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周恩来喜欢把天津称为他青年时代的故乡。这里有他读书的学校,也有他一生难忘的战友和师长。1913年,青年周恩来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南开学校。自此,他与"南开"结下了深厚的情缘。组织进步团体,初露领导才能1914年3月,在南开学校读书的周恩来和好友张瑞峰、常策欧等同学,发起组织了一个学生团体"敬业乐群会",取"敬重学业,联络感情"之意。他们定下办会的宗旨为:"以智育为主体,而归宿于道  相似文献   

2.
正1911年,周恩来在沈阳一所小学读书时,一次修身课上,老师问:"读书为了什么?"周恩来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1915年,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所写的作文中不仅誓言"振兴华夏",而且认为"兴邦事伟"。1917年,周恩来从南开学校毕业去日本留学之前,回沈阳母校看望老师和同学。他写给同学郭思宁的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1935年,毛泽东、周恩来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在那里写的一篇著作《论反对日本帝国  相似文献   

3.
正周恩来与哈尔滨有着不解之缘,从青年学生到大国总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曾10次踏上哈尔滨这块黑土地,这里留下他"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光辉一生深深的印记!哈尔滨是中国最早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影响的地方。当周恩来还是青年学生的时候,他就曾来到哈尔滨这座年轻的移民城市。1917年6月,19岁的周恩来以优异成绩从天津南开毕业,"为了中华之崛起"发愤读书的他决定赴日求学。出国前,借去铁  相似文献   

4.
正诞生于五四运动时期的南开大学,曾被国民政府教育部评价为"私立学校之中成绩卓著者"。但在抗日战争时期经历了日军轰炸,校园被毁、学校被迫南迁的艰苦磨难。作为南开最杰出校友的中国共产党著名领导人周恩来,在抗日战争中不但对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对抗日游击战的开展、对国统区党组织的建设作出了不朽贡献,而且始终关心着母校的情况,他积极动员南开师生投入抗日、对南开校长和校友做了大量统战工作。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有过几次婚姻机会,他的抉择显示了高尚的婚姻价值观。不重门第周恩来遇到的第一次婚姻机会,是在南开学校时期。托人向他提亲的,是该校校董严修。严修率范孙,曾做过清朝的翰林和学部待郎。1901年他以自己的家宅为校址办了一所私塾,教授英文、理化、算术等西学诸科。到1904年发展成一所中等学校,这就是仿照欧美近代教育制度开办的私立南开学校。严修因而享有“南开校父”之称。周恩来是1913年8月考入该校的,到1917年6月毕业。他品学兼优。1916年5月在全校800余名学子参加的作文比赛中,周恩来写的命题作文《诚能动物论》,经严修…  相似文献   

6.
博采之窗     
“南开精神”和温家宝的 “平民情结” 与共和国第一位总理周恩来一样,温家宝也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 南开中学是南开系列学校(大、中、小学、女中)的发祥地。创办人严范孙、张伯苓1904年将旧学塾改建为新学堂。 一所中学培养出两位新中国的总理,这在中国乃属仅有。 1984年,温家宝在一篇《南开精神永放光芒》的文章中叙述过他在南开6年的生活,称这段经历“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南开精神一直鼓舞着我在工作和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7.
在许多场合,周恩来都称呼曹禺为"老同学"。对此,曹禺说:"总理谦虚,实际上,我们只是在天津南开中学的先后同学,并且先后在一个业余剧团里演过戏,工作过罢了。"1925年,年仅15岁的曹禺加入南开新剧团。南开新剧团是1914年成立的,当时正在南开中学读书的周恩来  相似文献   

8.
郭辉 《党的文献》2017,(1):119-121
长期以来,对周恩来在南开学校读书期间是"学校唯一免费生"说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论。按照1911年《天津公立南开中学简章》的规定,长芦商灶子弟可以免学费。但周恩来的伯父周贻赓一直是长芦转运使司的行政人员,周恩来并不是长芦商灶子弟,是无法取得免费名额的。根据《天津公立南开中学堂简章》《南开中学天津市免费学额章程》的规定,在周恩来之前和当时曾有过50名免费生,在他之后从1934年开始每年也有6名免费生。但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求学期间,既不是南开学校少数的免费生,更不是唯一的免费生。从当事人和亲历者的回忆可以看出,周恩来的学费起初主要是由其伯父负担,后来依靠在课余和假期中勤工俭学来支付。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对周恩来在南开学校读书期间是"学校唯一免费生"说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论。按照1911年《天津公立南开中学简章》的规定,长芦商灶子弟可以免学费。但周恩来的伯父周贻赓一直是长芦转运使司的行政人员,周恩来并不是长芦商灶子弟,是无法取得免费名额的。根据《天津公立南开中学堂简章》《南开中学天津市免费学额章程》的规定,在周恩来之前和当时曾有过50名免费生,在他之后从1934年开始每年也有6名免费生。但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求学期间,既不是南开学校少数的免费生,更不是唯一的免费生。从当事人和亲历者的回忆可以看出,周恩来的学费起初主要是由其伯父负担,后来依靠在课余和假期中勤工俭学来支付。  相似文献   

10.
当周恩来还是一个14岁的孩子时,他的才能就已崭露头角,吸引了很多人的注目。周恩来的一位国文老师说周恩来的作文写得“心长语重,机畅神流”。并对周围的同事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的书,从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学生!”周恩来在天津南开读书时,他的才能为校董严修所器重,他称周恩来有  相似文献   

11.
在许多场合,周恩来都称呼曹禺为“老同学”。对此,曹禺说:“总理谦虚,实际上,我们只是在天津南开中学的先后同学,并且先后在一个业余剧团里演过戏,工作过罢了。” 1925年,年仅15岁的曹禺加入南开新剧团。南开新剧团是1914年成立的,当时正在南开中学读书的周恩来曾担任剧团的布景部副部长,他明确主张新剧应当与“重整河山,复兴祖国”的大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周恩来的戏剧主张里,曹禺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把周恩来当成自己的良师和益友,尽管他们还未曾谋面。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3月5日上午,河北滦县第三中学举办了以"光辉的典范,时代的楷模"为主题的校园活动,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19周年。周恩来总理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卓越的领导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一生无私无我、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是共产党员的杰出典范。他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后人心中树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周总理侄女,现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研究会常务理事、南开  相似文献   

13.
正周恩来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始终践行严于律己的行为规范。他清廉当头,公私分明,从不搞特权。他虽身居高位数十年,然而丝毫不影响他近乎严苛的自律自省。坚持公私分明周恩来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坐公车办私事要自交车费。"如果司机忘了记账交费就会受到严厉批评。有一次,周恩来要去人民大会堂接见外宾,从西花厅乘车,先到北  相似文献   

14.
今年3月5日,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3周年纪念日。在此特束花一朵,以表达对一代伟人的无限缅怀。 1915年,在南开中学读书的周恩来曾撰写了一副对联自勉: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1919年,在日本求学的周恩来寄住在南开时的同学王朴山家中,曾题写一副对联赠王朴山: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总理才学过人,在一生中留下许多烩炙人口的对联。 1915年,在南开中学读书的周恩来曾撰写了一副对联自勉: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1919年,在日本求学的周恩来寄住在南开时的同学王朴山家中,曾题写一副对联赠王朴山:  相似文献   

16.
早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周恩来的一位挚友王朴山即将毕业,欲东渡日本留学。留学前,周恩来饱含革命激情写下了一副对联,赠给王:  相似文献   

17.
1916年,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为挚友王朴山同学毕业东渡日本留学,书赠一副对联:浮舟沧海立为昆仑寥寥八字,言简意赅地表述了他青年时代,即以振兴国家、抗御外侮为己任的雄心壮志.当时,他还撰写了一副自勉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这副对联,将怎样交朋友、如何读书的道理说得透彻而又寓于哲理,给人以启示和教育.1916年初,周恩来书赠友人诗中,有此佳句: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含义是说:不管前进的道路是艰险还是平坦,都必须有卧薪尝胆的精神,为振兴中华民族,争担重任,不可稍事休息.  相似文献   

18.
2005年4月20日,天津南开大学教授、原南开大学周恩来研究室主任刘焱在淮安市梅园宾馆二楼召开的《周恩来和平与发展思想》研讨会上发言说,由于他在工作中发现周恩来自己填的入党时间有误,就写了考证文章寄给小平同志,小平同志批给了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室方面认为事关重大,可以进行研究,于是,刘焱同志就把这篇考证文章发表在南开大学学报上。因为当时胡耀邦同志任总书记,刘焱又把刊有考证文章的刊物寄给耀邦同志。后来耀邦同志也把这件事批给了中央文献和中央党史两个研究室。他们就联合打报告给中央,终于将周恩来的入党时间由1922年7月改…  相似文献   

19.
陈雪 《党史纵横》2013,(8):43-44
1916年4月出版的南开中学《敬业学报》第4期,发表了周恩来以"飞飞"为笔名的四则《飞飞漫墨》,原文并无题目。1993年2月出版的《周恩来早期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收入这四则"漫墨"时,编者分别加了题目,即《评咏淮阴侯钓鱼台诗》、《评咏岳少保祠七律》、《悲郝君之御》、《赵君之叔遇匪》。1998年2月,即纪念周恩来诞辰百年时,《文集》经修订、增补而再版,对四则"漫墨"除了排列顺序进行了调整,  相似文献   

20.
1924年,旅欧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决定派周恩来等人回国参加革命,并向中央汇报旅欧党、团组织的工作。9月,周恩来抵达香港。这是他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他在香港大学找到了南开时的同学石志仁,老同学久别重逢更显亲切。在彻夜长谈中,对于香港的未来,周恩来充满信心地说:“等革命成功了,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一定会收回香港的!”第三天,周恩来离开香港,前往广州,投身于汹涌澎湃的大革命洪流之中。周恩来再一次来到香港已是大革命失败之后。1927年南昌起义取得初步胜利后,以周恩来任书记的前敌委员会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率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