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尊敬的庞井君主任、张峰院长,尊敬的张颐武主任、韩冬雪院长、公方彬教授,尊敬的王部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一个红旗渠。红旗渠是伟大的人民用双手打造的伟大的工程,红旗渠不仅是一个举世瞩目、举世闻名的伟大水利工程,同时它也是中国精神版图当中重要的精神地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这应当是习总书记对  相似文献   

2.
<正>河南省林州市处在豫、晋、冀三省交界之地,有110万人口。林州是红旗渠精神的诞生地,最明显的城市符号就是红旗渠以及红旗渠精神。上世纪60年代,勤劳勇敢的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和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在这过程中孕育了非常宝贵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在红旗渠精神的感召下,  相似文献   

3.
<正>探讨"红旗渠精神与中国梦"这一主题,就是要深刻理解红旗渠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内在联系,弘扬其历久弥新、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为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增添精神动力。红旗渠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梦想成真的实践范例。习总书记为什么会用"梦"这个字眼来概括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理想追求?"梦"一词既表达了我们追求目标的伟大,也表明了实现难度的巨大,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红旗渠就是"梦想成真"的一个典范。对于林州人民来说,彻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伟大的实践必有伟大的精神。红旗渠精神诞生50多年来,不断与时俱进,彰显时代价值,已成为我们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继续挖掘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与中共河南省林州市委于2017年6月29日举办"红旗渠精神  相似文献   

5.
<正>一渠绕太行,精神动天下。20世纪60年代,中共林县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克服种种困难,在太行山上修建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并孕育形成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它不仅是林州人  相似文献   

6.
<正>红旗渠这一人间奇迹能够出现在神州大地上,绝非偶然。归根结底,"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原本就来自于我们中华民族所固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基因。民族精神的传承必然要在每个时代建构起一座座丰碑。红旗渠及其精神正是20世纪一座具有标志意义的丰碑。红旗渠精神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它告诉我们,今天要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就不能不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改造,乃至于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改造作为重要的起点,  相似文献   

7.
艺术真实是衡量影视作品美学价值的最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达到"低碳美学"的标尺。电影《里约大冒险2》借3D技术进一步提升了"直观真实"和"超现实真实"的逼真度,并利用3D手段更好的通过动物之间的故事隐喻了真实人性,通过"主观真实"的创作手段逼近"客观真实"的高度。首先,作品通过在母题的设置上低碳化探讨人性中最深刻、最本质、最普遍、最真实的成分。其次,虚构的动画人物性格具有内在合理性,从而引发的人物行为和故事冲突有利于真实人性和母题的表达。再次,本部作品展现了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有效利用低碳喜剧元素丰富真实的人性内涵。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我拍过一部电影——《天河》,讲述了南水北调工程进北京的故事。在筹备和拍摄的过程中,所有南水北调工程参与人员和建设者们都告诉我,他们是靠着红旗渠精神的支撑,才能忍受多年的艰苦条件,开拓了这样宏伟的人间天河。所以,在整个电影的拍摄过程当中,我们把红旗渠精神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带摄制组的主创团队两次来到红旗渠,来到林县,去感受当年的红旗渠精神。  相似文献   

9.
<正>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文化记忆,是无数意义的叠加,是中华民族奋斗的象征性符号;红旗渠精神是一种价值传承,其中包含的自强不息精神,成为具有独特魅力和价值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红旗渠精神是文化精神的延伸,它既是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也是人类共同的集体记忆、集体精神。未来,讲好红旗渠故事,将红旗渠精神在当代进行创造性转化,是个重要的问题。红旗渠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奇故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5,(18)
<正>提出"环境·动力——美学"艺术再认知工程创立独特的"符语编码"艺术元素用艺术表现样式关怀人类社会问题蔡志荣是台湾资深且仍活跃于当代的艺术家,其创作从现代跨越后现代而跃入当代,自"新绘画精神·跃动的年代",历经"符语编码"叙述当下社会处处被符号、条形码编制的窘境,至1990年末一件件构筑在社会关怀行动的"环境·动力——美学"艺术。无疑,从其作品多样的表现样  相似文献   

11.
电影《鸟人》因其深刻的人性内涵荣获第8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整部影片在故事创作上遵循了本真人性原则,在人物性格的人性真实与镜头内容上的客观真实上有很高的德性艺术价值,引发了观众的共鸣与沉思,"文艺创作的法则就是美学原则,而美学原则的本质就是本真人性原则",由此可以看出电影《鸟人》符合低碳美学特征,是一部难得的低碳艺术作品。而该片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它伪"一镜到底"式的长镜头运用,而这里的长镜头都是基于人性的真实需要来组织。为了探求长镜头是如何使影片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关怀这一问题以低碳美学理论为切入点,从题材、叙事、主题三个方面来解析《鸟人》长镜头的低碳性质。  相似文献   

12.
对马克思的美学与艺术思想,可以从多种视角进行考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总观点来看,马克思认为艺术是一种上层建筑,也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部门,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具体到政治经济学的视角,马克思提出了一种艺术生产理论;就文学精神与创作方法而言,马克思偏爱现实主义艺术……那么从主客体关系的视角来看,马克思认为艺术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艺术家的地位又如何确定呢?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大人工奇迹,红旗渠不仅是林县人民敢于摆脱贫困、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渠""生命渠",也是展现中华民族不畏险阻、凝神聚力、奋勇当先、"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力量渠""精神渠"。林县人民在当时极其艰难的环境下,靠什么完成了十年修渠的伟大工程?当来到红旗渠这片土地,亲身感受红旗渠无穷魅力时,一定能寻找到答案。那就是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十大开幕式上,就文艺创新问题发表了系统、全面、深刻的讲话。怎样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我们的文艺实践当中,推动中国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值得深入学习探讨。文艺界的当务之急,还是创新问题。对此,我谈几个观点。第一,文艺创新是文化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一个内核性的东西。文化包含很多内容,但最核心的是两个:一个是科学,一个是艺术。将科学和艺术加在一起,至少占据了文化  相似文献   

15.
正推进"五项攻坚"是省委、省政府应对当前经济形势采取的务实有效举措,必须再领会、再深化、再落实,向着全年既定发展目标奋力冲刺,为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有力支撑。要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发展信心。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六稳"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相似文献   

16.
山魂     
几年前到河南林县考察工作,顺便参观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个红旗渠,但那主要是听老师讲的,后来看了《红旗渠》新闻记录片,印象更深了一些。百闻不如一见!当我亲自考察了红旗渠的全貌时,才真正知道了这项工程是多么雄伟浩大!才真切地感受到了林县人民37年前修建这流经晋、冀、豫三省,干道长达200里的红旗渠时有多大的气魄和胆量!才真正被林县人民当年开凿红旗渠的那么一种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精神所深深打动。红旗渠干渠的最下游建有一座控制闸,将上游引来的水分送人若干支渠,再流向全县各个乡村、每块土地。这里还耸立着一座长方体的纪念碑,黑色大理石的贴面  相似文献   

17.
红旗渠归来     
牧惠 《北京观察》2004,(10):26-27
参观完毕后,红旗渠纪念馆的朋友们要求我们写下自己的感想.我写下一句话: 民主与科学是建成红旗渠的根本保证. 主人对达句话颇感意外:"我们开过讨论会.人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评价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还没有人这样提过."  相似文献   

18.
正我作为一个草根、作为一个农民,与红旗渠的关系是什么?我在北大学习的时候,有幸听取了时任林州市副市长王献青做的报告《林州市的精神——红旗渠》,当时我就有了一个梦想,以红旗渠为主体,筑建红旗渠国家智慧农业聚集区。要想了解红旗渠,光听不行,要到渠上走一走看一看,我顺着红旗渠转了一个遍,太震撼了!它是伟大、神圣的,是能够创造人的生命最高价值的一个平台,我们要把红旗渠这杆旗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21,(19)
正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专访时,林州市委书记王宝玉表示,红旗渠精神是创业时期艰苦奋斗的典范,更是林州走向全国乃至全球的特有标签,林州过去的辉煌由红旗渠精神引领创造,未来的理想依然靠红旗渠精神引领实现。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太行山东麓,一条流动的"天河"盘在山腰,这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家住在山间,用水真作难。担水要翻山,吃水似油盐。"这曾是河南省林县(现林州市)人民吃水难的真实写照。20世纪60年代,在这里修建的红旗渠不仅给后人留下了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  相似文献   

20.
<正>为严格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弘扬和继承红旗渠精神,进一步培养青年党员干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能力,促进和推动青年党员干部健康成长,2017年4月24日~27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组织青年党员干部赴红旗渠干部学院进行培训学习,体悟红旗渠精神,接受精神洗礼。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丁巍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主任、机关党委书记李经超主持开班仪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