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正>自1921年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奉为自己的坚定信仰。所谓信仰,就是行为原则、理想追求、价值目标。而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的过程中,中国和平基因始终是一个重要元素。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与中国和平基因对接就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中国共产党人的和平基因,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和"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和平、和谐,内蕴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相似文献   

2.
王克宁  董欢 《传承》2008,(4):132-134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分析了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大环境,逐步形成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新论断。21世纪初,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又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中国和平发展新道路"这一命题。和平发展的世界主题与中国和平发展新道路两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3.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分析了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大环境,逐步形成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新论断.21世纪初,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又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中国和平发展新道路"这一命题.和平发展的世界主题与中国和平发展新道路两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4.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统筹国内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协调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大战略思想,统一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它兼顾中国特色与世界潮流,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推向了新的高度。"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及根本政治保证。同时,和平发展道路是顺利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外部条件,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顺利实现保驾护航。"四个全面"开阔了和平发展道路的新格局、丰富和拓展了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与外延、赋予了和平发展道路新的时代特征,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虽然形成于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之中,但它与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复兴、现代化和社会主义三重历史任务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本质上就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形成的时间不长,而且中国和平崛起尚处于进行时,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并非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过去30多年的实践中,中国和平发展道路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经验。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经验,有利于全体中国人民坚定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自信。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未来前景究竟如何,国际社会十分关注。它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三个关键性问题:一是中国和平发展能否成功实现;二是和平发展道路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三是崛起后的中国会不会谋求霸权地位。处理好这三个问题,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将是前景光明。  相似文献   

6.
"独立自主地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办事"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密码,也是中国共产党自信的"基因密码"。"独立自主地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办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冷静而不盲目的理性、执着而不虚夸的务实、持久而不懈怠的革新以及开放而不封闭的情怀等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先后形成多条现代化道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条可被称之为"西式现代化道路",另一条则被称之为"中国道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呈现出两种差异显著的发展逻辑。既往实践显示:坚持和平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道路,已经实现对"西式现代化"逻辑的历史性突破。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8.
董燕萍  马宁 《思想战线》2011,(Z1):279-28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基本内涵方面看,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基本特征上看,就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与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不同的现代化道路,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和平发展、为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造福的现代化道路。一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提供了政治保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思想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提供了制度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内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广义上说,这就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道路,亦即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什么样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至少应该有如下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热爱和平、倡导和平、维护和平、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源于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和平外交理念的选择和承诺,合作共赢战略是和平外交理念的核心和举措,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平外交理念的目标和归依。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为解决全球问题提出了有效方案,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一个新亮点,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和平发展作为中国处理国际国内建设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战略方针,标志着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重大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大致已进行四次大的选择和修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生于第三次抉择、形成于第四次修正。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之特"主要在于:坚持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在"强国家"和坚持、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培育独立个人,培育大社会、大市场,互联互动国内国际,互利互惠各个社会阶层,致力于在合作共赢框架下的中国和平崛起与走向世界大同。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中华文化中的和合理念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的双重和平基因。面对"修昔底德陷阱""文明的冲突""历史的终结""国强必霸"等质疑和魔咒,我们党提出与众不同的"中国  相似文献   

15.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为了寻求民族独立、推翻"三座大山",积极争取革命援助,为中国革命事业打下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外来干涉,积极支持广大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扩大中国外交空间,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和平环境;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发展,推动全方位外交,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环境;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合作框架,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回顾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百年历程,不仅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成就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为未来制定新的和平外交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历史表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走不通;"五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起点;中国共产党"五四"精魂的最大传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之日,也就是"五四"先辈们梦寐以求的人的现代化的全面实现之时.  相似文献   

17.
韩庆祥 《人民论坛》2020,(19):10-14
中国共产党99年的奋斗历程,就是一部不断克服艰难险阻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具有迎难而上、越挫越勇、越险越进、勇于奋斗的基因、特质和品格。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这一优秀品格,紧紧依靠我们党"自身硬",依靠中国之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克服了发展道路上的各种曲折,战胜了各种新的风险挑战。  相似文献   

18.
《传承》2016,(8)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正是从人民利益出发,开创性地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此基础上创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可以说"共享"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在新时期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小康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我们党的一切工作最终都要体现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相似文献   

19.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人先后提出了“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和“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国际战略,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战略理论。  相似文献   

20.
台盟提出的"建立独立、和平、民主、富强与康乐的新中国"变成了可触可摸的政治实践,台盟的中国梦融入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和伟大复兴的命运共同体。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五一口号",向全国各阶层人民开启了构筑中国梦的伟大之门。这个中国梦就是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为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这个中国梦,得到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他们坚决拥护"五一口号"主张,积极与中国共产党共商建国大计,共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