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警察防卫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法律对警察的防卫权规定存在不足。警察防卫与普通的正当防卫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区别。作为特殊的执法主体,警察的防卫权既不能宽泛随意,也不应过于苛求。警察享有防卫权的宗旨既要保证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法益,也要维护警察自身的生命健康权益。警察防卫的手段和限度必须有限而适当,警察防卫不能适用刑法关于无限防卫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警察工作倦怠是警察不能有效处理工作压力而产生的精神心理方面的厌倦状态。工作倦怠不仅会给组织和家庭带来消极的影响,而且会严重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我国警察工作倦怠的研究主要从警察工作倦怠的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和干预策略等三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警察在正常执法时,囿于多种原因和条件,常常不能充分行使权力。警察不能充分行使执法权,就难以充分发挥其保护公民权利、维护社会治安的功能。笔者通过对当前我国警察不能充分行使执法权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保障警察执法权充分行使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现代法治国家建设中,警察法治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对于法治文明的实现具有突出作用的程序,必然要率先走向文明,确立程序正义。警察程序正义要求在进行任何一种警察行为时,都必须遵循起码的、正当的程序。警察程序正义的内涵应当是实体性的程序正义,而不能把程序仅仅作为形式上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警察工作倦怠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察工作倦怠是警察不能有效处理工作压力而产生的精神心理方面的厌倦状态。工作倦怠不仅会给组织和家庭带来消极的影响,而且会严重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我国警察工作倦怠的研究主要从警察工作倦怠的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和干预策略等三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6.
从警察权威的实现方式来看,不能没有强制性的权力作为后盾。但是仅靠权力的强制性形成的权威是脆弱的,真正的警察权威是在警察权力的良性运行过程中形成的。警察权力的良性运行需要对警察权进行规制与保障,而规制与保障的平衡是构建警察执法权威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最初启蒙,是从清末国人认识外国在华的租界"巡捕"开始的,而促使大规模创建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重要领军人物,当推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如同毛泽东当年所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一样,笔者认为,研究中国警察史,也不能忘记张之洞。  相似文献   

8.
作为警察提高体质体能素质的主要课程——体能训练课,应结合警察学员体能训练的实际,注重理论研究工作,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和训练。警察的体能训练不同于竞技体育的运动训练和群众体育的健身训练。为确保警察执行职务的需要,警察的体能训练不能是纯粹的竞技性比拼,而应在确保健康体质的基础上,追求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素质,训练课的负荷应根据人体生理功能活动变化的规律进行。  相似文献   

9.
警察使用枪支在刑法上的正当化事由应定位于法令的职务行为。据此,警察使用枪支在刑法上的正当化应同时具备事实要件、主观要件、限度要件,不当用抢的警察个人构成犯罪的,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其中,责任的罪过形式应区分不同情形分别处理,而在责任的处罚程度上则一概不能从宽。  相似文献   

10.
警察文学不能不顾过去的流变,仅仅停留在"警察"一词的使用阶段,而应该把外延伸展到古代的文学中去。运用"模糊概念"理论,古代警察文学中的"警察"不必完全等同于现代的概念,事实上也不可能完全等同,只要类似警察文学的"模糊集"即可。从先秦到清朝有一条清晰的文学脉络,有关"司寇"、"贼曹"、"游徼"、"三长"、"县尉"、"宋慈"、"包公"、"公案"、"差役"的文学大量存在,反映出不同朝代时期警察的生存状态和社会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最初启蒙,是从清末国人认识外国在华的租界“巡捕“开始的,而促使大规模创建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重要领军人物,当推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如同毛泽东当年所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一样,笔者认为,研究中国警察史,也不能忘记张之洞.  相似文献   

12.
警察在履行职务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抗拒甚至暴力的侵袭,如果警察对武力使用的内涵及程序不清晰,将会无法正常履行职责,甚至自身安全也不能得到保证。而现阶段我国警察的武力使用在法律界定和实际操作中都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拟借鉴国外及其他地区的经验,对我国应然的武力使用策略进行探讨,为我国警察合理使用武力提供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不能不涉及到公安警察形象。中国公安警察的形象好坏,除了取决于自身表现外,还和媒体报道有关。近年来随着媒体环境和格局的变化,媒体以非善意的态度和方式对警方非常态事实的报道,客观上破坏了警察在公众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形成媒体袭警。媒体袭警的效果表现在损毁警察媒介形象,造成公众对警察及警察工作的误读,恶化警察执法环境。但媒体袭警效果的实现是有条件的,把握住这些条件对于遏制和消解媒体袭警的效果是有效的,而这正是公安机关应该认真重视和对待的。  相似文献   

14.
警察文学不能不顾过去的流变,仅仅停留在"警察"一词的使用阶段,而应该把外延伸展到古代的文学中去。运用"模糊概念"理论,古代警察文学中的"警察"不必完全等同于现代的概念,事实上也不可能完全等同,只要类似警察文学的"模糊集"即可。从先秦到清朝有一条清晰的文学脉络,有关"司寇""贼曹""游徼""三长""县尉""宋慈""包公""公案""差役"的文学大量存在,反映出不同朝代时期警察的生存状态和社会评价。  相似文献   

15.
职业化成为中国警察改革和发展重大主题之一,教育培训是实现警察职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应从职业化的内涵和视觉,探讨警察职业化教育培训,不能窄化为警察职业"知识技能化",可通过设置职业素养模块,改革创新教育方法,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来提升警察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6.
从近年公安部门处理警察形象危机事件的传播过程看,公安部门基于某种明确的传播目标而发出的信息往往不能达到主观预期的效果,各种噪音阻碍了传播的有效性,使得信息失真严重,不仅不利于警察形象的改善,反而给警察形象带来更大的损害。根据传播学理论,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信道、受众三要素都会产生噪音,应利用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来加强信息收集,增加信息冗余并及时反馈信息,降低噪音危害,确保信息的有效到达。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警察机关“四难”现象的公共管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难”现象即指“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警察机关“四难”现象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不能简单归因于警察素质偏低。“四难”现象有助于警察获得权力寻租,有利于警察减轻工作负担,是警察体力透支与心理压力的外在反映,是行政机关和垄断行业的通病,而向上负责,无需向下负责的体制也促使“四难”现象的产生。对此,“四难”产生的公共管理根源可概括为:警察严重短缺是人力原因,警察服务训练匮乏与服务内容宽泛的矛盾是技术原因,公众对警察服务的需求无限性与警察资源的供给有限性是资源原因,服务型公安行政模式的未建立是制度原因,缺乏市场竞争是动力原因。所以,必须运用公共管理的手段来解决“四难”现象。  相似文献   

18.
模糊语言在警察执法中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某些情况下,甚至起着精确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能够增强警察执法语言的准确性、技巧性、恰当性、庄重性。但"模糊"不等于"含混""歧义",使用中要正确区分;同时,模糊语言有其适用范围,使用中还不能超越模糊度;而制定语言规范是消除不当使用模糊语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警察自杀是一个容易引起社会民众关注的敏感话题.沉重的工作压力是导致警察自杀的外因;职业生涯重创、婚恋矛盾激化、战友伤亡影响、身体病痛折磨等重大生活事件的刺激是导致警察自杀的重要诱因;性格缺陷、认知偏差、情绪障碍等主体因素是导致警察自杀最关键、最直接的原因;社会支持系统脆弱或对支持的低利用度是警察自杀不能忽视的因素.健全社会支持系统,为警察提供强有力的情感、归属、自尊和实务支持,是预防警察自杀的心理基础;建立预警系统,及时识别警察自杀的信号,是化解警察自杀危机的重要前提;挖掘积极元素,唤醒警察自身强大的内心力量,是避免警察自杀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20.
解读警察执法标准体系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范警察执法行为的重要举措是通过构建警察执法标准体系对警察执法行为实行程式化、标准化管理,限制警察执法主体行为自由的空间,防止或避免失范的执法行为发生,也即对警察执法行为的监控由粗放性监控向精细化监控转变.由分散性监控向标准化或统一性监控转变。构建警察执法标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既要遵循警察执法行为的运行规律,又要符合警察执法行为的现实需要;既要覆盖警察所有的执法行为.不能留有“死角”,又要达到或实现规范警察执法行为的目标要求。只有这样,构建警察执法标准体系才有价值和实践意义从而切实发挥其在加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和规范警察执法行为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