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政治发展与行政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当前政治发展主题已经转向"民生政治"的新阶段,必然要求行政发展积极跟进,建设"民生政府"具有逻辑必然性。建设"民生政府",核心是保障公民的社会权利,基本方向是筑牢民生底线,价值追求是纠正差异化,根本保障是科学的考核机制。这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有利于统筹推进"五大建设",有利于人民主权原则的更好实现。  相似文献   

2.
《群众》2013,(3):9-10
谋民生之利,解群众之忧,是政府职责的根本所在。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政府的奋斗目标,实施民生幸福工程,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加快"六大体系"建设,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在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李学勇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继续办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件实事。日前,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卫东。  相似文献   

3.
李一宁  张泰 《群众》2014,(12):21-22
<正>江苏实施民生幸福工程近4年来,无论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民生的重视程度、推进强度、投入力度,还是民生的工作内涵、保障标准、实际成效以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都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工作中呈现出不少亮点和有益经验:一是保基本、兜底线。政府坚决抓好底线民生,为困难群众生活托底;致力于强化基本民生,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努力和持续奋斗,创造更高层次保障的质量民生。二是抓均衡、  相似文献   

4.
本刊记者 《群众》2014,(3):22-23
<正>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从2012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到去年报告中"解民生之忧,谋民生之利",再到今年报告中"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江苏省始终把民生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形成全省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共进的生动局面。无锡:"菜单式服务"暖人心无锡锡山区9个镇(街道)114  相似文献   

5.
《浙江人大》2015,(4):20-22
"民之疾苦,国之要事,我们要竭尽全力,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从铁腕治污到医疗卫生,从精准扶贫到社会保障,处处透露着民生情怀,一一回应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维护好百姓的环境权益2015年,碧水蓝天的日子有望越来越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环境污染是民生  相似文献   

6.
哲生 《浙江人大》2011,(4):16-18
"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改善民生贯穿始终。未来5年,政府将从提高劳动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入手,着力夯实民众的幸福基础,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和谐"诉求中度过"十一五"的中国人,将带着幸福愿景面向"十二五"。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造福人民。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相似文献   

8.
正民生为国家之根本。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民生保障的底线不断提升,向着整体均衡、共同富裕的方向发展。随之,底线民生保障的话语表述也发生了转变。如何打破贫困话语的解释力与局限性,提出符合中国底线民生保障与改善的话语?贫困治理与基本民生保障有何本质区别?"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如何完善各项民生保障制度,实现从底线民生向基本民生保障的稳步推进,从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贾玉娇。  相似文献   

9.
徐铮 《人民政坛》2012,(2):18-19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今后五年,三明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将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建设幸福三明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履职中,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领域调查研究,加大对民生问题的监督力度,把推动实施"加快建设幸  相似文献   

10.
袁红叶 《云南人大》2009,(11):28-29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沾益县人大常委会在开展监督工作中,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契机,从关注民意、维护民权、保障民生人手,坚持抓重点、求实效,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作为第一选择,从讲真话办实事做起,监督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11.
正宁夏回族自治区各级民政部门紧盯兜底线、建机制、强服务,推动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制度落地见效,全区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筑牢"一条底线",建机制、强保障。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始终把健全完善"两项补贴"制度作为保民生、兜底线、促公平的重要举措,纳入自治区民生实事、"六稳六保"、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等中心工作高位推动。  相似文献   

12.
宋文辉 《群众》2009,(5):40-41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通州市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大力实施“双百”促“双全”民生建设战略,即投入超过100亿元资金,实施100多项民生和基础设施工程,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社会救助全纳入,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得到更多的实惠,受到了全市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相似文献   

13.
杨柔坚  杨成功 《群众》2011,(12):82-83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民生”的概念,要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审计要保障社会健康。保障社会健康发展的核心就是要重视民生、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可以为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决策依据、为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当好坚强卫士。  相似文献   

14.
尚清 《今日浙江》2014,(12):28-28
正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是美丽中国在浙江的生动实践。我们将以现代大民政为抓手,充分发挥保障基本民生、优化社会服务、创新社会治理职能作用,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作出新贡献。坚守民生底线,充分发挥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托底作用  相似文献   

15.
社会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增强民生兜底保障功能,需要从加快社会救助制度法治化建设、扩大社会救助覆盖范围、健全专项社会救助、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深化"放管服"改革等诸多方面着手,综合施策。  相似文献   

16.
<正>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增加正能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民生建设,在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金坛市政协始终把关注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献计出力,努力促进各项民生实事的落实,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关注老龄事业发展,促进养老惠民。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连续两年被列为金坛市政府民生实事工程。为做好做实这一工程,市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围  相似文献   

18.
浦东新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成立九年多来,始终坚持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人大工作的立足点;把体察民情、反映民意,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人大工作的切入点;把建立健全表达、平衡、调整社会利益的长效机制,实现不同群体社会利益的共同发展作为人大工作的目的和归宿。作为一名人大工作者,我很荣幸见证了浦东人大工作在探索中不断发展的整个过程,感受到人大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协调不同社会群体关系,推动地方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社会和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几乎各个时代的人们都怀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对更好生活和更好社会的追寻。在历史与现实的这种双向互动互义中,可以展现出我国民生建设持续不断的发展。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的品质化民生建设,通过生存性民生需要与发展性民生需要、底线性民生需要与品质性民生需要、客观获得性民生需要与主观期待性民生需要、工具性民生需要与价值性民生需要的再平衡和再提升,在增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拓展公共服务空间的成长性和开放性的同时,也提升了日常生活舒适性、艺术审美品位和文化精神体验。正是在积极回应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共同富裕期待的过程中,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人大及其常委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就应当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大工作顺应民心、反映民意、贴近民生。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很多重要论述,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地方人大工作,关键要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把握好"五心",创新工作思路,依法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作用。一、始终坚定信心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