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伦理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人类中心主义主要从认识论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非人类中心主义往往偏重从本体论来看,这使环境伦理陷入困境。用和谐理念整合二者的合理之处,超越二者的对立,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依靠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保障人与的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2.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生态运动与女性主义运动的共同目标是推翻二元统治的逻辑框架,以此建立男女平等、人与自然平等的新型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情境伦理(contextualist ethic),认为个人的伦理叙述和实践都是处于不同的历史环境的。生态女性主义对关系伦理的强调,使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首先认清自身作为关系中的个体或共同体而存在,从而使人与自然关系有一个更为和谐的发展。生态女性主义哲学的大部分学术聚焦于环境伦理学。生态女性主义哲学家认为,对女性、其他受支配的人群、动物和自然的概念化和待遇之间的联系,需要一种女性主义的伦理分析和回应。最低限度上,生态女性主义环境伦理学的目的是发展不偏向于男性的有关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理论与实践并在前女性主义存在中提供一种导向去实行。但生态女性主义与其他环境环境哲学和生态伦理学又存在显著不同,除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还研究性别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成长于对女性的支配和自然的支配之间的联系和理论化。作为一种关爱伦理,生态女性主义重新将环境伦理学的焦点聚焦于自然可能的意义、道德上的说法、人与与他者联系的观点(人与非人类自然),塑造人类、自然以及人类对非人类自然环境的义务的基础。生态女性主义伦理以反对二元统治逻辑概念框架的批判为基础,将所有具有父权统治逻辑概念框架的不平等现象均纳入其探讨的视野。生态女性主义伦理将女性主义与环境保护主义相结合,承认文化的多元性,在当代环境伦理学中展示着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发展伦理的核心关怀:维护弱势群体的资源与环境权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代人、发展中国家以及同一时期同一区域内的弱势居民等是资源与环境利益的弱势群体.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中,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实质,是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在涉及自然与环境的问题上所存在的利益冲突,不保护这些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权,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发展伦理立足于人类的持续生存与发展,力图倡导一种新的伦理原则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4.
《呼啸山庄》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视阈中描写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在表现由于伦理选择而形成伦理困境并进而导致伦理悲剧的同时,也表达了人的生命寓于自然,人的终极存在就是与自然融通的伦理诉求。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把书中的世界描摹成一个"人-自然-社会"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中人与自然亲密无间、协同进化的情形,真切地反映出人类的道德关怀向自然界扩展,人类中心主义通过微妙的辩证法扩大了边界。人-自然-社会三者错综交织,彼此隐喻,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交叠,小说《呼啸山庄》于是成为一个显性的生态共同体,其中不仅有爱恨情仇的伦理纠葛,也有呼之欲出的深层生态伦理自觉。这种生态自觉在艾米莉的诗歌中也随处可见,比美国生态学先驱利奥波德提出生态共同体的概念早了一百年。  相似文献   

5.
全球意识和伦理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意识或人类的整体意识是人类意识的进步和升华。对人类整体意识的研究和探索是建立新的人类文明的需要,正在兴起的普遍伦理、环境伦理、生态伦理以及可持续发展伦理都是从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共同发展或持续发展出发,来研究、探索和阐述人类的整体意识的,或者说它们的研究都体现了人类的整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朱前星 《理论月刊》2003,(6):F003-F003
现代科学技术带来了自然、社会和精神三类问题。科技伦理问题的症结在于科学技术本身存在不足、人的认识本身存在不足以及社会经济制度本身存在缺陷。科技伦理问题的解决有赖于通过全人类的道德教育,唤醒生态伦理的良知,实现人类道德教育的自然价值;培养超越精神和超越能力,唤醒人类道德教育的个体价值;塑造关心价值,升华人类道德教育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7.
黄伟 《求索》2008,(12):195-196
西方文学的动物叙事源远流长,代有佳作,在社会伦理、宗教伦理、生态伦理三个维度上对人类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索。在社会伦理的维度上,它涵盖了西方的社会伦理探索的全部过程;在宗教伦理、生态伦理的维度上,它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寻求人类的道德自我完善。西方文学的动物叙事成为人类德性之路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8.
自然与文明冲突的认识论指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与文明冲突的认识论指归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探寻解决自然与文明冲突的理论路向.工业文明所引起的自然与文明冲突必然警醒和促使人类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反省.只有批判冲突造成的灾难后果,才能扬弃工业文明的自然现;只有深刻认识、反省冲突造成的灾难后果.才能推动环境伦理的实现进程,这说明自然与文明的冲突呼唤着环境伦理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朱力  张楠 《求索》2016,(4):17-21
城市环境设计伦理的研究是以寻求“应当”的环境设计价值为目的。时下中国的城市化在加速,在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环境在多个层面上呈现出了与社会、自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同时,由于城市环境是一个具有多重层次与复杂尺度的系统,所以城市环境设计伦理的研究也应从精神、社会、生态、审美、经济、行为等多重维度来进行整体探讨。精神维度讨论人类思想史与文化观念对于环境设计伦理的影响;社会维度探讨外在的社会条件与城市环境设计伦理的关系;生态维度从生态、可持续与适宜技术等层面来协调城市环境发展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审美维度以树立社会和谐美与自然生态美探讨城市环境的善与美;经济维度则将视角投射于城市环境的设计价值与所引导的消费观念;行为维度关注城市环境设计过程中的不同设计主体在进行决策时所应遵循的责任与义务,由此建构起城市环境设计的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西方自然思想和生态伦理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古代西方自然思想的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摆脱自然的束缚,求得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更大的自由。但是到了近代,工业文明的长足发展使得不可逆的自然退化发生,环境危机开始向人类亮出黄牌。进入本世纪以来,一些先觉者开始把目光投向道德领域,对造成环境危机的原因,对环境危机的解决进行道德思考,这便产生了现代意义的生态伦理学。  相似文献   

11.
高明 《甘肃理论学刊》2012,(1):104-108,127
康德认为,霍布斯所设想的“人人相互为敌”的自然状态不仅存在于政治领域,在道德领域同样存在。为了人这个族类的道德、幸福及至善的实现,个体的人在完善自我道德的同时,整个人类应该走出自然状态,走向道德和解,最终实现永久和平。这个永久和平的方式佰是伦理共同体。伦理共同体是联结康德道德哲学和宗教哲学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2.
康德认为,霍布斯所设想的“人人相互为敌”的自然状态不仅存在于政治领域,在道德领域同样存在。为了人这个族类的道德、幸福及至善的实现,个体的人在完善自我道德的同时,整个人类应该走出自然状态,走向道德和解,最终实现永久和平。这个永久和平的方式佰是伦理共同体。伦理共同体是联结康德道德哲学和宗教哲学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3.
伦理和科学技术是人类为寻求幸福而创造的两种主要文化手段.伦理给人类提供意义世界,科技给人类提供物质基础;伦理规定人类的生活目标,科技实现着这一目标.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人类的伦理价值,但并不必然地使人的道德高尚.当代,随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各领域的日益渗透,人类在生命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环境伦理、军事伦理等方面面临着急需而又难以解决的诸多困惑.  相似文献   

14.
论威廉·莱斯的控制自然思想及其理论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水华 《前沿》2009,(10):49-52
莱斯认为自然危机的根源在于控制自然的观念;控制自然的 实质在于控制人;科学技术已成为控制自然乃至控制人的工具;只有依靠伦理和道德的进步才是解决自然危机的根本出路。莱斯的控制自然思想对人类解决生态危机具有一定启示,但其控制自然的思想存在着理论上困境。  相似文献   

15.
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视为唯一的价值中心,到弱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把人类和自然界共同视为价值中心,再到自然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把自然界确立为唯一价值中心,环境伦理学在对近代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不断批判的过程中已然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给环境和生态带来的后果可谓触目惊心,但是,简单的把人类视做自然存在物,从而将人类引向自然存在状态以及强烈的反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环境伦理学究竟该往何处去?基于对自然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说的论证逻辑的充分梳理,只有分别吸取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这两个极端中存在的合理因素,并把它们统一起来进行思考才能构成环境伦理学发展的基本路向。环境伦理学在未来的发展中至少需要强化对实践性、统一性和代际平衡性等一系列价值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当代倡导对自然的感恩美德,不仅表现了人类对于自然控制与掠夺行为的反思与节制,而且表现了重新认识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与自然协调、友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7.
王喆  ;王文卿 《传承》2010,(27):94-95
当今社会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欲求环境危机的切实解决,必须寻求可以为相关法律政策提供理论支撑的环境伦理。通过对环境伦理的基本流派进行梳理,提出面临严峻形势,应平衡激进和传统的观点,坚持生态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18.
《公安研究》2009,(6):89-89
巩固在《文史哲》2009年第1期撰文认为,环境伦理学为环境时代人类建构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了有益视角。但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哲学思潮,环境伦理学在具体内容上争议频仍,在哲学立场、思维方式、论证逻辑、现实意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和知识精英趋向的信仰,反映的是西方文化传统下知识阶层对环境问题的特定理解,不具有普适性。中国环境法学研究应慎重对待环境伦理学,注意伦理基础的本土化和研究的现实意识。  相似文献   

19.
陈德敏  孙玉中 《求索》2013,(7):101-103,31
面对全球生态困境,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都基于各自实践和理论困境而无能为力。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整合和超越了传统环境伦理,体现了环境正义的要求,符合人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永续发展的愿望,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接受。虽然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目前在理论中尚存缺陷,在实践中仍面临困境,但在国际社会已经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环境治理主权让渡、创设科学民主化环境治理机制以及充分彰显环境治理科技功效等手段,弥补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不足之处,奠定其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伦理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20.
环境保护从根本上属于人的实践和认识范围 ,在这个范围内 ,人类的价值优于动物及环境价值 ,因此环境保护是以人为本的。以人为本的环保伦理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 ,环境保护以什么人为本 ?以人的什么为本 ?以及主要保护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环境 ?这种分析视角把环保的眼光由自然转向社会、由富人转向穷人 ,并建立一种由福利伦理和正义伦理构建的新型环境保护观念和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