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三个维度。作为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开放性和客观性的特点。作为理论体系创作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明我国各项事业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传承》2015,(5)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任务在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这也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必然途径。立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角,增强民族地区大学生理论自信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加强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相似文献   

3.
周书俊 《桂海论丛》2015,(1):11-1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之所以正确、之所以彻底、之所以能说服人,关键就在于它自始至终关注人、关注现实人的存在,她本身就是在批判继承卢梭、黑格尔、尼采等思想家关于人的异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正确地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的理论,才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下,才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4.
林源 《群众》2007,(11):15-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进一步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深刻认识这个理论体系的丰富内涵和理论价值,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涛 《长白学刊》2022,(3):33-42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益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效能和发展优势,人们对其自信不断增强.认识和把握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并在此基础上深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需要从生成机理、内涵价值和实践意蕴三重维度着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生成机理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续发展、改...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它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表现,同时,与列宁的社会主义观有着很深的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越深入,就会越发感到列宁有关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思想、观点所蕴含的宝贵价值。  相似文献   

7.
徐承英  郭学军 《前沿》2011,(24):4-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蕴含和渗透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神实质,是理论性和实践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开放性和批判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的辩证统一。多维度分析和审视其辩证特性,对于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向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涂小雨 《桂海论丛》2008,24(5):17-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主线是发展。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内在地蕴涵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总体性向度、从理论探索起点到理论体系形成的阶段性向度和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实现与时俱进的开放性向度。  相似文献   

9.
理论自信指的是党对作为自己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信仰和坚定信念。理论自信包括对理论自身的科学性充满信心,对理论自身的实践效果充满信心,对理论自身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在"四个自信"框架体系内,理论自信为道路自信提供理论指导,为制度自信提供思想支撑,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引领。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实践的丰富而丰富。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国最终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结构和体系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具有整体性、科学性与创新性、开放性的总体特征和总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应遵循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逻辑结构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首先要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起点范畴、中心范畴和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进一步拓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多年以来,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中国的伟大实践,国内外都有较为积极的评价。但对于这三十年间形成的指导此实践的理论,国内的理论其实还缺少真正的自信。本文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民族性,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色概括为实践性、辩证性、非独立性,呼吁建立真正的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3.
程元恒 《传承》2013,(12):60-61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实践的丰富而丰富。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国最终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它源于和服务于改革开放实践,并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丰富发展。因此,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是我们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逻辑的客观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的实践特色表明其理论发展逻辑与实践发展逻辑是高度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并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不断深化、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戚嵩 《理论月刊》2014,(5):19-22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以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深刻剖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而得出的科学理论成果,它非但不因时代的变迁而丧失其理论光彩,相反,它依然以其宏大的世界视野、科学的理论价值而成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普照之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重要理论结晶。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是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发展、主线——改革开放、核心——以人为本的坚实而可靠的理论基石。只有从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出发,才能更高、更深层次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陈秋兰  封贵敏 《人民论坛》2012,(23):184-18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拓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赋予马克思主义崭新的内涵,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不断前进,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地包含科学理论与价值观念两个部分。它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当代形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立足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遵循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不断推进对社会主义历史形态的认识,不断完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构建的科学总结。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的全面论述,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必然性与人民群众价值主体性高度统一的理论与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形成的,我们不但要认真学习理论,还要把它贯穿到工作中去,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紧密结合工作实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涵盖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是在整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初步回答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的历史过程,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又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