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在空间组织和地理布局上的必然要求。一直以来,江苏是我国制造业的先发和典型区域,应在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方面全面展现"江苏高度"、尽力作出"江苏示范"。在新时代新战略背景下,江苏先进制造业惟有聚焦国际竞争,提升产业国际竞争能力,才能真正锻造出一批强大和有实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相似文献   

2.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使得世界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全球供应链面临较大挑战,不仅阻碍全球价值链增长,而且影响全球价值链低端部分布局及结构。面对全球价值链增长放缓、区域价值链加速发展等演进特征,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支持全球防疫和供应链重构,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区域价值链升级、区域价值链升级,提升全球价值链发展动力,推动多边合作机制升级。  相似文献   

3.
创新发展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方法 ,更是我国制造业实现突破发展的窗口和机会。理论创新是源泉,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当前,全球创新发展出现新格局,我国制造业在传统比较优势日渐削弱的条件下,发展空间不断被挤压,倒逼我国制造业不断加快推进转型升级进程。在创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制造业要克服中高端人才缺口、可持续性不足、科技创新短板、复杂多变的全球制造业格局等带来的阻碍,不断激发多元创新主体活力,克服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创新加速度,完善区域创新系统,打赢制造业竞争力争夺战,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深远影响,全球供应链可能将面临新一轮震荡和重组,我国制造业供应链也受到明显的冲击。当前中国供应链开始进入竞争优势提升期,供应链发展正面临全球资金回流、供应商本土化、产业链升级、数字化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疫情危机后加快推动中国制造企业供应链发展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高度重视逆全球化影响,对制造业供应链进行长期系统布局;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深度提升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能力;加强区域经济全面合作,加强制造业供应链全球布局;高度重视供应链安全建设,提升制造企业供应链弹性。  相似文献   

5.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抢抓国际产业和资本向我国特别是向长江三角洲加快转移的机遇,发挥江苏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省委作出了加快建设江苏国际制造业基地的决策:到2010年,初步建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优势产业为支撑、关联产业配套发展、区域布局较为合理的国际制造业基地,使江苏成为全国新型工业化的先行区和全球低成本制造业的密集区。为了实现这一决策,必须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引擎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制造业正在迅速崛起,这是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转移的必然趋势,也是中…  相似文献   

6.
郭永海  从海燕  王春霞 《群众》2018,(14):28-29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制造业集群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区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制造业集群化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江苏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各类开发区、特色产业基地(集群)等为载体的集群化发展格局,有力支撑了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7.
大都市以外发展较快地区的制造业比重较高,似乎是全球区域经济的一个有趣现象。2007年,日本静冈县人均GDP居日本第四,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比重,高达43.3%,居日本第三位。同年丰田汽车所在的爱知县,人均GDP居日本第三,第二产业比重高达39.5%,居日本第五位。纽约曼哈顿对面的新泽西州的制造业比重,也有类似状况。  相似文献   

8.
十一五时期,中国地区制造业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调整,沿海制造业份额下降、内地制造业份额上升的趋势比较明显。在这一转变中,出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明显趋势:制造业各行业的区域分布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主要区域先进制造业的快增长趋势已经确立;高新技术制造业成为推动各地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制造业的跨区域产业转移大规模发生。从地区角度看,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还具有以下特点:各地因地制宜地确定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注重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中支撑要素的培育;不少地区在淘汰制造业落后产能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加快地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还有赖于强化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上看,应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进一步推动结构调整优化,尤其是强化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地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营企业在长三角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长三角是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与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并列为我国三大经济区域之一,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相似文献   

10.
《群众》2017,(10)
<正>省委李强书记在全省制造业大会上强调,"要着力打造产业地标,强化省市上下联动、区域错位协同,推进特色产业集群突破,打造一批具有地方标志、领跑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标杆。"这一令人耳目一新的目标追求,为江苏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产业地标代表的是一种高度,本质是一种强大的竞争力。只有某一产业具有相当的区域标志性和行业标杆性,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地标。其实,  相似文献   

11.
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作为传统产业的制造业,仍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支柱.我们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之中,制造业对整个经济发展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全球制造业出现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为我们发展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浙江提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大举措,意义极为重大.  相似文献   

12.
《政策瞭望》2020,(3):8-11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重要论述精神,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坚定不移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1.总体要求。制造业是富民强省之本,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实施"八八战略"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3.
《创造》2012,(4):34-35
长三角城市群:在区域共享中寻找动力 2010年5月,酝酿多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正式由国务院批准实施。依据《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相似文献   

14.
郭晓丹 《传承》2011,(7):56-56
技术含量较低、缺乏世界级品牌、主要靠低成本进入国际产业链低端的传统"中国制造"正逐步丧失原有优势,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与此同时,伴随全球经济复苏,美国提出再工业化和制造业重新崛起,南美、东欧区域"近客户制造"转移趋势显著,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市场竞争将不断加剧。如果不尽快转变发展模式、调整结构,"中国制造"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  相似文献   

15.
郭晓丹 《传承》2011,(19):56
技术含量较低、缺乏世界级品牌、主要靠低成本进入国际产业链低端的传统"中国制造"正逐步丧失原有优势,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与此同时,伴随全球经济复苏,美国提出再工业化和制造业重新崛起,南美、东欧区域"近客户制造"转移趋势显著,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市场竞争将不断加剧。如果不尽快转变发展模式、调整结构,"中国制造"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  相似文献   

16.
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改变"低端锁定"状态,实现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受制于发达国家技术主导,中国制造业一直"大而不强"。而以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推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为中国制造业摆脱核心技术获取困局实现"赶超"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必须抓住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有利时机,以智能制造为基本方向,通过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协同作用,营建以实现技术引领为基本目的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整体跃升,最终实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新常态下制造业面临质量转型的挑战。基于质量转型的视角,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30个省级区域的制造业竞争力进行测评与分类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区域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整体偏弱,表现出了"头大身轻尾重"的不均衡发展格局,要素投入不足以及市场环境欠佳成为的阻碍我国区域制造业向质量转型的主要原因。注重质量要素投入产出、需求市场开拓以及产业竞争结构优化是未来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胡国良 《群众》2013,(9):I0026-I0028
从产业分工格局看,江苏制造业发展一直过分寄生于全球产业分工模式下的全球价值链(GVC),而忽略了国内市场需求。在低成本低价格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的竞争环境下,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全球产业格局,将过去单纯的全球价值链(GVC)模式向国家价值链(NVC)转型,突破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GVC)低端的锁定困境,构建新型高端的价值链体系,是江苏制造业战略转型与升级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推进制造业发展,对于提高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力相对靠后的区域加快制造业发展,宜采取以下方法:从提高零部件质量开始,促使整个产品质量提高;从培育优势产品开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现有产业优势开始,分类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从先进适用技术开始,促使企业加强科技创新;从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开始,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从完善企业集群结构开始,完善区域制造业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20.
区域协同发展是产业融合的重要体现,区域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一方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引擎,另一方面为制造业实现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路径。通过吸引技术、人才、资金、平台等要素,完善相关激励引导政策,更好地打造区域"文化+制造业"融合圈,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