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1957年2月13日,朱德来到昆明.省委领导考虑到他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为了照顾他的身体健康,让宾馆工作人员把伙食搞好一点.但是,生活一贯十分简朴清贫的朱德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要求非常严格,再三提出不能超出他的伙食标准,希望把饭菜做得清淡一点.  相似文献   

2.
朱德一生对兰花情有独钟,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他对兰花的钟爱始终如一。兰花不仅给朱德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乐趣,也使人们看到了他充满生活情趣、感情细腻的一面。早年在云南从军之时,朱德就已经开始喜欢兰花了。在行军作战之余,他常四处采集兰花,移植起来欣赏,由此积累了一些关于兰花品种及栽培方面的知识。1922年秋,朱德远涉重洋赴欧洲追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即使在此期间,朱德仍念念不忘兰花。当他在德国与周恩来第一次见面时就谈到了兰花。由于  相似文献   

3.
朱德:红色品德耀中华朱德元帅原名朱代珍。中学毕业的他在家乡教了一年书以后,为了报效祖国,立志投笔从戎。经过一番曲折,1909年11月,23岁的朱德如愿以偿地考入了云南陆军讲武  相似文献   

4.
近日,参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西三楼展厅看到了一张朱德2万余元的存款单,这是他老人家参加革命五十余年的全部积蓄。朱德逝世后,康克清按照他的生前遗嘱,将这笔存款作为他最后一次党费全部交给了组织。这件事情令我对朱德肃然起敬,心中倍感钦佩之余,不禁追问了三个问题:为什么只有2万余元?1937年,朱德在写给老家的一封信中提到:至于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我为了保持革命军队的良规,  相似文献   

5.
朱德关于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德关于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张廷益朱德把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从“苏联模式”中摆脱出来,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概括为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他说:“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过去我们是学习苏联的经验,现在我们要建...  相似文献   

6.
朱德一生对兰花情有独钟,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他对兰花的钟爱始终如一。兰花不仅给朱德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乐趣,也使人们看到了他充满生活情趣、感情细腻的一面。 早年在云南从军之时,朱德就已经开始喜欢兰花了。在行军作战之余,他常四处采集兰花,移植起来欣赏,由此积累了一些关于兰花品种及栽培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7.
这位77岁的老人,是从抗美援朝的战火硝烟中走出来的英雄,是当年全国99名“一等功臣”中的一位,曾受到朱德、金日成等中朝党政军界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复员之后,他无怨无悔地回鄂南老家当农民,从此隐功埋名43年。老人生活非常艰苦,但他从不向组织提要求。直到为了孙子参军,他才不得不拿出自己珍藏了43年的立功证书……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0,(24):103-103
1886年12月1日,新中国开国元勋朱德诞生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原名朱代珍,字玉阶。1909年,朱德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并在那里秘密加入了同盟会,从1911年到。1917年,他先后参加了反清斗争、护国讨袁斗争和护法运动。为了寻找新的救国之路,  相似文献   

9.
朱德出生于川北仪陇县 ,可他对川南宜宾地区这块热土有着深厚的感情 ,因为这里曾留下他早年生活、战斗过的足迹……A篇 抗击清军在宜宾忆曾率队到宜宾 ,高举红旗援弟兄。前军到达自流井 ,已报成都敌肃清。这首宜宾人民常常吟诵的诗 ,是朱德对自己早年参加援川军浴血奋战宜宾时战斗生活的描写 ,也是他在宜宾抗击清军的真实记录。190 9年春 ,在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任体育教师的朱德 ,亲历了新旧社会力量的尖锐冲突 ,深感旧势力的顽固和社会的黑暗 ,毅然作出重大决定 :投笔从戎 ,“奋身军界”。他告别家乡亲人 ,从仪陇出发 ,徒步经南充、成都、…  相似文献   

10.
这位82岁的老人,是从抗美援朝的战火硝烟中涌现的英雄,是当年全国99名“一等功臣”中的一位,曾受到朱德、金日成等中朝党政军界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复员之后,无怨无悔地回到鄂南老家当农民,从此隐功埋名43年。老人生活非常艰苦,但他从不向组织提要求。直到为了孙子参军,他才不得不拿出自己珍藏了43年的立功证书。后来,他受到了江泽民、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相似文献   

11.
一 朱德元帅(1886~1976),一生中用了好儿个名字。他出生后,为了好抚养,母亲给他起乳名为狗儿。4岁时,父亲给他起的小名是朱代珍。1895年,他的私塾老师按照朱家的家谱,把朱代珍改为朱玉阶。1909年初春,朱玉阶投考云南陆军讲武堂。当时云南陆军讲武堂只招收云南人,不招外省人。朱玉阶来到报名处,查阅了登记簿,发现蒙自县无人报考。于是,求学心切的他就假称是云南临安府蒙自县人,改名朱德报上了名,并通过考试被录取。从那以后,朱德就成了朱玉阶的常用名,而玉阶就变成了朱德的字。  相似文献   

12.
正朱德是陈云的老上级、老战友、老同事,他们都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付出了毕生的心血。1985年12月21日,陈云提笔挥毫,为朱德诞辰100周年(1986年12月1日是朱德诞辰100周年)题词:"雄风犹在,后人师表",表达他对朱德的缅怀和景仰。"雄风犹在"是赞扬朱德军威赫赫。他是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十大元帅之首,被同志们尊称为"朱老总"。斯人已逝,陈云赞扬他的精神风范和铸造  相似文献   

13.
《朱德年谱》(新编本)(1886-1976)为纪念朱德诞辰180周年,经中共中央批准,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朱德年谱》(新编本),已于2006年11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朱德年谱》(新编本)分上、中、下三卷,共150万字,是一部通过翔实的档案资料全面记述朱德生平业绩和思想的编年体著作。这部年谱通过记述朱德的实践活动,历史地反映了他对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发展轨迹,反映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艰辛历程和理论贡献。新编本年谱对1986年版《朱德年谱》作…  相似文献   

14.
朱德:越洋过海寻党记1922年9月初,朱德第一次穿上西装和他的好友孙炳文登上法国邮轮,前往欧洲。此时朱德已是36岁了。40多天之后,轮船到达法国马赛港,朱德和同伴们换车来到了巴黎,住在一位中国商人的家中。这个商人很年轻,也健谈。他告诉朱德,一些中国学生组织了一个叫共产党的团体,闹得很热火,还说这个组织的负责人叫周恩来,可他已去了德国柏林,恐怕一时回不来。商人很热情,从  相似文献   

15.
73岁那年,朱德突然受到毛泽东严厉的批评。面对困惑与忧虑,朱德少了许多话语 1959年,朱德73岁。 这一年,朱德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同过去一样,他仍然用大量时间外出视察,到国外访问,出席并主持各种会议。尽管他的工作丝毫没受年龄的影响,但他的思想上却产生了一些困惑。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1955年授衔产生的十位元帅,除聂荣臻外都有过改名经历。朱德原名朱代珍朱德4岁时,父亲按照朱家的祖传字辈,给他取名"朱代珍"。1895年,他的私塾先生又给他改名"朱玉阶"。  相似文献   

17.
曾宪凯 《党史纵览》2003,(10):40-42
(一)朱德与西湖诗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不顾年事已高,13次到浙江视察,深入到农村、工厂、学校,了解社会生活和生产情况,指导工作。在杭州工作生活的日子里,他白天或到工厂学校视察,或下农村了解情况情况,或登高望远浏览西子胜景,晚上或给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写信,或赋诗抒怀……西子湖畔留下了他闪光的足迹。  相似文献   

18.
正1955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授衔仪式举行,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等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有意思的是,这些开国元帅们的名字,都寓含着他们的人生抱负和志向。朱德被斯诺解读为"红色的品德"朱德的戎马一生中,曾用过好几个别名。朱德的母亲生下他时,给他取的乳名叫"狗儿"。朱德小的时候,朱家也按川北习俗,称呼他为"狗娃  相似文献   

19.
提起开国十大元帅之首,人人皆知是朱德。可你是否知道,从1955年授衔开始,一直到朱德去世,整整21年间,他竟然一次都没有领过元帅的工资。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只要了解朱德一直以来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也就明白不肯拿元帅工资只不过是他的"常规操作"罢了。曾经因接见外宾的需要,工作人员准备为朱德做新衣服,他却说什么都不同意,认为把钱省下来支援国家建设更有价值和意义。平时,朱德穿的也都是旧衣服,床上的被褥和床单都是打着补丁用了多年的。  相似文献   

20.
尹家民 《湘潮》2005,(2):18-21
1922年9月初,朱德第一次穿上西装和他的好友孙炳文登上法国邮轮,前往欧洲。此时朱德已是36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