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题中之意。以话语的国际传播为着力点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能够有效应对西方话语霸权的冲击,坚定中国人民的话语自信和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促进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在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过程中,还面临着西方大国主导国际议程设置,曲解中国的论调甚嚣尘上,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客观差异和中国话语国际传播机制建设滞后等主客观方面的现实困境。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要始终坚持党对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的领导,大力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国际传播体系和积极开拓国际传播突破口,以此推动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竭力重塑公平合理的国际话语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国际话语权是衡量一国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是国际政治领域大国博弈的重要方面。我国国际话语权建设任重道远,目前亟待解决三个突出问题:西方话语霸权压制问题、国际话语经验不足问题、国际传媒相对落后问题等;进入新时代,要开创我国国际话语权建设新局面,必须在赢得国际话语权利、提高国际话语质量、大力讲好中国故事方面进一步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构建国际话语权既迎来了自身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机遇,又面临西方话语霸权、西方话语陷阱以及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严峻挑战。中国必须在继承自身国际话语权演进逻辑的基础上,依据不断提升的实力,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兼顾全人类共同利益,从制度性、道义性和科技性三个维度构建国际话语权,积极提供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努力提升国际公共产品的供应能力,与国际社会共同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袁三标  陈国栋 《思想战线》2013,39(1):118-122
话语主体依靠话语权力生产背后潜藏的意识形态逻辑实现对话语客体的宰制,这种宰制主要体现在"说什么"与"怎么说"两个环节中,"说什么"是话语主体议程设置的内容择取问题,而"怎么说"则是框架建构中的意识形态思维逻辑问题。在国际政治领域,西方少数发达国家正是牢牢地把握住了议程设置和框架建构这两个环节,才成功地实现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霸权。面对硝烟弥漫的话语权力交锋,当代中国理应厘清西方话语权力的生产机制及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逻辑,生成中国话语权力,打破西方话语霸权,以维护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5.
普世价值论主张存在超阶级、超国家的,任何人、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认同的价值观念。面对"普世价值"已经成为西方的一种强势话语霸权现状,我们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逐步破除西方"普世价值"话语的垄断,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话语权在国家间竞争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各种原因,中国一直遭受西方强势话语的围堵、压制和攻击,国际话语权建设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严重影响了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和国家利益的维护。要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就必须直面挑战,通盘考虑,总体谋划,从信息传播、学术研究、话语转换、政治表达、顶层设计五个方面大幅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建设能力,打赢话语权领域的"保卫战、反击战、争夺战"。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并没有转化为话语权力的相应提升,与西方话语权相比,中国国际话语权严重缺失。近年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国内学术界对此给予极大关注并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对国际话语权的科学内涵以及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性、机遇、现实挑战和路径等重要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地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评析。今后国内学术界对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研究应该把握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生成逻辑:抓住学术话语权基础,突破西方话语体系障碍;拓宽研究视角,加强对话语传播过程的研究;重视中国话语世界性意义的研究,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制度话语权关系到意识形态安全。新时代,建构中国制度话语权不仅是坚定制度自信、将制度优势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必然选择,更是讲好中国制度故事、破解西方话语霸权和话语攻击的应然举措。然而,当前我国制度话语权建构仍面临着制度话语体系建设滞后、话语叙事能力不足、话语载体建设失衡、话语环境西强我弱的困境。只有从强化制度话语创新、提升话语主体效能、构筑智能媒介矩阵、参与多样全球治理等方面综合施策,才能牢牢掌握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中国能源性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是不争的事实,国外的舆论压力使中国在气候外交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话语权作为重要的外交手段,是促进外交、缓解压力的有力工具。中国气候外交中的话语效能较差,话语结构处于劣势。需要转变气候外交身份,塑造多元外交话语身份,营造有利于国际气候治理的话语环境,抵制国际气候霸权话语,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气候外交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人民论坛》2012,(13):32-33
话语体系的传播需要载体和媒介,话语权很大程度是通过媒体体现出来的。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西方国家拥有相对强大的媒体工具。比如,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作为全球有影响力的三家报纸,也成为各国政要、金融界人士必须关注的媒体。美国媒体的影响力渗透到世界许多的国家和地区,为其话语霸权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相似文献   

11.
杨威 《湖湘论坛》2021,34(1):47-53
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具有天然的内在一致性,中国智慧正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国家治理经验能够为国际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国家治理范本,亦成为与其他国家一道进行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同步,离不开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不断提升,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则有赖于中国现代话语体系的构建。面对西方话语霸权的挑战,中国亟须精心打造融通古今中外的现代话语体系,使之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意义。我们可以按照明确构建目标、夯实构建基础、优化构建策略的逻辑理路,来把握和构建中国的现代话语体系,使之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正>编者按:近代社会以来,西方话语体系就主导着整个世界。当代中国人以"中国道路"成功开辟了"中国模式"的话语体系,但是"中国道路"的国际话语权旁落西方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学术话语则已经陷入"贫困"和"失语"的境地。因此,建构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是主体意识和使命意识正在觉醒的当代中国学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放自信的新外交理念极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然而,面对国际秩序重构与国内现代化转型的双重压力,建构同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先行研究主要从利益与权力视角进行分析,但实质上依然局限在美国的霸权语境和西方的线性思维,从而忽视了国际秩序的动态性和制度化趋势。基于建构主义和全球治理的理论,结合中国具体实践,本文认为中国国际话语权应从三个维度建构:第一,超越"强者通吃",建构平等协作权力关系;第二,超越"文化帝国主义",建构多元共和的价值共识;第三,超越"霸权体系",建构规范合作的制度系统。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交流和传播方式,而且日渐成为西方文化渗透和话语霸权的重要媒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实现,向全球展现了一个清晰、真实、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图式。我们应当科学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逐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把中国价值的正能量传递给世界。  相似文献   

15.
继经济实力结构出现东升西降的百年变局,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也出现了松动,以政治民主化、经济私有化、社会自由化为核心逻辑的西方话语霸权陷入前所未有之颓势。从原创话语、实践吸引、斗争威慑三个角度看,中国话语力量得到空前提升,但西方话语霸权护持之势仍在,中西话语之争日益激烈。中国想要重塑全球话语,除了保持可持续发展之外,还需具有能力与雄心。  相似文献   

16.
话语是观念权力与物质权力之间的媒介工具,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做好中国政治话语的国际传播是其中关键。在提升中国政治话语的国际传播效能过程中,需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内在支点,以多模态的话语表达,形成中国特色的价值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还要链接各政治话语主体实现对国际话语霸权的突破,探索政治话语文本的社会共写来力避官方话语独白,从而形成有效的协同传播机制。此外,还要成为中国政治话语构建与流通的主导者,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政治话语精准译介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武器,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本体话语体系、“人与自然是利益共同体”的生态价值话语体系和“人与自然是发展共同体”的生态实践话语体系揭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内涵要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话语体系深刻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坚持生态为民的价值取向、推进绿色发展的实践方向、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指向,有利于为传统现代化的生态转型提供话语指导、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话语助力,从而进一步在驳斥西方话语霸权中赢得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不仅可以为提高国际话语权提供丰富的话语资源,而且可以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勇气和智慧,并从文化上解构西方中心主义,推动构建话语和思想多元化的时代。通过比较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表达中国特色,把"姓社姓资"的生硬意识形态对立还原或者转化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文化问题;建构并阐释富有中华文化底蕴的中国话语;讲好中华文化的故事,尤其是中华民族对外友好交往的故事和自强不息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砥砺奋进、春风化雨,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受西方话语霸权影响,我国文化软实力缺少一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势在必行。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文只有二十四个字,但是实践中却出现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问题,导致话语内容"千篇一律"、教育形式"自上而下"、传播效果"强力灌输"。在话语创新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体系,解决核心价值观教育"谁来讲""在哪讲""怎么讲"等核心问题,使其渗入到每一位社会成员的行动中,达到"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又随风入夜,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由西方主导的人类文明叙事形成了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国际话语体系,认识与解读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往往依附于西方政党理论的框架范式。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长期以来无法从西方垄断的政党话语中突围,导致话语叙事“赤字”,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成功实践不匹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等重大政治论断,为构建与制度成功实践相匹配和与世界大国地位相称的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指明了方向。要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不仅要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成功实践的发展走势、同执政党核心领导和参政党独立参政的政治态势、同新时代不断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迫切形势相适应,更要从确立话语自觉、强化话语自信和优化话语语境角度,改进我们的话语感召力、话语影响力和话语传播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