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耻近科勇     
艾迪 《党课》2006,(7):86-87
因为从小就接受过是非教育,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长辈们时时苦口婆心,老师们常常循循善诱,所以,人们从小就应当知廉识耻了。但是随着一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是非观一定会受到冲击,于是,有些人开始变得不知廉耻了。不知耻的后果就是“百事可违”,没有什么勾当干不出来。难怪古语中将“不识廉耻”视为第一位的骂人之话。本来,在古汉语里,“廉”与“耻”都是褒义词,前者的意思是让人懂得什么是清正,后者的意思是让人懂得什么是羞愧。  相似文献   

2.
刘丽 《党史文苑》2006,(11):65-65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优秀民族.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礼、义、廉、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观,到了宋朝,又产生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要内容的“八德”,作为当时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并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正>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早在两千多年前,《管子》中就提出“四维”之说:“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并提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事实上,礼、义、廉、耻不仅是维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四项道德标准,更是为官从政的基本准则和根本要求。礼、义、廉、耻这四项古人总结出的规范和准则,每一项都与新时代的党风廉政建设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张莹 《共产党人》2004,(8):42-42
人们都希望自己聪明。因为聪明能给自己的一生带来诸多益处。尽管人们都向往聪明,但聪明有“大聪明”与“小聪明”之别。两者有之共性,却本质不同,结果呈现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5.
《管子·牧民》有言:“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尽绝,就会使国家由倾到危,由覆到灭。古人将“礼、义、廉、耻”放在立国安邦的高度,足见其重。当前,在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下,  相似文献   

6.
荣耻与劳逸     
“荣”与“耻”,是一对道德范畴的概念。“荣”字一向与“荣誉”“、荣耀”“、荣光”等褒义词相接,而“耻”字则与“可耻”“、无耻”“、耻辱”等贬义词相联。可见“,荣”“、耻”二字,内涵有深刻的褒贬之别。古往今来,时势多变,但正直的人们求“荣”避“耻”的价值取向,却犹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鄙视一样,永恒不变。“劳”与“逸”是人们生活中的两种不同状态“。劳”指劳动、劳作“;逸”为安适、悠闲。一般讲“,劳”是“逸”的前提,而“逸”是“劳”之后的补偿。由于任何人都不可能只劳作、不吃饭、不睡觉,故人们常有“…  相似文献   

7.
廉与威     
人们往往把权与威划上等号。权威权威,有权就会有威,就会有钱有势,就会出人头地,尽享人间荣华,却很少将廉与威相提并论。  有一次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在第五展室看到一尊“官箴碑”,正文为明代廉吏年富任山东巡抚时所撰,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其文曰:“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看过之后,对这位年大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其惊人之语言,精妙之哲理,缜密之逻辑,将为官之道揭示得如此透彻洞明,实在令人心悦诚服,过目不忘。通篇碑文,紧紧围绕一个“廉”…  相似文献   

8.
刘建明 《党课》2012,(6):80-81
《管子·牧民》中有言:“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优秀民族,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礼、义、廉、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观,到了宋朝,又产生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要内容的“八德”,作为当时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并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的多元化,使人们在思想道德、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此外,市场经济讲求效益,忽视公平,忽视人性,道德观…  相似文献   

10.
关于小节问题,许多领导干部都是非常注重的。可以说,小节紧连着大节,大节体现在小节。然而,注重小节者并非廉官独有,有时,一些丧失大节的贪官对小节的在乎程度也是超乎人的想象。贪官重小节,自然有他(她)的良苦用心。依笔者揣测,首先是刻意追求做掩护。在人们的印象中,贪官大都花天酒地,气势凌人,然而这样往往招人耳目,容易“翻船”。“聪明”的贪官却不这样,他们和廉官一样对“小节”非常在意,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让人很难相信如此一位“好干部”竟然与“贪”联在一起?!其次是“低调处理”保安全。看起来谨小慎微,没…  相似文献   

11.
王艳 《先锋队》2010,(7):48-48
一是读书思廉。提醒干部职工对诱惑保持远距离、对工作保持近距离、对群众保持零距离、对荣誉保持等距离。二是场所引廉。通过在办公区花园内置“廉石、建廉政走廊、挂廉政警示牌匾、设廉政文化宣传栏、在办公用品上张贴廉政格言警句、在办公桌上摆放廉政警示牌”等,全力营造廉荣腐耻氛围。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4,(9):78-78
广西合浦是秦汉名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有“五廉”之誉。“五廉”即廉山、廉泉、廉江、廉垌、廉州。合浦“五廉”美誉的由来,始于一个清廉名臣,他就是被称为“节义至仁”的东汉合浦太守费贻。  相似文献   

13.
“耻”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受人重视,并以之作为行为准则之一的。早在春秋时,齐国大政治家管仲就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要领。孔子曾标举“行己有耻”,“有耻且格”等等作为教导学生修身的标准。《中庸》中的“知耻近乎勇”则把“耻”提到一个较难达到的境界。因为必须有勇气才能知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并且把它作为一切悖礼犯法行为的根源。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顾炎武也曾说:“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这些流传的古训无不说明一个道理;知耻是做人的硬道理,只有知耻才能有所为荣,个体的荣辱、耻感,不只是人性的标志,还关乎民族和国家。  相似文献   

14.
廉政短信     
《军队党的生活》2013,(9):77-77
大事小事依法办事,大节小节守廉为节。——周伟业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07,(8):9-9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央相继查处了几起大案要案,有多名高级干部相继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这些案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涉案者大都有生活作风问题,正像人们所说的,“一个贪官的背后,往往站着一个或数个妖艳的女人”。现在,仍有一些人认为领导干部的生活问题是“小节”,是“个人隐私”.不敢理直气壮地去过问,殊不知,小节不保,大节难守。  相似文献   

16.
司马牛 《实践》2006,(7):47-48
谈到如今一些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的现象,有学者说这是由于国人耻感的弱化、麻木所致。对此,他们认为应加强对国人的荣辱观教育,弘扬“耻感文化”。知耻对于人类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康有为就曾有言:“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这也就是说,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但现实的问题是,胡锦涛  相似文献   

17.
《管子·牧民》中有言:“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日礼,二日义,三日廉,四日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意思是说,国有四维,  相似文献   

18.
《新长征》2006,(10)
第一讲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爱国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感情,中华民族具有热爱自己祖国的优秀传统。尽管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标准,但其精神在  相似文献   

19.
小节是一个人个性修养的外现。中国人自古重视小节修养,古人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来论证小节与成就大事业的辩证关系;以“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来警示小恶小善的积累足以改变事物整体的性质;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来喻明小事不慎终将酿成大祸。  相似文献   

20.
廉政三部曲——记武乡县庄底村党支部书记连全银□崔有贵窦孟良被誉为“太行一枝花”的武乡县蟠龙镇庄底村党支部书记连全银,十几年来,以“廉”字创业,凭“廉”字建业,靠“廉”字兴业,谱写了一曲廉政之歌,被太行老区人民称为“廉支书”。以“廉”字创业198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