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坂正尧(1934—1996)是当代日本国际政治专家,对学术界和政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积极钻研学问,一生著述等身,①引领了现实主义国际政治思想在战后日本的崛起;同时,他以首任国际政治学教授的身份长期任教于京都大学法学部,培养了众多优秀弟子;并且,他作为高级智囊先后任"冲绳返还与基地问题研究会"委员、"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研究会"干事、"和平问题研究会"座长等职务,深入参与了日本政府的对外决策。此外,由于高坂曾前往哈佛大学和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深造,熟练的英语能力与日西合璧的知识背景使他成为了为数不多的、为欧美学界熟知的日本国际政治学者。  相似文献   

2.
哲学与政治     
阿兰·巴迪乌(Alain Badiou,1937—),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受过数学和心理学的训练,关注哲学、政治及现实问题,是巴黎高师哲学教授,并任当代法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模式的观念》、《矛盾理论》、《主体理论》、《哲学宣言》等。在这篇文章中,巴迪乌教授从独特的角度探讨了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他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对政治的关注被概括为“公正”。这个词是哲学的,是有条件的,受政治的制约。而哲学用以指出政治的可能真理的“公正”,其实是所有平等政治国家和社会所包含的不稳定内容的哲学名字,国家与公正无关,它对公正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五十多年来,日本政界一些要员及右翼势力否认、歪曲和美化侵略历史,为军国主义招魂。在新世纪里,小泉三次参拜靖国神社、通过“反恐怖三法案”和“有事三法案”,是日本政治右倾化加剧的重要标志,也是战后日本民族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联邦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内实行激进的社会经济改革,对外向西方“一边倒”。发展劳、资、政三方的社会伙伴关系和建立三方协商机制作为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教科书问题在中日关系领域已成为一个标志性问题 ,并引起中国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对 2 0 0 1年“第三次教科书事件”的发生情况、特别是右翼文人学者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活动的考察 ,提出 :日本的教科书问题并非单纯历史认识领域的问题 ,它反映出战后以来日本政治和社会发展当中的诸多重要问题 ,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视角 ,用以透视整个战后日本民主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发展和演变。因此本文呼吁更多的中国学者进一步关注日本教科书问题的深层 ,将这一问题放在整个战后日本民主主义发展和民族主义思潮演变的格局当中进行研究 ,以期对全面认识日本、把握日本的未来发展方向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七十年代的经济奇迹为日本积聚了走向政治大国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从八十年代初开始,日本政府便开始了其政治大国蓝图的构筑,谋求改变其"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形象。大平、铃木内阁首定基调,提出了"第三次开国"政策,强调"美国如今已从超级大国变成了强国之一,可以对美国的威慑力量寄予期望的时代已经过去。""日本正开始‘第三个新的起点’,即要从被动的受益者成为积极创造者。"抵消美国的影响,填补美国衰退后留下的权力真空,是日本成为世界大国国策制订者的初衰。83年上台的中曾根内阁第一次将日本的目标确定为"国际国家","要在世界政治中提高日本的发言权,增加日本不仅作为经济大国的份量,而且作为政治大国的份量,"实现"战后政治总决算。"1988年1月,竹下内阁提出"确立为世界作贡献的日本"的地位。大国目标一次比一次定得高,表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舆论界对中日关系的政治、经贸和文化等层面给予高度关注,而对两国在军事和安全领域的互信与合作颇有忽视。其实,后者在两国关系框架结构中的重要性绝对不可小视;对中国而言,来自日本的各种威胁认知中,军事无疑是首当其冲,因为所有两国间的历史伤痛都与军事直接关联;对日本来说,其争取“正常国家”、迈入“政治大国”的所有努力中,通过修改和平宪法等方式而在军事上突破战后体制限制,既是其计划步骤的“硬核”部分,又是其多年试探、触碰并亟待最后突破的战略“红线”。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的十年中,日本凭借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把追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作为日本国家对外战略的总目标。1980年4月,大平首相在自民党政经文化集会上发表讲话指出:"美国如今已从超级大国变成了强国之一,可以对美国的威慑力量寄予期望的时代已经过去。"1981年5月,铃木首相访问美国时宣布:"日本正开始‘第三个新的起点,’即要从被动的受益者成为积极创造者。"这个讲话被认为日本已实行"第三次开国。"中曾根担任日本首相  相似文献   

9.
布伦纳的政治马克思主义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伯特·布伦纳是所谓“政治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一方面,布伦纳的思想对正统马克思主义来说可以说是异端;另一方面,布伦纳的“政治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等基本原理,因而又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衣钵在西方的真正继承者。本文主要围绕布伦纳关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和“战后资本主义现实”问题的研究,对他的政治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一介绍和评析。  相似文献   

10.
派阀政治,可以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中,又是以日本第一大党自民党最具代表性。自民党虽然与其他政党共同执政,但在内阁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仍未动摇。尽管这种“一党独大体制”饱受争议,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已被公认为一个民主的国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南开大学王振锁教授在他的著作中这样认为,“派阀政治”下的日本自民党,“政权由一个派阀转到另一个派阀,可以起到‘拟似政权交替’的作用”,“通过派阀之间的抗争,间接地反映舆论动向,派阀的‘拟似政权交替’,也容易完成自民党的政策转变。”在这种情况下,自民党就能…  相似文献   

11.
和平主义思潮是战后日本社会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本政治中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1960年代后期,从国家与社会和个人的关系角度出发,日本出现了以市民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的新和平主义理论,并成为像“越平联”这样的和平运动的指导思想,代表了日本和平运动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在市民主义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强调个人在战争中同时扮演“受害者”和“加害者”双重角色的和平主义思想。市民主义思想对当时日本和平运动的发展、和平意识在民众中的深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越南战争期间反战运动的发展,并对此后日本的和平主义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市民主义思想对和平运动的影响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日本商界在日本战后政治决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影响着日本经济态势的发展,而且直接参与了政治过程的运作。本文通过对日本商界的起源和发展的分析,揭示其与日本政治结成的紧密关系,以及这种政商关系所具有的历史传承性。本文认为,日本商界从最初就与政治密不可分,这种政商关系在二战后初期,即盟军占领时期非但没有被消除,反而在战后的几十年中更加发展,并成为维护日本保守政治的一个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3.
日本政府在2012年9月对中国钓鱼岛实行所谓“国有化”以来,变本加厉地损害中日关系,使中日关系降低到了40多年来的最低点。在2012年12月日本自民党安倍政权上台后,其内外政策更加彰显强势,对内煽动右翼民族主义情绪,加速推动修改现行日本宪法,意将自卫队更名为“同防军”;对外推行全方位强化、巩同日美同盟,企图在外交、军事、经济上包围中国。通过炒作“中国海军舰载火控雷达瞄准日舰、日机”、“日渔船遭中方机枪威胁”等对中国进行污蔑,继续恶化钓鱼岛局势。  相似文献   

14.
蔡鸿 《国际政治研究》2023,(2):60-84+6-7
“美国梦”是一个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词语,其来源可以追溯到北美殖民地时期。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美国梦”在产生初期常常被视为“个人之梦”“移民之梦”,但随着国家政治概念的强化而变成“美国之梦”“民族之梦”,成为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推动力,对美国的发展和强大起到了特殊的催进作用。“美国梦”包括希望、信心、机遇、平等、成功、美好、繁荣、努力、决心和主观能动性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共同构筑了“美国梦”的核心涵义。然而,随着美国的政治极化、社会矛盾、通货膨胀、阶层固化等一系列长期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剧,“美国梦”对内已经沦为以阶层上升、经济成功、生活幸福为特征的中产阶级式的个人发展愿景,对外则成为美国在全球各地输出美国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作为“转换生成语法”体系的创始人,乔姆斯基是当代最著名的语言学家之一,同时也是具有强烈淑世情怀的知识分子,毕生都在对美国政府及其对外政策乃至整个西方民主制度进行猛烈抨击,从科索沃战争到最近的伊拉克战争都能听到他的声音。他批判美国一直试图  相似文献   

16.
董娟  孙津 《当代世界》2008,(6):44-46
2000年,乔治·沃克·布什以“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作为政治哲学理念,独树一帜,赢得了美国总统选举的胜利。2004年,在伊拉克战争及国内外诸多问题的一片争议声中,他戏剧性地再度连任。而新保守主义政治思潮因为和小布什的执政理念有不谋而合之处,成为小布什政府执政期间天然的同盟,对美国的内外政策尤其是对外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盎格鲁—萨克逊白人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重要载体,美国在制定对外政策时受到种族思维惯性的左右,对内表现为决策层与外事团队的多元性失衡,对外则体现在对具有异质种族或文明特性的国家难掩外交偏见。在新冠疫情的刺激下,美国进一步把公共卫生治理困局转化为强调“他者威胁”的外交言行,与国内排亚(亚裔)、仇黑(非裔)、反犹(犹太裔)、拒拉(拉美裔)等情绪相呼应。尽管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旨在修复美国的海外领导力、重树移民国家形象,但鉴于种族主义在美国外交史中的长期发展,种族秩序与其国内政治生态的同构基础和相似逻辑,加之新冠疫情诱发的现实困境持续扰动着美国社会的理性思维,其国际观中的种族意象投射愈加清晰,对美国软实力传播和其“民主灯塔”形象构成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连智 《当代世界》2010,(7):70-72
2010年6月4日,曾担任鸠山内阁副首相的菅直人接替鸠山由纪夫出任民主党新党首并就任日本战后第94任、第61位首相。在日本政坛摸爬滚打整整30年的菅直人终于登上了政治生涯的顶峰。菅直人是民主党实现历史性政权更替后推出的第二位首相,也是日本国民在连续经历14年的“世袭议员首相”时代后迎来的又一位“平民宰相”。  相似文献   

19.
“和平发展”是中国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外交为内政服务,如何在对外关系中实现这一长远战略目标?中国政府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出发,结合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和政策,近年来形成和强调与周边和世界的“合作、和谐”的实践战略。为了实现发展,中国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20.
“台湾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专用名词。由来久矣。远在日本统治期间,它曾作为与“皇民意识”相区别和相对立的一种意识,是有积极和进步意义的,它本质上仍属“中国意识”的一部分。惟近年的“台湾意识”已演变为对内进行族群斗争、对外反抗祖国大陆的一种斗争工具。远的就不说了,本文只想着重就最近若干年来,有关“台湾意识”的发展变化及相关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