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上移"意义上的"文字上移"只是中国农村教育变迁的一个侧面,是不完备的"教育经验"抑或"教育体验"。当跳出学校去看教育与农村社会的互动、发展,能看到新的社会现实。可以说,在另一个层面,农村学校的部分抽离并非"文字"的离场,而是文字与农村社会进一步结合的表征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与结果。基于教育景观的视角对农村教育变迁进行再讨论,发现教育与农村的关系经历了从"溢出学校"到"嵌入乡村"再到"融入社会"的演变过程,教育与农村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而非疏远,并最终向"教育社会"迈进。  相似文献   

2.
颂扬个人权利和自由的社会连带主义法学的创始人--狄骥却鼓吹墨索里尼治下的"工团主义"。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事实,但在这一事实的背后却隐藏着西方思想史的变迁,展示着西方现代性的危机。本文试图通过对他们思想关系的展开对这一变迁过程作出透视,在透视的过程中去理解西方现代性的危机。  相似文献   

3.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尤其是年轻人进入城市,城市生活的经历使得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社会的家庭观和老年价值观一步一步地替换着传统的家庭观和老年价值观。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货币观念以及价值规律对传统的伦理道德的冲击日趋强烈,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男女平等意识明显增强,开始尝试新的养老方式。这些使得传统的农村养老文化发生巨大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家庭养老文化。  相似文献   

4.
从"博客"到"播客",由"草根文化"到"网络红人",网络中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究其本质,大多是以张显自我个性为目的。当视频传播手段渐成焦点并炙手可热时,互联网就像一个熙熙攘攘的市场,各家叫卖声此起彼伏,但却始终听不清到底卖的是什么——互联网视频究竟引领了一种传播模式?播客带来了一种怎样的影响?本文以通过播客成为的"草根明星"Dodolook为例,对视频传播手段下网络传播时代进行了分析,究其原因、谈其影响、探其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村社区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己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文化设施,还影响和包容着人们的行为规范、信仰观念、人际关系等。基于一项全国性调查数据(CGSS2005)的分析显示,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从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上看都非常的匮乏。相关分析显示,农村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文化的发展状况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增进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强化社区认同感、增进地缘关系和人际关系,而且对于使村民超越个体私利形成具有集体责任感和归属感的农村社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费孝通先生在其著作《江村经济》中,创造性的将只研究异文化的简单部落社会的传统人类学方法用来研究本文化的现代中国农村社会,它以小见大,通过对中国江南一个村庄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换"等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的调查来探讨中国基层社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把握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宏观社会变迁过程以及可能的应付对策,被人们公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开创了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学术传统。本文主要从这部书中所映射的地理环境、经济体系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入手,抓住土地利用和文化变迁两个主题,来分析地域经济与社会结构之关系的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法律根植于社会,社会变迁与公法的发展紧密相连,社会变迁在制度、观念和应用等层面影响着公法的发展,公法对社会变迁具有推动作用。中国正在经历从政治国家一元社会向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并存的二元社会的变迁,这种变迁需具备建立市场经济和确立正确的政府理念两大要素,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与之相适应,中国公法应当在制度层面、观念层面和方法层面对这种变迁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8.
以敬老爱老为核心的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敬养老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孝道文化在当今社会有所弱化。本文结合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农村家庭养老故事的几个案例,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传统"孝"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自近代以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逐渐变形,社会主体在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以及利益冲突上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社会结构变迁对农村纠纷的形成与解决起着重要影响.本文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出发,着眼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与纠纷解决方式选择的内在逻辑,从农村内生性社会规范入手,探讨农村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ADR)的完善路径,促进村落共同体的重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混合法"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法"是中国法律文化的内在传统,它作为一种内在的传统深刻地影响并塑造着中国古代社会乃至现代社会的法律实践活动.中国的"混合法"根植于古典社会的生活实践活动,表现在古文字系统、思想价值、法律规范和人法并重的治理方略之中.它不仅是一种实际的历史存在,而且延续至今依然表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当代世界法律文化日益走向融合之际,"混合法"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显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黄维  魏昕 《行政与法》2002,(11):29-31
农村法治建设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在农村实践的一项崭新课题。农村特殊的经济、文化状况,要求对其给予特殊的关注。本文在简要分析农村法治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从观念和制度两个方面阐述农村法治建设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从而建议立足现实,采取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法治推进模式,以此促进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成。  相似文献   

12.
1.弹指五十年,奏响三部婚姻法律变革交响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时代的镜子。婚姻家庭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历史。近半个世纪以来,共和国沧桑巨变的风雨历程中~道不可缺少的风景,正是婚姻观念和家庭领域的深刻变迁;见证、推动着这些历史性变迁的,则是先后影响和改造了几  相似文献   

13.
周宇翔  刘备 《法制与社会》2013,(19):146-149,153
不同的现代化进程,影响着政党政治在各国的缘起和变迁。在英美国家,政党是一个社会性要素,从其诞生之初起,政党参与政治活动就是在宪政原则下进行的。然而,英美政党政治的传统和作为其经验总结的政党理论并不能充分解释作为建国者和治国者的政党。以苏俄为代表,在政党主导下进行现代化制度变迁的国家,存在着一个与英美国家的"社会中心主义传统"截然不同的"政党中心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14.
文化保守主义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发展的主要思潮之一,它从某个层面上影响和制约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取舍.因此,正确研究与评价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有着重要作用.在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的发展进程中,"新儒学派"成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对"新儒学派"的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尝试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流变中浅析"新儒学派".  相似文献   

15.
"贵和"观念与武士道精神、战后的象征天皇制以及"派阀政治"是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政治文化特质,其内在冲突深深植根于日本独特的社会心理和风土人情之中."贵和"观念与武士道精神的内在冲突反映了和平主义、民族主义及军国主义等政治意识之间的矛盾;而战后的象征天皇制则承担了日本政治社会化功能,是保守主义政治文化中皇民意识和公民意识纠结与冲突的政治体制根源;作为当代日本政治文化典型特质的"派阀政治",既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也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渊源和社会心理基础.这些政治文化意识和社会心理基础的内在矛盾与冲突深刻地影响着当代日本的政治决策,表现为"脱亚"与"入亚"的政策摇摆及其国家定位与民族身份构建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20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城乡二元体制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城市开始吸纳农村劳动力。进城农民从最初的做小工、做保姆、摆摊点开始,逐渐进入各行各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答记者问时说,全国进城打工农民有1.2亿人。进城务工被称为农民的"再就业",不仅促进了城市繁荣和经济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而且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但是,外出打工的农民大都是年轻力壮的劳动力,而在家留守的则大多是年龄大、文化少、技能差的农民,另外就是老人、小孩和体弱的妇女。"留守农民"在农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由于多种原因,这个特殊群体的存在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留守农民"是当前农村亟需关注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17.
一个国家的腐败总是与这个国家在文化上的缺失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我们为何要进行廉政文化建设的原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应是渗透着现代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的先进文化,廉政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反腐倡廉并不只是执政党内部之事,它与社会的综合治理联系在一起,是社会改造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人口老龄化在中国的农村逐渐蔓延,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年轻劳动力的流动和其养老观念的转变、家庭收入的变化等使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具有了必要性。在国家政策的感召下,一些农村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中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许多问题:法律法规不健全;覆盖面小,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化程度低、保险功能差等。因此应从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转变政府轻视农村社会保障的观念;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系统体系等方面来努力,建立一个多层化的、高保障水平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9.
孙锐 《法学杂志》2012,(8):170-174
当今中国各个领域的重大转型都根源于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化和由此所导致的国家、社会与个人关系的转型,即从"国家、社会/个人"模式转向"国家/社会、个人"模式,其实质是从国家本位主义转向社会本位主义和人本主义。中国社会的这一转型导致了刑事诉讼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构造观和刑事证明理论的变迁,而这些观念和理论的变迁又反映在《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中。  相似文献   

20.
陈磊  石磊 《法律适用》2013,(1):46-50
一、引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由"生于斯、长于斯"〔1〕的乡土社会向"人的流动时代"〔2〕的现代社会,由"鸡犬相闻"的熟人社会到"老死不相往来"的陌生人社会的急速变迁。人口流动和迁移既是现代化进程的动力和促因,也成为现代化进程必须应对的课题与挑战。流动人口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加剧了城市人口与环境资源的紧张,增加了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