀弩散文》,杂文集《血书》、《聂绀弩杂文选》、《聂绀弩杂文集》。聂绀弩的杂文写作有意学习鲁迅的笔法,几可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聂绀弩还从事旧体诗的创作,其中他写的旧体诗《三草》深得胡乔木的赞赏,从而引发了俩人的一段交往。  相似文献   

4.
胡绳同志是我所敬重的一位学术界前辈。他学识广博,著述宏富,为人宽厚,有长者风。他的道德文章均堪为后辈楷模。胡绳同志的著作我过去读过一些,如《辩证法唯物论人门》、《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以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后又蒙他赠送《胡绳文集(1935——1948)》,我也认真拜读了。我深感胡绳同志不仅学问渊博,著作等身,而且关心祖国命运,关心人民疾苦,是一位极富正义感和历史责任感的学者。胡绳同志不仅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而且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的政论家、评论家。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写下了一系列思想文化评论…  相似文献   

5.
《求实》在1990年第2期发表了我写的《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划分探析》.对此文,林锡奇同志写了商榷文章,题为《应从原著的多种概念中把握内在的思想实质》,发表在《求实》1990年第11期上(以下简称林文,出自该文的引文只注明页码).我拜读之后,非常钦佩他的争鸣精神,但对于他在争论中所持的态度和所涉及的內容,我认为有答辩之必要.一、自拟被商榷对象的总体观点是不妥当的.林文说坚毅同志"按照'三分法'原则,到处照搬照套,一切都是'三分'."(第23页)看来,锡奇同志对我在哲学上倡导"三分法"是很反感的.我不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任何人,但与我的"三分法"观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为《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撰写了200多篇短论,2007年,浙江日报社以《之江新语》为书名将其结集出版。开卷有益,系统研读《之江新语》系列短论,特别是书中《心无百姓莫为"官"》《珍惜在位时》和《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等文章,就像是父母对孩子的谆谆教导,语重心长。这些内容,在我看来,一是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具有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认知和情怀,二是表现出他对治党治国、改革发展和社会弊端的明察秋毫和勇于担当,三是体现了他对领导干部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  相似文献   

7.
周勇 《红岩春秋》2009,(3):37-38
我拜读过李岚清同志的许多著作,包括《突围》。这次负责筹办“李岚清篆刻艺术展”和“李岚清篆刻与《突围》讲座”,使我有机会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再次学习他的著作,体会个中的思想,品味他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对生活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1942年秋,党组织把我从云阳调到重庆《新华日报》当校对,当时只有18岁。调我到《新华日报》工作时,中共南方局组织部秘书于江震叮嘱我:到报社以后,除了当好校对外,还要利用报社的环境认真学习整风文件,努力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党性。我按照于江震的叮嘱,严格要求自己,在《新华日报》工作和生活了一年多时间。在这期间,我亲自聆听过南方局周恩来、董必武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教诲,提高了思想,增长了对党的认识。同时,生活在这个革命的集体里,对上下级和同志之间那种亲密无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情景,倍感温暖和鼓舞。由于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我于1943年底离开了报社到地方工作。光阴荏苒,尽管已经过去60多年了,但我对在《新华日报》工作的这段日子,对南方局周恩来、董必武和报社领导人章汉夫、潘梓年等同志的身影,对许多往事,至今还历历在目,十分鲜活,真是终生难忘啊!我从1938年入党时就订阅了重庆《新华日报》,从此它就成为了我学习文化和政治理论的教科书。在阅读《新华日报》时,常读到周恩来写的代论,说服力极强,非常喜爱,于是我就向引导我参加革命的指路人李唯请教,要求他告诉我关于周恩来的革命事迹。他对我说:“周恩来是我党的领导人,文武全才。他领导...  相似文献   

9.
正5月12日的《新京报》刊登社论说,这两天,一段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阐述自己用人观的视频风靡网络。视频中刘家义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一次专门试了一个同志,本来这名同志讲的是完全正确的,突然我跟他说,是不是可以这样考虑?他马上变过来,对,应该是这样。然后我又提醒,是不是应该这样?他又说,对,马上这样。"视频  相似文献   

10.
正李保国走了。虽是英年早逝,却是硕果累累,事业有成。李保国实在是太累,太需要休息,才枕着他的"太行梦",进入到"太行山上满山树"的"梦乡"。他一生没有闲过,他说:"人活着时刻要有事干,没事干,不就精神空虚吗?我觉得我什么都满足,我就需要干点事!"省委作出的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决定》指出:"李保国同志是扎根山区、脱贫攻坚的杰出楷模,是情系百姓、科技扶贫的先进典型,是服务基  相似文献   

11.
正2003年5月,笔者为参加在北戴河举行的全国第17届中华诗词研讨会,撰写简析李大钊旧体诗创作的论文《革命先驱的"感慨悲歌之篇"》时,发现李大钊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读书时创作的诗歌《登楼杂感》和《岁晚寄友》等,均应与当时正在东北从事革命活动和捍卫北国疆土斗争的中学同窗好友蒋卫平有关,极可能都是他写出后寄给远在北国战斗的蒋卫平的信。  相似文献   

12.
《当代贵州》2012,(14):54-55
聂远:黔东南给了我艺术灵感聂远,演员,1978年出生于黔东南镇远县。代表作有《雪山飞狐》、《倩女幽魂》、《隋唐英雄传》、《大唐情史》、《三国》、《西游记》等,被称为"内地新四小生",曾获大众电视十佳演员奖。"家乡话是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的。"离家多年,聂远仍能说一口流利的镇远话,毫不掩饰对乡音的依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镇远。聂远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不过西方的节日,他说镇远是传统文化尤其  相似文献   

13.
正陈独秀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常言说"诗言志",陈独秀诗歌的观点、气韵和感召力,值得后人深入研究。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所处的时代特征,忠实地记录了其主要革命历史。他把诗歌当作革命宣传活动的重要形式,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弊端。陈独秀的诗作有几个非常显著的特色:一是重在运用旧体诗的形式,多为五字律和七字律,但又有创新格体;二是他的作品主要面向普遍受过旧教育的知识分子,在抒怀感慨之中又包蕴着对知识分子历史作用的深邃思考;三是陈独秀的诗句"说起联邦新制度,又将遗恨到君身",显然是对满清王朝统治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前途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14.
读了《红岩春秋》96年5期上翟林椿同志关于上述问题的《考辩》一文,我也谈谈我的意见。 林椿同志不同意叶永烈《江青传》所说的“日本飞机第一次轰炸延安是1938年11月20日”的话。他说,日本飞机第一次炸延安的一天,他和几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党史月刊》1989年11期纪实文学《咬定青山不放松——记喻杰》一文,我刚刚读完上篇,心情十分激动,边读边禁不住落泪,他的事迹太感动人了。我深深地敬爱这样的老党员。在他面前不仅是我,也许许多人都会愧疚的。为此,我建议: 一、喻杰同志是党风党纪的活教  相似文献   

16.
正1987年8月11日,谭家述将军不幸逝世。9月9日王震在《人民日报》刊文《深切怀念老战友谭家述同志》,他深情地写道:"谭家述同志是我50年前同吃一锅饭的老战友。50年前同锅吃饭的老战友一个个相继去世,如今家述同志又因病逝世,令人十分怀念。家述同志一生英勇奋斗。他的热血与汗水洒到了井冈山地区,洒到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洒到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广阔战场上,洒到了保卫祖国、建设军队的岗位上。"  相似文献   

17.
《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 我看了你们《中共党史研究》今年第三期发表了我的“关于向忠发叛变的问题”证明材料,认为还要作一点说明。由于陈云同志很关心这件事,所以,在我把报告送中央以前先送陈云同志审核,在他看后,由陈云同志处注:“这件事,陈云同志说:向忠发确实叛变了,邓颖超同志讲的意见是对的。”因为,他当时在上海,知道事实经  相似文献   

18.
刘冰  苏峰 《党史文苑》2013,(7):35-41,44
南翔同志是我非常尊敬的领导和兄长,我有幸与南翔同志相交相知30余载,他的思想境界、教育理念深深影响了我。2013年9月7日是蒋南翔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回想起半个世纪前的往事,特别是他在"文化大革命"前夕对我说的话"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让我倍加怀念他。团中央初识蒋南翔我跟蒋南翔同志有直接联系是我从河南调到团中央之后。蒋南翔当时是团中央副书记。1953年,团中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同志百周年诞辰。为了缅怀这位历史伟人的丰功伟绩,我们从已经出版的《任弼时传》、《任弼时年谱》、《我的父亲任弼时》、《任弼时同志八十周年诞辰纪念集》、《任弼时同志逝世纪念集》等书中,选编出若干个小故事予以连载,题为《他是中国人民的骆驼》,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第五节 痛丧子 忍断亲情 《红灯记》拍摄成功 彭勃正在办公室批阅文件,桌上的电话铃响了。他顺手抓起话筒。一个江西口音很重的男子声音传来:“彭勃同志吗?我是刘贤权,请你立即到我这里来接受任务。” 刘贤权当时是铁道兵部队司令员,又是国务院文化组负责人之一。彭勃调八一厂后,和他打交道不多,相互也不太熟悉。今天,他直接打电话找彭勃去接受任务,估计来头不小,任务不轻。 彭勃来到铁道兵司令部。刘贤权对他说:“江青同志指示,把拍摄样板戏《红灯记》的任务交给你们八一厂。这不仅是八一厂的光荣,也是解放军的光荣。任务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