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环境法益学说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法益学说在我国主要有权利说、秩序说和环境利益说,这些学说在揭示环境犯罪本质方面都存在不足。环境法益学说应遵循三点要求:环境法益必须成为刑法学的基本范畴,必须体现环境犯罪的特点,必须协调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的关系。据此,环境法益新说———环境生态法益作为环境刑法的法益是比较适宜的,它体现了生态环境作为生态体系维持其基本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和发展对人类永续繁衍、发展的价值,具有社会性、客观性、全球性以及其被衡量方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立法的无奈和困惑 ,人们不得不对人类以往价值理念、人类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进行反思 ,于是在反思和批判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的基础上 ,形成了以自然的固有权利为价值观的环境伦理学和生态价值观念 ,并使可持续发展时期的现代环境法具有整体的生态伦理基础和生态价值观 ,从而使现代环境法实现“革命性的价值变迁” ,促使人们更加自主、自觉地承担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实现人类与资源、环境的持续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法律的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一是必须注意区分法律的人性预设与伦理道德的人性要求,二是必须基于对现实客观的人性标准的认识。作为法律的环境法的人性预设既应区分“环境法的人性预设”和“环境伦理的人性要求”,又必须准确把握现实人的人性标准。以这样的基本要求为工具审视环境法理论界的“生态人”理论,就能看出学者们共同采用了“应然模式”,没有注意区分“环境法的人性预设”与“环境伦理的人性要求”,且普遍存在不忠实于现实人性,不符合环境法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所以,现阶段不宜直接将“生态人”作为环境法的人性预设。  相似文献   

4.
生态系统法益刑事化研究是一个跨生态学、经济学、刑法学和环保法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生态系统利益是生态利益的首要组成,而我国传统环境刑法更注重对环境犯罪中人身和财产法益的保护,忽视对环境法益本身的立法和司法保障。作为自然利益,欲实现向法益的桥接,首先要廓清环境利益与其他生态要素利益在自然科学范畴上的内涵,而后论证生态系统利益上升为生态系统法益之应然性,为生态系统刑事法益证立。另外,论者拟对当代中国生态刑事法益保护的发展困境做初步分析,并提出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5.
生态补偿的法理基础与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生态利益上升为法定权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一定障碍。借鉴其他部门法正在发展中的法益理论,将生态利益上升为受法律保护和救济的生态法益,对其进行较为充分的保护,是环境法对生态利益保护和调整的有效路径。生态法益的确立,为生态补偿提供了法理依据,生态补偿是对生态法益保护和救济的基本制度之一,其概念界定应当体现制度的基本要素,包括明确的权利义务主体、主体的权利义务内容及行使方式,具有可操作性并在实践中诞生效果等。科学地界定生态补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实践中有效指导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6.
核心范畴研究对于环境法的学科发展和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私权不是环境法的核心,以环境权为核心范畴无助于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不利于环境法学的独立和发展。环境法学的核心范畴应为公众环境利益,其在本质上是一种法益而非权利。只有从环境公益出发,坚持公益视角,才能正确解释环境法诸现象,环境法学才能证明其独立性并构建出独特理论体系,环境法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7.
如同其他部门法一样,环境法也有自己的价值,但不同的是环境法的价值一直备受争议,不同的发展时期环境法的价值也有所不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是全人类的环境,而不是某一个人的或者某一个国家的环境。环境法的价值经历了“人本主义”、“生态中心”、“可持续发展”等思想。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我们不能,也没有资格采“迫害”这个环境。我们唯一必须要做的是在环境承受能力之内来发展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8.
罗尔斯顿的生态伦理学从整体上看,是从自然价值本体论的角度展开理论路向的,因此从客观性的角度超越式地继承了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说.但罗尔斯顿强调,我们在肯定自然价值的同时,也应看到,这种存在有赖于人类的感知与评价.由于人类是文化的动物,因此他是通过文化实践而认知并体验自然的,据此确定了人类具有最高的生态权利与生态义务,并依据文化的尺度实行生态伦理.这就在事实上建构了人类主体性的“大地美德”.在这个意义上,罗尔斯顿学说的本质是“大地伦理”与“大地美德”的合题.  相似文献   

9.
伦理学(environmental ethics)或生态伦理学(ecoethics)是当今伦理学的热点之一.有些学者不同意将其划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或应用伦理学,他们认为,环境伦理学蕴含的是一种全新的视域和价值观,它要求将"伦理"扩展到其概念范畴之外,"伦理"原本是用于谈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在环境伦理学,用来关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已经与传统的伦理学相距甚远.显然,这样有利于突显环境伦理学的学科地位,强调其在现代社会的思想意义.不过,就严格的学科分类上说,环境伦理学确属伦理学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环境”概念是环境法的核心概念,从哲学的和日常的意义上研究“环境”概念是必须的。法律意义上的“环境”概念应当围绕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概念以人为中心,不会削弱对其他生物体环境的保护。从生态文明的角度考察环境概念,可以弥补以人为中心可能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部门法,"环境法"比传统的"环境保护法"称谓更科学;"环境法"应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生态利益中心论"不妥当;环境法调整环境保护关系,而不是调整所有"与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环境法通过调整人与人的行为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直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当代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引起人们环境伦理与环境法律的交互思考,也引发从传统环境伦理观的天人合一、人类中心主义和片面发展过渡到新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和生态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法律生态化突出生态本位的法律观念,强调代际公平与种际公平的价值取向,以保障环境权为重心,树立预防优先的立法倾向。环境法治包含了环境法律的体系,环境立法、司法、执法,以及环境法律救济和监督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论庄子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伦理学发展的重要前沿之一的生态环境伦理,已经成为关系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理论领域.而早在庄子的思想中就已经存在着许多优秀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如"物无贵贱"、"道法自然"、"物我两忘"等等.这些思想对今天生态环境伦理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消费伦理的演变与生态消费伦理的提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代性消费伦理是一种极度应享性消费伦理,其实质是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在消费领域中的体现,由它主导的消费方式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威胁。超越现代性消费伦理,倡导生态消费伦理,是人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The value of law is the logical origin of the existence of law, and also the guide to correct the evil law and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the rule of law. The value framework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includes purpose value and instrumental value. The purpose value is the inner soul, while the instrumental value is the external form. The purpose value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includes environmental equity, justice and order. Its purpose is to realize the reconstruction and balance of interests among the stakeholder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alize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ecological interests by establishing the priority of environmental equity. Among the instrumental values, the confirmatory value is embodied in fixing the objective value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the form of system, so that it has the force of law; the distributive value is embodied in distributing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ecological subjects, so as to realize the rule of law principle of equal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 normative value is embodi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16.
法的价值是法之所以存在的逻辑原点,也是校正恶法、推进法治进步的指针。生态补偿制度的价值体系包括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目的性价值是内在的灵魂,而工具性价值则是外在的形式。生态补偿制度的目的性价值包括环境公平、正义与秩序,其目的指向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之间实现利益的重构与平衡,并通过确立环境公平的优先位阶,实现生态利益的持续增加。在工具性价值中,确认性价值体现为以制度形式把生态补偿的目的性价值固定下来,使之具有法律的强制力;分配性价值体现为分配生态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实现权责对等的法治原则;而规范性价值则体现为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17.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之争贯穿于整个法理学的发展,富勒认为法律是具有道德性的。哈特则认为法律与道德是相分离的,但承认存在最低限度的“自然法”。这场争论的最终目标还是放在如何更好地实现法治这一落脚点上。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律的道德性必然会给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的整体环境观是对自我中心环境观的超越。这种环境观认为环境是具有整体性、有限性的自然对象,环境既具有绝对有限性又具有相对有限性。用习近平整体环境观指导环境法学知识体系建设,应当建立环境单元、人天关系、环境总行为、环境共同体等环境法学新范畴。用习近平整体环境观指导环境法建设,应当明确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环境法的基本立法目的,明确创设保护环境的普遍责任原则,完善总行为控制制度、环保区域合作制度、生态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