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安处分制度由来已久,有的学者甚至将保安处分与缓刑、假释制度称为刑罚合理化道路上的"三驾马车"。保安处分在我国尚未形成十分完整的体系,此次《刑法修正案(九)》关于从业禁止的规定,进一步从刑法的角度说明了保安处分在预防犯罪方面的重要意义,更是法律后果不断完善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刑法修正案(八)》规定的"禁止令"和《刑法修正案(九)》规定的"从业禁止",标志着刑事职业禁止作为一种预防再犯的措施被引入我国刑法典。现阶段我国在侵犯知识产权罪刑事治理中职业禁止适用率低且立法上存在一定的不周延性。我国有必要在刑法分则和知识产权法律规范中明确刑事职业禁止的规定,在比例原则和合宪性理念前提下,扩大适用范围至单位犯罪,构建复权制度,以促进我国对侵犯知识产权罪刑事治理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刑事禁止令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中针对被判处管制或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增设的约束性措施,为禁止该类犯罪人在特定期间实施虽不违反法律法规或管制缓刑相关规定,但不利于改造或可能诱发再犯罪的行为提供了必要的依据.作为刑事禁止令的法定执行机关,公安机关在<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实施前有必要厘清刑事禁止令的内容、法律责任以及与其他相类似制度的区别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保安处分制度源于对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的考察,目的在于预防行为人再犯罪。《刑法修正案(九)》中规定了从业禁止这一制度。从法律条文的目的以及法条之间的协调来看,从业禁止应当属于保安处分。从业禁止的规定存在着存在着实质合法性、程序合法性以及具体适用上的问题。因此,在适用从业禁止规定时,就必须将行为人再犯危险性的标准客观化、具体化,并明确相关的审判、执行程序,并在具体应用时确立统一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刑法修正案(八)》新增设刑法禁止令制度,并且该项制度自2011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以实践中法院宣告禁止令的案例为实证基础,分析研究禁止令适用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禁止令规范适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将禁止令制度写入刑法条文中。通过对司法实例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由于缺乏明确标准和程序规制,禁止令适用粗放化现象大量存在,是否宣告禁止令和宣告何种禁止令适用标准不一.禁止令内容缺乏个别性和针对性。应当以有利于隔离再次犯罪诱导因素作为适用禁止令的实质标准.完善多方参与决定禁止令适用制度,增加判决书说理和审前社会调查程序,从而有效发挥禁止令制度在教育和改造行为人中的效用。  相似文献   

7.
《刑法修正案(八)》首次规定了我国的刑法禁止令制度。该项制度贯彻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推动了刑罚个别化和行刑社会化的发展,有利于刑罚特殊预防目的的实现。但是,当前该项制度在适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难题:适用标准不明确,具体措施难以落实到位,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等等。这些困难严重制约了刑法禁止令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相当重要。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健全社区矫正制度、强化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等等,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刑法》第37条之一是对从业禁止的具体规定,从业禁止作为一种保安处分,在企业犯罪预防中具有一定的适用基础。保安处分具有特定的调整领域和我国单位犯罪有关理论的发展构成其理论根据。法律依据上表现为立法经验的积淀成为保安处分制度完善的法律基础、现行法律规定无法排除从业禁止适用于犯罪的企业、从业中"职业"的外延未必仅限定于自然人从事的职业三方面。现实需求包括企业犯罪多发且危害性较大、企业适用从业禁止有利于实现犯罪预防。  相似文献   

9.
建国六十年来的保安处分制度研究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保安处分的基本理论、保安处分的适用问题和当代中国的保安处分制度。基本理论的内容集中在保安处分的原则、保安处分与刑罚的关系、保安处分的适用(条件、宣告和执行)等问题上。其中,又以保安处分与刑罚关系的一元论与二元论之争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刑法修正案(九)》的制定和实施,其对刑法37条的修改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部门较为热烈的讨论,内容主要涉及对"职业禁止"的适用范围、刑法与非刑事法律"职业禁止"关系的理解等。虽然修正案明确了优先适用非刑事法律,但对为什么要优先适用非刑事法律,以及"职业禁止"设立的意义何在,仍然需要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刑法谦抑性是处理刑法与非刑事法律界限的指导原则,包括"职业禁止"适用范围。刑法谦抑性可以较为客观的区分刑法与非刑事法律两者的界限,纠正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偏差。以"职业禁止"为代表的资格刑的设立不仅完善了刑罚体系,发挥了犯罪预防的作用和促进了刑事司法的规范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