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纵观当今世界,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崛起可谓极其引人注目。但是国际社会对中印崛起的态度却有着极大的不同:中国崛起屡屡遭受"敌视",而印度崛起则显得"民心所向"。世界究竟为何只谈"中国威胁"却不提"印度威胁"呢?中印整体情况对比从经济上看,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无论是印度还是西方国家都承认,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1978年开始的经济改革比印度早了整整14年。印度的改革主要集中于经济层面的调整和改良。中国的改革采用了经济优先的策略。中印两国有着各自的发展优势,也面临着各自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印度是中国最重要的邻国之一,中印两国有着数千年的贸易交往史,中印关系在我国诸多双边关系中,发展历史悠久。云南省与印度为近邻,贸易关系源远流长,从古代就沿着南方丝绸之路,通过缅甸与印度东北部进行着贸易往来。进入21世纪以来,中印关系不断改善。云南与印度合作和交流的进一步加强,将在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强与印度的合作.对提高云南省对外开放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印度同为亚洲大国、世界大国和发展中大国,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两国的能源需求巨大,影响世界能源市场格局,未来两国能源消费仍将继续增长,中印两国都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对外依存度高,中国和印度的能源发展具有诸多相似性。但中印两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难题挑战却是不同的,印度比中国面临更加严峻的能源供需矛盾,印度的再生能源体系有待大力度开发。中印两国在向外寻找能源的过程中,不仅是竞争对手,同时也是合作共赢关系,中印能源合作除了共同迎接"亚洲溢价"挑战外更主要的还有地缘政治战略考虑等。  相似文献   

5.
中印贸易的现状与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悦 《新视野》2007,(4):21-23
新世纪以来,随着印度经济的崛起,中印两个发展中大国的实力消长和它们之间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关系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最新的统计数据,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评述了中印贸易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发展状况,展示了中印两国现时的贸易实力和未来的贸易发展空间,并对两国的贸易走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张乐 《世纪桥》2011,(1):86-88
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当前最热门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在全球气候治理活动中,中印两国进行了长期的、积极的合作。相同或相似的国内状况和政治意愿成为双方合作的坚实基础,两国的合作不仅对于两国,而且对于国际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印度,是亚洲大陆上的两个巨人.从国情看,两国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又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现代,除社会制度外,两国在自然资源、人口数量、历史遭遇、当今任务等方面,都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中印两国具有很大的可比性.然而,两国在发展道路上却选择了不同的经济制度,中印之间的竞争是一场标准的经济制度竞争.通过对这两国发展历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选择符合国情的经济制度对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8.
全球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纪.回顾往昔,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发展中大国,有理由为他们在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欢欣鼓舞.但是更为紧迫的是,双方都应当为如何携手合作,共同面对在新世纪的艰巨任务未雨绸缪.为了完成这一伟大的任务,中印两国都要在新世纪中叶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一项十分光荣和艰巨的任务,中印两国人民不仅应当长期友好相处,而且应当加强和深化双方在各个方面的合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双方有必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在思想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解决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9.
“既不存在中国对印度的威胁,也不存在印度对中国的威胁。”1982年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在会见印度客人时,对中印关系作出了上述评价。作为两个比邻而居的崛起中大国,有着两千年传统友谊的中国和印度,理应成为一对携手共荣的好伙伴。然而近些年,两国追求合作共赢的进程却被来自媒体和民间的杂音束缚了手脚。  相似文献   

10.
林木 《党史博览》2012,(12):2+57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接见参加中印两国关于西藏地方与印度之间关系问题谈判的印度代表时,第一次提出了这五项原则,后写进了中印双方达成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1954年6月25日至29日,周恩来应邀先后对印度、缅甸进行正式访问,在与印度、缅甸发表的联合公报中,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中印关系一直是影响地区和世界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多极化趋势面临挑战的大背景下,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于2003年6月底访问中国。双方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广泛交换了看法,签署了《中印两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两国首脑的会晤为今后双方合作确立了一个基本框架。然而,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道路并不会因此而一片坦途,两国关系的发展将受到政治多极化框架、经济利益需求、崛起前景比较和相互信任建构四大因素的影响。一、世界政治框架内的两国关系国际关系作为一个有机的互动博弈体系,对国家的影响在近年来表现的尤为突出。目前在南亚…  相似文献   

12.
中印两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近,增长动力却迥然不同。印度经济模式有很多令中国黯然失色的优点,包括国内消费是拉动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发展对外部的依赖程度较低,服务业在其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私营企业较为发达,等等。印度经济之长,正是中国经济之短,其所拥有的优点使印度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值得我国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杨保筠 《新视野》2006,(3):76-78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在共同战略利益的驱动下迅速加强,并建立起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印之间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加强合作有利于两国的和平发展和地区的稳定繁荣。在“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的指导下,本着发展中大国之间强强合作、争取双赢的新思维, 中印将共同推动两国关系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周毅  曾庆忠 《实事求是》2008,200(1):51-53
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与印度的农业交流源远流长。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与印度两国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加强,新疆与印度的农业合作也出现了新的契机。新疆与印度开展农业合作具有多方面的便利条件。新疆应抓住机遇,在深度和广度上加强与印度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实现互惠互利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党史文汇》2001,(5):F003-F00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的提出,始于1953年12月至1954年4月中国与印度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的谈判中。当时,周恩来总理第一次提出了这五项原则.印度方面表示赞同。在此基础上,双方缔结了《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印度两国人民之间有着传统的深厚友谊。1950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中印建交后,一直到50年代末,两国的关系一直是友好的。进入60年代,中印边界发生冲突,两国关系出现了挫折。 中印发生边界冲突的焦点在于两国从未正式划定过国界,两国只是有一条历史上形成的传统习惯线,而英帝国主义侵略者策划的“麦克马洪线”则历来为中国政府所不承认。  相似文献   

17.
《世纪桥》2014,(12)
2014年5月26日,印度人民党领袖莫迪正式宣誓就职印度总理,印度从此开启了"莫迪时代"。中印同为亚洲地区快速崛起的邻邦,在全球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极为深刻复杂变化的今天,中印关系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文章主要简单总结"莫迪时代"中印关系的主基调,并浅析中印双方面临的挑战及需要妥善处理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袁南生 《湘潮》2005,(5):43-46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文明古国,笔者在印度工作了2年多时间,因而,对中印文化之间的差异自然有不一般的感受。  相似文献   

19.
罗亮 《世纪桥》2014,(12):11-12
2014年5月26日,印度人民党领袖莫迪正式宣誓就职印度总理,印度从此开启了“莫迪时代”。中印同为亚洲地区快速崛起的邻邦,在全球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极为深刻复杂变化的今天,中印关系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文章主要简单总结“莫迪时代”中印关系的主基调,并浅析中印双方面临的挑战及需要妥善处理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佚名  月生 《党建文汇》2006,(7):22-23
1960年4月19日,71岁的印度总理兼外交部长尼赫鲁正在新德里国际机场贵宾厅等候一位贵宾,一个老朋友。这人就是5年前在万隆会议上曾和他并肩站立,向世界呼唤和平的周恩来。此时,周恩来的专机已进入新德里上空,这位共和国总理的心境也是沉重的。中印之间约有2000公里的边界,虽然从未正式划定过,但在历史上按照双方的行政管辖范围,形成一条传统习惯的边界线。这条边界西段沿着喀喇昆仑山脉,中段沿着喜马拉雅山脉,东段沿着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它一直受到两国人民的尊重。1914年西姆拉会议期间,英国代表背着当时的中国政府代表,在会外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用秘密换文的方式划了一条“麦克马洪线”,企图把9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英属印度,才使中印两国边界的传统习惯线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