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今天能够参加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大会,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其实我不应该作为留学回国的青年教师的代表发言,因为  相似文献   

2.
1994年12月,留法博士刘爱华在法国完成博士学位和博士后研究后按预期计划回到了母校——中南工业大学。他已是这个学校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第175位留学回国人员和第16位留学回国博士。  相似文献   

3.
《小康》2016,(3)
正自从杂志开启了小康故事这个栏目,我就开始关注互联网创新企业的小康故事,近三个月,采访了许多家互联网企业,涉及教育、定制、饮食等,这些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借用了互联网的便捷,但是又一步一个脚印,在线下做得认真仔细,丝毫不忘记自己是一个创新企业,不仅力求创新,还力求产品与众不同的质与量。我接触到了为了食品安全不添加任  相似文献   

4.
正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一共大约有400万留学生,回国的大约200万人,还没回国的大约200万人,他们应该是中国品牌"走出去"的强大力量。以加拿大为例,1992年我去加拿大留学,拿到全额奖学金,当年拿到加拿大签证的有492人。而根据加拿大使馆的数据,2006年我国去加拿大留学的有三万五千人。今年我国一年出国留学人数接近50万,也就是说中国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已经有非常多的人才储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西部地区在留学引才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为了引导留学回国人员更好地服务于西部地区,我们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格局,加强交流与合作;注重服务改革,实现结构优化,提升留学回国人员工作积极性;规范留学回国人员就业市场,完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6.
《小康》2020,(1)
正我成长在手机、网络开始时兴的时代,我特别想知道更多关于科技改变生活的故事,关注《小康》杂志很多年,也发现杂志有一些关于科技的专题,但是还希望看到有固定的栏目能讲述关于科技的故事。不管在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希望可以得到丰富有趣的科技内容。  相似文献   

7.
《小康》2016,(24)
正一直以来都非常热爱《小康》杂志的往事栏目,在其中总能读到自己之前并不知道的历史故事,在那些印记中找寻当时人们的故事感动。这些故事非常精彩,语言平稳的叙事,还原了大部分只属于当年的记忆。希望往事栏目可以越做越精彩。  相似文献   

8.
我本人是学经济学的,在学校教的也是经济学,但我实际上一直在关注教育. 大概从两年前开始,我关注贵州省威宁县一个叫石门坎的地方,是云南和贵州交界的一个非常偏僻的山区.那个地方有一个100年前的马小平,那个人是1904年到石门坎去的英国传教士,叫伯格理.在整个基督教对华传教史上,这位伯格理牧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到了石门坎以后,通过办教育,通过传播基督教的文明,使整个乌蒙山区的大花苗族,整个族群皈依了基督教,从而使这个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一个非常感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启迪,就是:知识、文化、信仰、精神是可以改变人类,改交社区的.石门坎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全省各地深入实施科教和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引进和培养海外高层次人才,不断创新留学回国服务工作机制,一批留学回国人员在推进两个率先伟业中做出了突出业绩。本刊在江苏省留学回国先进个人中选择3位,介绍给大家。我们期待着广大留学归国人员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相似文献   

10.
留学工作是国务院责成教育部归口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职能,留学回国工作则是留学工作中的核心内容。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应当加强研究并不断完善我国留学回国工作的方针政策,从而推动和促进我国出国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微观天下     
<正>留学生归国潮里看国力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留学人员回国总数超过260万人,八成以上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其中不乏高层次人才。中国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留学人才归国潮。(据新华社)【评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嘉:在美国,十年、二十年的变化非常不明显,在中国是不断的往前走。这十年、二十年的变化巨大,根据国家的需求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觉得这是一个很  相似文献   

12.
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结合经济建设和人才引进工作需要,虽然在吸引海外人才和智力工作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内地其他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04年,到北京服务、创业的留学回国人员已达4万多人,上海引进留学回国人员2万人,广东引进1.8万人,仅深圳市就引进了5000多名留学回国人员。可到海南服务的留学回国人员只有300多人,数量少,且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仅海南大学、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省人民医院这三个单位的留学人员数量就约占了全省总数的一半,旅游业、药业、热带高效农业等领域的急需人才,不足留学回国人员总数的10%。…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15,(17)
<正>我是一个成都人,在香港工作,在多年前机缘巧合读到《小康》杂志,非常喜欢《小康》杂志做的城市报道,前不久《小康》杂志的封面故事是成都,这一次则是湖南,我对每一个省市、县域的报道都特别感兴趣,这些文章让我了解到我之前不曾了解的城市、县域,让我知道了中国还有这么多美丽的地方值得亲自去体验,也让我知道我自己的家乡还有这么多我不了解的地方,城市和县域栏目充实了我的生活,非常感谢。  相似文献   

14.
苏子蘅先生是我父亲杨兆安1945年回国后遇到的第一位台湾同乡。父亲在张家口苏先生主持的实验室 ,开始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因为是台湾人 ,又都曾在日本留学 ,苏老自然成为我父亲无所不谈的师长和朋友。以后因工作关系 ,苏老去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任职 ,几年后又进京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而我父亲则先去了唐山 ,数年后又调到上海华东工业部。那时父亲每次去北京开会 ,一定会去中关村拜访苏老 ;苏老到南方考察 ,途经上海 ,也一定会到家中 ,与父亲叙旧。直到文革 ,我父亲被下放 ,同苏老还保持着书信往来。在那个年代 ,我父亲还可以从苏老那里…  相似文献   

15.
正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引导我区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刊2018年第13期(7月1日出版)"党建"栏目策划推出"我的入党故事"专题,特向广大读者征稿。故事要求真实生动、情感真挚;提倡本人撰写,也可由本人口述、他人整理记录,1000字左右。截稿日期为2018年6月25日。投稿邮箱:282087264@qq.com(请在邮件主题栏注明"我的入党故事"征稿)联系人、联系电话:陈菁0771-2092844  相似文献   

16.
打工小记     
陈荪 《浙江人事》2006,(1):44-44
去年暑假回国的途中,巧遇一位同在澳洲念书的方同学,从新加坡一直聊到上海,方在国外念书已有好几年的时间,和他的谈话让我这个出国才半年多的新鲜人又增长了不少见识,其中的一句话更是让我记忆犹新,他说“不打工的留学生活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底某一天,我走在英国中部一个很大的购物中心里面,到处是圣诞商品,琳琅满目。这一年一度的场景对我来说应该非常熟悉,而今年的场景却让我感到陌生,也许是我正在酝酿着回国工作的缘故。走着走着,我发现,我并不属于这个国家,尽管我来到这儿已经14个年头了,我的心仍在中国。后来,我把这个感觉告诉了很多在国外和曾在国外现已回国的朋友,他们深有同感。14年,让我留恋,让我回忆,却不能让我归属,而这种感觉随着在国外的时间越长越强烈,这也是自己为什么有资格却一直没有加入英国国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全省各地深入实施科教和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引进和培养海外高层次人才,不断创新留学回国服务工作机制,一批留学回国人员在推进“两个率先”伟 业中做出了突出业绩。本刊在“江苏省留学回国先进个人”中选择3位,介绍给大家。我们期待着广大留学归国人员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相似文献   

19.
10月中旬,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本期"记录"栏目与读者分享国学大师们的个性人生,通过这些精彩的故事,希望更能有助您理解他们"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个年轻的栏目,这是个办给年轻人的栏目。不管是否愿意,跨世纪已成为当代青年所共有的特征,它意味着机遇,更意味着责任。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无愧于跨世纪这个称谓,该是当代青年共同的追求。《世纪青年》将集中展示跨世纪青年的风采,记录跨世纪青年的奋斗足迹。《世纪之声》将对跨世纪青年关注、参与和社会热点作出快速反应;《和你一样年轻》中和你见面的都是和你一样年轻的各路精英,你会从中获得通向成功的勇气和力量;《智慧碰碰车》上载着你、载着我、载着他,讲述求学、求职、求偶等途中的一段经历、一些感受,既可以丰富我们旅途生活,也可以碰出智慧的火花,使日子更丰富多彩,事业更有成就。 现在就拿起笔来,给《世纪青年》写稿、来信。 《世纪青年》期盼着你的关注与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