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在我们历史学界很早就已经肯定了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而此次民政部公布名单则是由官方来肯定国民党在抗战中的贡献。""官方公布包含国民党方面将士的英烈名单能为抗战史研究提供更宽阔的视野。"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于9月1日发出公告,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首批名录中,以国共抗日高级军官、将领为主,国民党抗日将士有91名英烈在内,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方面有144名英烈在内。这其中包括了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等,因文艺作品而为民间所熟知的狼牙山五壮士等也在列。在历史学家杨天石和苏智  相似文献   

2.
正背景介绍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三十日《红色中华》第三一三期第二版。该版刊发《反对日本强盗》《白区群众抗日运动》《抗日运动高涨》等系列报道,报道"上海日本纱厂同盟罢工形势日愈扩大到全国范围""募捐慰劳绥远将士组织绥远后援会""反对南京政府实施高压政策逮捕爱国领袖"等消息。报道指出:"这些事实充分地证明全国的广大人民抗日情绪的增长,一致地为着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而奋斗!"  相似文献   

3.
正抗日战争时期,豫皖苏边区和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有一份久负盛名、声震大江南北的报纸,被誉为"人民的喉舌""战斗的武器""叫破五更的报晓鸡"。这就是由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主办的《拂晓报》。一抗战爆发后,日军顺陇海路打到开封,国民党汤恩伯部不战而溃,豫东地区连失38座县城,中共中央决定派彭雪枫从竹沟带领游击支队挺进豫东。临行前,彭雪枫建议创建一份报纸:"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只有把全民族动员起来,万众一心,  相似文献   

4.
上党收复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以"受降""接收"为名调动军队向中共抗日根据地大肆推进。但是,国民党军第二战区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发动的进攻,在上党地区遭到严重打击。上党战役的胜利,给进犯抗日根据地的国民党军以迎头痛击,不仅巩固了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后方,而且加强了中共在重庆谈判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反贪倡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也是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历史证明,它是我们党领导的事业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重要保障。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领导的代表大地主、大资本家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不仅在军事上奉行不抵抗政策,而且在政治上也是腐败反动之极,以至许多国民党大员借机大发国难财。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和民族的脊梁,为挽救民族干危亡之中,团结国民党中的爱国力量,逼蒋抗日,干1937牢;7月15日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与国民党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我们党并没有因此还…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国共合作使中华民族空前地团结起来,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合作不仅对中国共产党有利,对国民党也是非常有利的.合作的达成阶段,使国民党一洗过去不抗日的阴影,树立起抗日的高大形象;合作的过程阶段,共产党由于抗日路线正确,得以发展壮大,成为重要的抗日力量,这对国民党不是有害而是有利的;合作的最后阶段,抗战的胜利为国民党赢得了荣誉和利益,使其力量增强.合作破裂后,国民党政权的迅速覆灭是其自身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湘潮》2016,(5)
正宋希濂作为国民党军中的抗日将领,出生入死,屡建战功,特别是他先后率部参加淞沪抗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滇西反攻作战,战绩辉煌,对民族贡献巨大;作为被俘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他反省深刻,赞成中共统一战线方针,积极为祖国统一大业而奔走呼号。面对台湾国民党《中央日报》所谓"黄埔败类""中共鹰犬"的辱骂,他非常冷静。他以为,作为黄埔学生,追随蒋介石逆历史潮流而动,实  相似文献   

8.
正背景介绍原载一九三年五月八日《红中华》第七十七第一版。该版发了《日满军侵沽源》《泺东日继续前进》《红反帝反国民党威》报道。报道出:﹃现在日军已经进迫到平津来了,国民党还是抵抗,相反的正压迫抗日士兵与义勇军,步步撤,把华北完全奉送日本帝国主义……我们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士兵和劳苦群众,在中国共产党苏维埃中央政府领导之下,配合我们胜利的进攻,  相似文献   

9.
正红军长征时,国统区的一些报刊也有关于红军长征的报道。但由于受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及缺乏第一手材料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报道良莠不齐、真假不一。国民党系报刊的报道长征开始后,国民党动用《中央日报》《扫荡报》等一切宣传机器,几乎天天登载"围剿"红军的消息。其主要内容为"朱毛匪部西窜""红军被击溃  相似文献   

10.
《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在全国有着广泛影响的大报之一,曾对国民党第五次"围剿"中共中央苏区以及其后的红军长征有过集中报道。随着对战争形势和国共双方军事较量变化逐渐深入的了解,《申报》对红军长征的报道也慢慢发生深刻变化,经历了从蔑视红军力量,预言红军必定失败,到报道国民党重视红军有生力量、加紧"追剿",再到正面宣传长征的发展过程。通过《申报》对长征态度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国统区群众对中共形象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敌后开辟了广阔的战场,建立了众多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了抗日的前线,取得了节节胜利。但在抗日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国民党对中共控制区实行了严密的封锁,并利用其掌握的宣传工具对中共形象进行了污名化宣传。如散布谣言称中共为"土匪""赤匪""共匪""暴匪""强盗"等,丑化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否认其正义性、正规性;污蔑中共"游而不击",蓄意保存、扩大实力,实行"军阀割据";抹黑、丑化中共领导人形象;谣传中共控制区"共产共妻",人民穷困潦倒;等等。在国民党新闻封锁及抹黑造谣的宣传下,国际社会普遍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存在很深的误解及偏见。面对国民党政府对中共的污名化宣传,如何让外界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武装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树立积极正面的国际形象,是摆在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面对日军的侵略,邓小平义愤填鹰.他愤怒地揭露道:日本帝国主义在我中华民族大地“发挥兽性,每至一村,老妇少女均被奸淫;烧杀之惨,不忍目睹;强掠什物,烧毁食粮,极尽横暴之能事.”(《解放》第72期,第7页)太原失陷后,邓小平坚定地表示:国民党扔掉国土,丢下老百姓,抗战的责任在我们肩上.我们要当仁不让!鼓起最高的决心和勇气,站在最前线和日寇拼命,同山西人民一道抗战到底!(傅钟:《征途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71页)在这民族危亡的关头,邓小平敏锐地看到,广大民众中蕴藏着酷爱自由、不甘受辱的光荣传统,潜在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抗日力量.只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全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念,就能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掀起一个抗日的热潮.因此,他提出,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即抗日第一,反帝、反抗民族压迫,主张民族独立与解放,提倡民族的自信心”(《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卷,第24页)……  相似文献   

13.
他们原是奋战在抗日前线的新四军战士,却因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皖南事变,才身陷囹圄。《冲出樊笼,奔赴抗日战场》告诉我们,这批革命志士在60年前怎样得以“死里逃生”。  相似文献   

14.
已离休的原冶金部副部长李超,从冶金局领导班子的“三讲”教育中,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希望,笔者应约来到他的住处,而后就有了李老在采访中的娓娓而谈:延安整风时,我二十几岁,正在前方,担任太岳区党委调查研究室主任,在薄一波书记、陈康司令员的领导下工作。党内整风对我的教育最大。那时我们学习一个小册子—《国民党与共产党》,是讲两党的历史。国共合作中,国民党也抗日,与共产党有何不同2学习后才认识到:国民党蒋介石是欧美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的代表,是代表他们抗日,只有抗日性,没有革命性;共产党是革命的。第二个是…  相似文献   

15.
正背景介绍原载于1936年9月23日《红色中华》第302期第1版。在日寇积极进窥绥宁内蒙危机之时,该版刊登了"扩大抗日根据地""反对日本进攻内蒙武装保卫西北"标语,并配有一幅《日寇血手又伸到华中来了!》的漫画。漫画中,日寇手持一把滴血的刀正把"中华"作为盘中餐去切割,  相似文献   

16.
邓沛 《党史文汇》2006,(5):24-28
1946年5月30日,滇系国民党军第六十军第一八四师官兵在师长潘朔端将军率领下于辽宁海城起义,走向光明.这次起义开了东北战场国民党起义之先声,对国民党军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打乱了蒋介石妄图"先南满,后北满"先关外,后关内","三个月内消灭东北共军"的图谋.正如延安《解放日报》1946年6月6日社论《不可抗拒的力量--论海城光荣起义》中说:"这一起义不仅代表了国民党军队中广大士兵群众与有正义感的军官的反内战的情绪,而且也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和平民主要求."海城的光荣起义,再一次证明了这一洪流不可抗拒的伟大力量."社论最后写道:"海城起义潘朔端将军及全体官兵万岁!"  相似文献   

17.
王台谈判是我党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以"共同抗日三条件"为政治基础和"反蒋抗日"为共同目标的产物,是双方形成初步合作关系和上层统一战线的开始,为福建事变爆发提供了重要条件,也为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正>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后,毛泽东坐镇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朱德亲临华北敌后抗日前线,他们作为党和军队的最高统帅,共同指挥抗日军民坚持抗战,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摩擦,使抗日武装力量得以壮大,抗日根据地得以发展。毛泽东:我们的方针是持久战不是速决战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共中央即于次日发表通电呼吁:"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同日,朱德、毛泽东和其他红军将领联名致电驻守平津一带的第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国民党顽固派表面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但对延安和人民抗日力量仍然实行包围、限制和孤立等政策。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 ,采取“宣传出去 ,争取过来”的方针 ,击败了国民党顽固派设置的种种阻碍 ,热情邀请有国民党顽固派参加的中外记者考察团到延安参观访问。中外记者团在延安进行了历时 4 0余天的详细考察后 ,比较客观地向全世界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不可战胜的抗日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打破顽固派封锁的胜利。本文略记了中外记者团在延安的考察历史情况。  相似文献   

20.
朱常 《党史文苑》2005,(12):21-24
艰难谈判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在全国人民抗日呼声高涨的情况下,国民党基本停止了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国共合作有望实现.但是在南方,国民党当局却加紧了对红军游击队的"清剿",企图采用"北和南剿"的方法,在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之前消灭南方的红军游击队.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停止内战,合作抗日"协议,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南方的红军游击队经过艰苦战斗,挫败了国民党军的"南剿"阴谋,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也开始了与国民党当局的谈判,先后达成了国共合作抗日协议,下山集中改编为新四军,挺进华中抗日前线.其中,赣粤湘边的红军游击队在项英、陈毅的直接指挥下,集中在大余县池江改编,开创了"北有延安,南有池江"的斗争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