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国家的道路自信来自何处?社会主义制度就其产生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批判而言,就具有时代的优越性和超越性。但是,探讨中国道路自信不应该停留在此。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是一回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以实际体现出来是另外一回事。中国道路形成于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探索和体现,而"以人为目的"发展理念是这个探索过程在理论上的总结。所以,虽然从现实角度看,中国发展仍然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是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坚持和切实落实"以人为目的"发展观的中国道路是更具生命力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信仰信念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新时代,坚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是我们增强"四个自信"最坚实的基础.这些重要论述,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坚定中国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3.
张帆 《桂海论丛》2013,(2):81-8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包括对发展道路既有成果的充分肯定、对目前发展道路创新性延续的清晰认知、对未来发展道路的充分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来源于这一道路本身的优越性,只有优越才能够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绝对优越性(即本身的优越性)和相对优越性(即比较的优越性)。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就必须不断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有其依据的。道路自信来源于道路选择的正确性,理论自信来源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制度自信的依据是制度本身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作为极具社会公众认可的学术话语权的使用与融入,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的建设开创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在学术话语权的权威性和代表性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将得到极大的提升,进而巩固我国党和政府的领导,推动国家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化自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自觉践行,二是来自于比较对象,通过和别的民族文化进行比较而得到的心里优越感。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中国自信的力量之源,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一起构建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话语体系。围绕着文化自信,我们应当弄清楚四个维度:一是何为文化自信;二是从何坚守文化自信;三是为何要坚守文化自信;四是何以坚守文化自信,才能在各种思潮的激荡中保持文化前进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7.
邹谨 《长江论坛》2014,(3):27-31
邓小平虽未明确提出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问题,但实际上就这一问题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学习他的这些论述,对于今天全党全国人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不良社会思潮故意歪曲事实并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对时代新人坚定道路自信产生了负面影响。对此,我们要加强对时代新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提升其认知能力;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巩固道路自信的文化基础;加强历史观教育,坚定时代新人的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9.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源自于五个方面,即中国道路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中国道路遵循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中国人民的科学选择;中国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功,并蕴含着强大生命力;中国道路由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前进;中国道路自信是通过国际比较得出的必然逻辑。  相似文献   

10.
文章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主题和实质,历数探索道路的艰难历程,揭示出道路自信源于对国情的正确判断、对现实依据的准确把握、对经济基础的清醒认识以及对发展规律的遵循,同时阐明了要培养道路自信必须从坚定信念、增强信心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黄仁伟 《传承》2012,(21):18-19
面对各种肯定或否定中国道路的思潮和议论,我们需要从本质上揭示这条道路的必然性,在纵向发展中认识这条道路的生命力,在横向比较中认识这条道路的优越性,以提升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在国际上促进各国对中国道路的理解和认同,进而击退反华势力炮制的"中国制度威胁论"和"中国前景不确定论"。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中道路自信是基本前提。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不懈探索而取得的伟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从历史、现实、理论以及发展四个角度探求道路自信的合理性,能增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相似文献   

13.
张波 《人民论坛》2014,(1):238-240
文章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主题和实质,历数探索道路的艰难历程,揭示出道路自信源于对国情的正确判断、对现实依据的准确把握、对经济基础的清醒认识以及对发展规律的遵循,同时阐明了要培养道路自信必须从坚定信念、增强信心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
徐谦 《人民政坛》2014,(2):25-27
<正>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这需要我们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上来,这是管总的东西,是总开关,是原则方向立场。这里,我从自信的角度谈三点看法,一是为什么要自信,二是该不该自信,三是如何保持自信。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坚定道路自信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最强音,也是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从历史逻辑来看,道路自信体现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从实践逻辑来看,道路自信强调的是对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路径的自信;从发展逻辑来看,道路自信着眼的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我们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断奋斗、艰辛探索出来的,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  相似文献   

17.
实现"中国梦"是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坚定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精神气度。在"寻梦"、"追梦"、"筑梦"的历史进程中,道路问题至关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逼"出来的一条正路,也是"闯"出来的一条新路。在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政治语境下,这条新路为实现"中国梦"指明了方向。坚定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共同发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整体推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包心鉴 《传承》2013,(1):4-5
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鲜明提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这三个自信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保障,必将进一步增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心,从而更好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相似文献   

19.
<正>重要发现2017年中国公众道路自信指数的平均值为82.15分,表明公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理性的评价、较高的认同。对国家发展成就的感知、发展模式与路径独特性的认知,是支撑道路自信的重要支柱;公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内涵的认知有待进一步强化。超七成受访公众具有推广道路自信的积极倾向。在培育和推广道路自信方面,公众的态  相似文献   

20.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应然的价值诉求和期待、坚定的政治信念和价值守护,文化自信构成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深沉根基。在当代中国,应该通过增强文化的免疫力、内聚力和凝聚张力来提升文化自信,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