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成立大会于2007年9月1日在浙师大隆重举行,该研究院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浙江师范大学联合创办,研究院由浙师大校长梅新林教授兼院长,聘请国内着名非洲学者刘鸿武教授担任执行院长,由顾建新教授任副院长。刘鸿武教授表示,非洲研究院将为国内非洲研究  相似文献   

2.
积极开展对非洲国家的教育培训 ,是教育部贯彻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 2 0 0 0年部长级会议”精神 ,实现国家间教育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展现我国教育发展情况 ,促进中国与非洲国家长远教育合作 ,增进中非人民之间友谊的重要途径。受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的委托 ,浙江师范大学继 2 0 0 2年承办“非洲基础教育管理研修班”之后 ,今年继而承办了“非洲高等教育管理研修班”。此次“非洲高等教育管理研修班”自 9月 1日开始 ,于同月 2 4日结束 ,共有 17个国家的 18位高级教育行政官员和学者参加 ,他们分别来自埃及、摩洛哥、突尼斯…  相似文献   

3.
非洲联合自强步入新时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1年非洲成立了“非洲联盟” ,推出了“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 ;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中 ,是唯一保持持续增长的地区 ;冲突的预防、处理和解决也取得一定成果。与此同时 ,中非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中非合作论坛后续工作进展顺利。新世纪之初 ,非洲开局良好 ,但未来“非洲复兴”之路并不平坦。  相似文献   

4.
应南非“非洲社会高级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Advanced Studies of African Society,CASAS)和“人文科学研究院”(Human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HSRC)的邀请,以贺文萍研究员为团长,李智彪研究员、安春英副研究员、张永蓬副研究员为成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代表团一行4人,于2005年11月21日~12月2日在南非进行了学术访问和交流。此次活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参加由“非洲社会高级研究中心”与西亚非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非关系:过去、现在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二是赴“人文科学研究院”总部及其两个分部、威茨…  相似文献   

5.
从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来看,非洲城市化起步比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经济全球化、人口爆炸以及频繁的战乱是推动非洲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对于非洲城市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城市病”方面,即非洲城市化因超越其现代化进程而暴露出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如就业严重不足,贫民窟盛行,城市基本服务非常欠缺等等。但是,本文认为,非洲城市化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机遇:城市化为非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储备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城市化推动地价快速上涨,加快财富积累;城市化为非洲的生产和消费提供极大的商机。在中非关系大发展的背景下,非洲城市化为中非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可以利用资金、技术方面的优势,利用中非合作论坛的平台,将交流城市化经验、应对城市化挑战作为中非合作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6.
20 0 2年 1 2月 8日至 1 3日 ,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先后在浙江师范大学和龙游县举办“全球化与非洲”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北京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人民日报、商务印书馆等近 2 0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新闻、出版单位的 3 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他们就“全球化和非洲边缘化”、“非洲应对全球化的举措”、“《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与非洲联盟”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还有学者分别就南非政党的政治发展等国际热点问题谈了他们的访问观感。本次学术研讨会总体上有 3个突出特点 :…  相似文献   

7.
张永蓬 《亚非纵横》2014,(6):103-113
中非关系的发展在政治、经济上提升了非洲的能力和地位,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和意义上刺激和带动了西方国家和其他地区国家重视和发展对非关系。从基本层面看,中非关系对非洲国际地位的提升有三个直接原因:一是作为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经济体、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对非洲国家诉求和利益的一贯重视及双方间的互动;二是中国因素刺激大国在非洲竞争,在客观上提升了非洲地位;三是西方对中非关系的无端苛责客观上形成某种“炒作效应”,反而提升了中国与非洲的国际影响力。中非互为推动,从而实现了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8.
2009年8月28~29日,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研究中心举办的"国际体系转型与中非合作论坛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中国外交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尼日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南非国际事务研究所、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及<北京周报>等机构的官员、学者、记者等共计3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下称“北京峰会”)虽已落下帷幕,但许多领域,尤其是学术界对中非合作的论题却在以学者特有的客观、公允、冷静的眼光,探寻中非关系的新视角。在此背景下,2006年12月18~19日,“中国与非洲共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和英国国际发展部联合主办。来自非洲国家的驻华使节、中国外交部、商务部等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国内外非洲问题专家学者近百人欣然与会。18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友好而简捷的气氛中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  相似文献   

10.
中非合作与非洲脱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洲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大陆。帮助非洲脱贫,是中国同非洲国家合作的重要目标。中国脱贫的经验可供非洲参考和借鉴。中非经贸合作是中非合作的经济基础,不但可以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帮助非洲脱贫亦可发挥主体作用。中非在人才培养、科技和医疗方面的合作也都有利于帮助非洲脱贫。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成立表明,中国热切关注和积极参与包括非洲在内的世界消除贫困事业。中非合作的不断发展和加强,将对帮助非洲脱贫作出越来越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西亚非洲所主办"中非经贸合作前景研讨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月 2 3~ 2 5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与商务部共同举办的“中非经贸合作前景研讨会”在北京亚洲大酒店召开。来自 2 0多个非洲国家驻华外交使节、 2 0余家中国涉非企业的企业家 ,以及来自商务部、外交部的官员和本所的学者共 80余人与会。一早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 2 0 0 0年部长级会议”举行前夕 ,西亚非洲所就曾主办名为“中国与非洲 :挑战 2 1世纪”的研讨会 ,并就如何全面发展中非关系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今年12月 ,“中非合作论坛———亚的斯亚贝巴部长级会议”即将召开。 3年来 ,在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共同努力下 ,…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后的近20年,非洲非政府组织发展十分迅猛,并在权力地位、人员构成及基本性质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互动的迅速增进,以往由官方主导的中非关系添加了越来越多的民间因素.非洲非政府组织开始以多种方式关注并参与中非关系的发展,并成为影响中非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对而言,中国同非洲非政府组织的交往与关系发展较为滞后.为此,中国必须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加深对非洲非政府组织外交重要性的认识,在巩固中非官方外交关系的基础上,增进与非洲非政府组织的沟通与交流,以进一步夯实中非友好合作关系走向更加稳定与和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对非洲援助是中非关系中的重要一环,既是中非关系的利益面,也是中非关系的责任面。在国际格局和国际发展援助潮流出现重大调整的背景下,中国面临提高对非洲援助的战略性,加强在非洲的软实力建设,以及拓展对非洲援助安全内涵等新挑战。当前中国对非洲援助面临五大"战略平衡"问题:援助国和受援国双重身份的平衡;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平衡;不干涉内政和参与非洲内部事务现实需要的平衡;加强透明度和保持对非洲援助的主导权之间的平衡;双边与多边援助合作的平衡。未来对非洲援助战略应结合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总体战略,适时调整援外体制,满足对非洲援助的战略性要求,并将重点放在推介中国发展理念和经验上。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非洲的人力资源合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与非洲的合作正在日益加深,这种有深刻历史渊源的合作大大超乎西方一些发展机构的预想。在中国的发展话语中,中国将自己定位于发展中国家,似乎是为了避免与非洲之间形成“捐助者-受援者”这样的不对称关系。另外,中国与非洲的关系以双边关系为主,强调的核心是互利互惠。中非人力资源的合作原则是“请进来、走出去”,合作方式主要有教育项目合作、师资合作,以及在中国对非洲国家人员的各类培训。中国当前与非洲展开的教育合作方式特别体现了这种“双边主义”。  相似文献   

15.
2013年,非洲主要表现为政治上自主发展意识增强,凸显了非洲自强、自主和对非洲尊严的捍卫;安全上无奈依靠西方的趋势凸显,如何在“自主维和”与“外来干预”之间寻求平衡和最大限度地维护非洲的主权与利益已成为非洲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经济上通过“向东看”政策,并依靠与亚洲等新兴经济体的紧密经济联系,保持了稳步增长。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5%-6%之间,大大高于3%-4%的世界经济增长平均水平。2013年也是中非关系平稳推进、继往开来续写新传奇的一年。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非洲政治生态发展呈现新的特征和趋势。西式政体形式与本土政治传承之间的碰撞、磨合是非洲政治发展的一条主线,非洲国家通过自我调适和改良,推动两者之间的融合,缓解了非洲政治中的一些痼疾,多党选举、政党政治以及军政关系均出现积极变化。但是,西式政体和本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消除。同时,随着政治和经济社会的加速转型,非洲多国出现"第三任期"问题以及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对其政治稳定造成冲击。非洲政治转型的影响也在逐步显现,并在改变、重塑非洲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国是非洲最重要的域外合作伙伴之一,非洲政治转型的内生性和自主性要求中非关系与时俱进,为中非关系的深化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7.
为落实中非合作论坛2006年北京峰会精神和胡锦涛主席2007年访问非洲八国的成果,构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深入发展,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于2007年7月3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召开了"中国与非洲: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学术研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非洲八国进行的友谊合作之旅再谱中非共赢新章,进一步深化了中非关系“政治互信、经济互利、文化共鉴”的内涵。其重大意义在于:传达和谐理念,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展示时代意义,促进大国对非洲政策调整。《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发表一年多来,中国对非洲采取的一系列举措表明,中国已不再仅仅是中非双边关系中的“利益相关者”。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更在参与非洲冲突地区的维和行动及解决达尔富尔人道主义危机等问题上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中非双方高层会晤的频率之高,双方的重视程度之高,及参与人数之众均是史无前例的。由此可见,对非洲关系在中国的外交政策目标体系中处于更为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一 2009年,是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议程的最后一年,也是中非教育合作跃上新台阶的关键一年.5月25日,"教育部第七次对发展中国家教育援外工作会议"在浙江师范大学隆重举行.这次会议旨在全面总结近年来中国对非洲教育援助、人才培训、非洲研究工作的成就与经验,探讨在新形势下援助非洲工作的新举措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非洲非政府组织与中非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非洲非政府组织积极关注中非关系,成为影响中非关系发展的新因素.它们多关注中非关系的问题领域,对中国对非洲外交特别是对非洲援助、贸易和投资提出了许多批评和责难.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洲非政府组织的对华言论,不仅进行了积极的舆论回应,也初步调整了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