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了一个旅 店。早上出门的时候,一个 旅行者带了一把伞,另一个旅行者拿了一根拐杖,第三个旅行者什么也没有拿。晚上归来的时候,带伞的旅行者淋得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满身是伤,而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于是前两个旅行者很纳闷,问第三个旅行者:“你怎么会没事呢?”第三个旅行者没有回答,而是问带伞的旅行者:“你为什么会淋湿而没有摔伤呢?”带伞的旅行者说:“当大雨来到的时候,我因为有了伞,就大胆地在雨中走,却不知怎么淋湿了,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因为没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仔细,专拣平稳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晓宇 《瞭望》1991,(50)
在北京口岸的出口商品中,这种伞的质量实在叫人不敢恭维:制伞面料非常粗糙,虽可遮雨,却经不住硬物刮划;伞把和骨架全用塑料制成,很不牢固,开合不了几次,就会宣布“罢工”。然而,正是这种“质量低劣”的雨伞却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独享出口“特权”,而且专销经济发达国家,一销就是几十万把! 次伞畅销,这事乍看起来似乎有点荒唐,但实际上,这却是合情合理的:在发达国家,一般人出门都不带伞。下雨了,沿街商店在门  相似文献   

3.
朱远祥  李修文 《民主》2020,(3):53-55
澎湃新闻:从"封城"至今,您的个人生活和内心发生了什么变化?到今天为止,您出门了吗?李修文:我和所有在家隔离的武汉人都没有区别,这些天来百感交集,各种复杂的情绪都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不仅关注自己的内心,也尽力体会别人的内心。朋友们邻居们,那些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一个病人和一个非病人,他们的内心是不一样的,更不要说已经死去的人。我想,这也恰恰是作家这个职业的职责所在——感同身受、深思、理解,然后记住。  相似文献   

4.
薛涌 《瞭望》1989,(39)
文人总要写文章,就象农民总要种地一样。所不同者,农民若不种地,他们自己连同所谓的文人统统都要饿死,文人不写文章,在我们今天,却依旧拿他的工资,有个温饱,于别人似乎更少妨碍。但若真的没有了文章,特别是没有了那些有血有肉、跃动着民族灵魂的好文章,不但会令今人寂寞,也会使后  相似文献   

5.
禅与世俗     
顾随先生说过一个故事,属于禅林妙语,可以让人悟出一些东西.他说曾有一个禅师,听说达官来访,忙不迭的出门去接.之后又来了一位僧人,他却坐在炕头不下来.僧人不解,问他何前恭而后倨也?禅师说:“三等人出门接,二等人下炕接,一等人炕头接.”僧人遂悦.  相似文献   

6.
胡适的一生,哲言妙语无以计数。闲读《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受益良多。书中有一段谈及他"不带人"的大实话,堪称高论,而且对于时下的中国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个主管、首长调动,许多扈从随之进退,胡适就此说道:"我到任何机关都是不带人的。我不带人,什么人都是我的人;如果带了几个人,人家就有分别了,说这个是我的人,这是什么人的人了。"  相似文献   

7.
带老爸泡澡     
正深秋的一天老妈打来电话,说儿子你抽时间带你老爸洗个澡吧,你老爸想在澡堂的热水池里泡泡,你老爸好久没去澡堂泡澡了。都说"人老先老腿",此言不假。老爸因腰椎管狭窄导致双腿行动迟滞,日久肌肉萎缩,所以耄耋之年的老爸走路要靠拐杖支撑方得行。即便这样也走不上四五十米远,所以在去往浴池的路上老爸的身子几乎是倚在我的右肩膀上。这是老爸步入晚年后我第一次带他洗澡。  相似文献   

8.
侯薇 《侨园》2013,(7):75-75
<正>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充足极了。我的心情也像这响晴的天,从里到外,边边角角,到处都是明朗的、欢快的、阳光的。人心情一好,就按捺不住自己,总想到处走走。我迈着轻快的步伐出了家门,漫无目的地走着。去哪里呢?不知道。出门的时候也没做打算。那就去超市吧,已经许久没有去超市买东西了。今天心情好,应该买些食料回来犒劳犒劳自己。于是,登上了开往超市的公交车。坐在公交车里,道路两旁熟悉的建筑物,一个一个连续不断闪现过  相似文献   

9.
家庭风波     
我说这几年最不好当的官是家长。就拿我家说吧,经常为些小事争论不休,弄得我头痛,使我这掌管七口人的家长左右为难。这几年比起1979年前真是两样,那时我这家长说一声,全家百依百从。就是发生争论也不过为几碗饭,当家长的挨几顿饿什么都解决了。 1980年以后就不行了,农业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吃饭不再成为问题,街上也有肉卖了。我想几个娃娃  相似文献   

10.
明清 《各界》2008,(6):69-71
中国乒乓球拿了数百个冠军,但是第一个冠军是最伟大也是最艰难的冠军.他就是容国团,一个贡献非凡、聪明绝项的人.他不仅拿到了第一个世界冠军,而且用智慧和心血为中国女子乒乓球夺得第一个团体冠军.……  相似文献   

11.
来稿摘登     
思想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华北油田采油一厂牛宝贵:什么是思想贫穷?就是遇事少有自己的思想。贫穷到极至时,由少有思想到没有思想。而一个没有思想的人,很难想象他会有什么作为,更不会有什么创新之举。一个人如此,一个团队,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又何尝不是这样。思想贫穷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思想僵化。思想一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思想贫穷的原因,一是思想懒惰,不愿思,不愿想,遇事不愿问个“为什么”,心甘情愿做别人的思想附庸;二是怕风险,不敢闯别人没有闯过的思想“禁区”,不敢…  相似文献   

12.
近来,有两件事办得漂亮、利落,让人忍不住就想喝声彩,叫个好。 一件是天津的“大地走红”事件的处理。去年10月初,有艺术家在天津的水上公园搞了个叫作“大地走红”的大地艺术作品。万把红伞的铺陈,给天津人带来了很新奇的感受,也带来了一点小小的诱惑,由这诱惑而导致了一点没面子的尴尬,一万把伞几天丢光。但谁也没有料到的是,一万把伞回来得也很快,10月下旬,“大地”又重新“走红”。这个“魔术”是谁变的呢?是天津市委。天津市的领导者们用的是“小题大作”之法。  相似文献   

13.
劳骥 《瞭望》2005,(Z1)
过去有句俗话叫:"别拿村干部不当干部"。那时是说,国家干部都是吃商品粮、拿工资的,而村干部吃农业粮、记工分,至多给点"定补"。村干部当时在人们的心目中,不能等同于真正的干部。他们的身份、地位都没有什么优越性和特殊性可言。 但是,如今再说"别拿村干部不当干部"这句话,其中的含义却大不相同了。"老少边穷"的村不说,有些富裕村、大中小城市近郊的村,村干部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三大重新确立的生产力标准,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对社会主义认识上划清了历史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界限,提供了检验社会生活的客观尺度;解决了改革中的许多思想认识问题,其意义无疑是很大的.但是,一个严肃的尺度,人们纷纷称颂时,往往容易庸俗化;处处加以使用时,往往出现片面性.例如,有人认为.看一部文艺作品好坏,也要直接拿生产力标准来衡量.有人认为,只要能把生产搞上去,什么主义,什么指导思想,什么经济、政治制度是无关紧要的.看来,  相似文献   

15.
马德 《党政论坛》2014,(24):63-63
我们都在年龄里生死。 一个人一出生,什么还没有呢,先有了年龄。无论活得多富贵,或者多卑微,死了,最后,比的还是年龄。这时候,生命里的好多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只有年龄留了下来。送行的人说,他比某某活得岁数大。一下子,就盖棺定论了。  相似文献   

16.
凡在联合国参加过会议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联合国召开会议的时间从来没有难点过!虽然每天出版的《联合国日刊》早就将各种会议的召开时间提前公诸于众。但是,联合国185个会员国代表团分做在纽约曼哈顿的不同角落,彼此的工作时间和作息制度差异较大,就算提前出门,遇上个交通堵塞或雨天路滑什么的,就难保证准时到达了。在安理会,每天都需要进行全体磋商。有时,遇到“十万火急”的情况,还需要举行紧急会议。但是,只要一家未到场,其他代表就需要耐着性子等待,会议也无法正点召开。一些先到会场的代表见势,便转到咖啡厅、洗手间等…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现场短新闻评奖在大邱庄举行,当天禹作敏来看大家。他介绍了大邱庄的一些情况后说,以前有人批他,说:“抬头向前看,低头向钱看”口号不对,怎么能向钱看呢?他反驳说:你没有钱能办事吗!现在大家都讲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什么,记白了还不是钱?农民理解问题就那么简单,讲求经济效益就是向钱看。禹作敏还讲了个故事:有一次,有个领导干部到大邱庄。禹作敏问:“你这局长一月拿多少钱?”“二百多吧。”“想多拿点“吗?”“不想。”“你说这不是神经病吗?通过正当渠道多收入一  相似文献   

18.
封建时代,凡达官贵人出门,都要坐轿,那个时候,轿子不仅是有钱人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而且还是显示身份的标志.坐轿者是老爷、少爷、太太、小姐.抬轿者是贫苦百姓.他们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坐牢也能拿奖金,你信不信?某市检察院调查发现,该院去年查处并经法院审结的14名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有7人被依法逮捕后仍享受正常工资待遇,其中2人不仅工资照领,奖金、劳保及各项补贴也照拿不误。我等普通职工因私请假时间长了尚且要扣奖金甚至工资,彼利用职务之便犯罪而被绳之以法者却“毫发无损”,难道其服刑是“因公出差”? 有人说这是因为发案单位对犯罪嫌疑人被批准逮捕、羁押期间工资发放有关规定不清楚。我只好叹息:糊涂到以为应该给被法办的人发工资奖金,这样的人还有什么是非标准?这样的单位又会形成什么样的风气…  相似文献   

20.
从山东省唯一一所高中毕业没抢到邮局“铁饭碗” 我少无大志,从来没有想到做什么学者.中国古代许多英雄,根据正史的记载,都颇有一番豪言壮语,什么“大丈夫当如是也!”什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真正掷地作金石声,令我十分敬佩,可我自己不是那种人. 1930年夏天,我从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毕业.当时这是山东全省唯一的一所高中,各县有志上进的初中毕业生,都必须到这里来上高中.俗话说“干军万马过独木桥”.济南省立高中就是这样一座独木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