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民主集中制"与"民主"的关系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人们研究和探讨民主集中制问题,往往大谈"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问题,而始终不谈甚至没有明确提出"民主集中制"与"民主"的关系问题;即使实际上涉及了,也在不经意间被"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问题所取代了.这样就把问题的研究引入了歧途.其症结在于:"民主与民主集中制的关系"问题与"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问题,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有着原则的区别.深入研究民主集中制而不探讨民主集中制与民主的关系,侈谈什么"民主"与"集中"如何,这就必然陷入认识误区和陷阱而不能自拔.关于"民主与民主集中制的关系"与"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这两个问题的原则差别,笔者在<论民主和民主集中制>一书中分三点作了分析论述,在此不赘述.不过有两点还是需要加以强调的.  相似文献   

2.
赵海军 《人民论坛》2011,(8):216-217
在文化视域中,价值观的"一"与"多"问题和秩序、危机与冲突、自我与他者等研究不可避免的相遇。由于自我与他者、个体与共同体的同在,价值观的"一"与"多"冲突是必然的。如果承诺这是一种合理性冲突,那么在"一"与"多"之间就有一种秩序等级的构建,价值观的凝聚焦点与多元光线就可以谱写和谐,维护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3.
本文引入西方文论中的张力理论,对意境的生成作一些新的探索。认为:"象"与"境"、"象"与"象外之象"之间的张力是意境生成的必要条件。在文本内部,"象"与"境"之间的张力大小和作者在文本中营造的"潜意境"的有无息息相关;在作者——文本——读者这个系统中,发生在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象"与"象外之象"的张力也制约着意境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宣传借助迅速壮大的大众传媒向各种社会制度下的民众滚滚涌来,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在西方社会,"宣传"逐渐由中性走向贬义,先是成为战后醒悟时期的"替罪羊",随后开始经历一个"去字面化"与隐蔽运用的过程;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社会主义"宣传"在被赋予"革命"内涵的同时,却逐渐由"战斗"走向"僵化"与"混乱";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宣传"作为中国共产党启发、引导、团结、组织人民群众为实现和发展自己的利益而奋斗的锐利武器,不断进行理念定位、战略策略与体制机制的调整和转变,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在认识、理解与运用"宣传"过程中的高度自觉与政治自信。  相似文献   

5.
世博会的历史是一段从对工业革命的激赏、对新产品的推介而发展为对人类共同问题的思考、对未来命运追问的历史.适应世界潮流,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需要解决四大文化观念问题:在"世界"、"东方"与"中国"之间找好平衡点;在"历史"、"当下"与"未来"之间找好侧重点;在"科学"、"技术"与"人文"之间找到结合点;在"国家"、"地方"与"个人"之间找好责任点.  相似文献   

6.
一、"知者之乐"与"仁者之乐"的区别 在<论语>中,"仁者之乐"与"知者之乐",无论在内容与性质上、在表现和效用上,还是在动机与类型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近来,笔者在一些报刊上看到被载入我国宪法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基本方略中的"法治国家",被误写为"法制国家"。这不仅混淆了"治"与"制"的内涵,而且影响了这一基本方略的严肃性。在此,笔者就"治"与"制"二者的内涵与读者共同探讨。"治"与"制"音同意不同,不能混淆,不可替代。"制"是法律、法规,法律法规走进生活,方为"治"。我国古代有句古语叫"徒法不能自行",在这  相似文献   

8.
快乐高尔夫     
<正>"快乐高尔夫"——这句话在高尔夫圈中广为流行,不论是球手还是球童,不论是业内人还是球迷,都一致认可,高调推崇。可以说,"高尔夫"与"快乐"是紧密相连的。这一点似乎与其它球类项目有所不同,比如:"足球"与"对抗"、"篮球"与"激烈"、"排球"与"胶着"、"乒乓球"与"好看"、"保龄球"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的"德福"思想主要关涉个体道德修为与对自身获益之间的关系。先秦儒家在高扬"义"的同时并不反对"富",普遍重视协调个体与群体关系,明确划分"在我者"与"在天者"。因此,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视野来看,先秦儒家的"德福"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的维度梳理法哲学领域关于"正当性"与"合法性"的争论,逻辑领域关于"合理性"与推理"正当性"的争论、伦理领域关于行为"正当性"标准的争论,一方面以主要学者的代表性观点为线索演示"正当性"在上述学科领域的内涵变化并做出评价,另一方面试图在分析历史争论的基础上,抽象出"正当性"内涵分歧(不同学科领域和同一学科领域内部)的统一实质,即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并认为尽管事实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断裂,但在属人的领域,必须对事实进行价值追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经验表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得以永葆生机的"传家宝"和"锐利武器"。研究"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认识到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工具这一本质属性。在当前更加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基于解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新时期推进"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首先正确把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核心要义,不断提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主体素养,建立健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制度体系,积极拓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平台载体。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仝国斌先生关于动量词"回"与"次"的差异问题提出一些异议.我们认为:一、早在唐宋时期,动量词"回"与"次"就是一对近义词;二、强调[ 过程]是古汉语"回"的功能之一,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某些方言中得以保留了下来;三、现代汉语共同语中"回"与"次"在称量对象方面没有什么差异,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用方面.  相似文献   

13.
虞江芙 《理论月刊》2008,(6):122-125
元杂剧家庭伦理叙事的一个特点是在叙事文本中运用一系列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来表达和强调家庭伦理观念以及家庭观念的变化,这些关键词主要有"嫡亲"与"一家儿"、"孝"、与"贤"、"家私"与"合同"、"团圆"与"完聚"等等,由此来表述有关家庭伦理叙事的主体对象、伦理标准、家财纠葛与家庭伦理的理想趋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分析"空间生产与再生产"问题时展现出很宽的理论视野,突出表现为"四个向度"、"两个层面"。资本逻辑、世界历史与全球化、城市化以及人学观是马克思分析空问生产与再生产的四个向度;具体而言,资本逻辑是空间生产与再生产的内在动力,全球化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反映了资本生产在空间上的布展,城市化的出现是生产要素空间集聚的产物,社会新人的"生成"和"显现"是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的主体向度。这"四个向度"又可以进一步归结为"两个层面":客体层面和主体层面。其中,资本逻辑、世界历史与全球化以及城市化是马克思分析"空间生产与再生产"问题的"客体层面",而社会新人的"生成"和"显现"则是马克思分析"空间生产与再生产"问题的"主体层面"。"主一客体辩证法"在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体系中已经萌芽。  相似文献   

15.
曹健华 《湖湘论坛》2020,33(3):22-30
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任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必须坚持"远大理想"与"阶段目标"相结合,坚持"不丢老祖宗"与"发展老祖宗"相结合,坚持"赓续传承"与"革故鼎新"相结合,坚持"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坚持抓"关键少数"与管"绝大多数"相结合,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16.
《群众》2015,(1)
<正>穿越时光隧道,人类文明的发展经过"铅"与"火"、跨过"光"与"电","数"与"网"在向我们迎面走来。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火花中,改版升级的群众网,以全新的姿态、明快的节奏、鲜活的内容、质朴的文风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党性为魂与思想理论相统一。坚持党刊姓党、在党言党,运用网络平台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唱响网上主旋律、提振网民精气神,构筑起思想理论高地,打造成新型主流媒体。"六大建设"、"中心组学习"等突出理论特色、整合优质资源;"理论前沿"、"基地风采"等深耕社  相似文献   

17.
1925年末,北京知识界爆发了一场"联俄与仇俄"问题的大争论,"联俄派"与"仇俄派"在"苏联是否是帝国主义"、"联俄还是仇俄"、"需不需要走俄国式的道路"等问题上意见相左,中国知识分子对苏联的态度呈现剧烈分化与碰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亦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与《耶路撒冷》相比,《王城如海》呈现出了不同的叙事特征:在精神的象征物上,从"域外符号"转换为"中国意象";在精神脉络的设置上,从"到世界去"转换为"归来";在叙事维度上,从"成长记忆"转换为"现实面向"。在这种种不同里,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以及精神体悟与生命意识的拓深,"70后"的书写正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30多年来,性别与领导力研究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范式转变:在研究视角上,表现为从"差异视角"到"平权视角"的转变;在研究隐喻上,表现为从"玻璃天花板效应"到"迷宫"与"玻璃峭壁"的演变;在研究方法论上,表现为从"认同同质化"到"交错性范式"的变革。性别与领导力研究的范式转变,不仅有助于纠正传统领导理论及性别与领导力研究中的"认同同质化"的本质主义倾向,促进对多元边缘化群体的关注,揭示女性领导者复杂的多元经验;而且有助于促进研究方法论的变革,从而厘清多元交错的社会认同对女性领导者经验与行为的影响,揭示权力与社会不平等的生产机制,促进女性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实践"与"历史"何者为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实践"与"历史"的马克思式理解。只有将"实践"理解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也即否定性的统一,"历史"理解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也即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才能真正彰显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之"新"和在哲学史上实现转向的伟大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与"历史"互释中,不仅深化了自身的理解,而且升华了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的马克思"新世界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