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香港隐私权保护制度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讯科技的发展,社会更加自由和开放,作为重要人权的隐私权保护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凸显其重要性。香港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表现出的高度自由和开放已是不争的事实,而香港对尊重和保障公民隐私权所作出的法制努力,却为我们相关法制的完善提供了较好的法律借鉴。一、隐私权的定义及其功能自从美国学者塞缪尔·D·华伦与路易斯·D·布兰帝斯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的《隐私权》论文中首先使用隐私权(therightofprivacy)一词以来,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赞同,但它的定义是什么,迄今为止却没有一致的定论,即使在最初承认隐私权的…  相似文献   

2.
隐私权,也称私生活秘密权,是指公民个人活动自由和控制个人生活秘密,排除他人非法干涉的权利。隐私权作为法学概念,最先由美国法理学家沃伦和布兰代斯于1890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论文《关于私生活的权利》中提出。他们提出隐私权的概念和设想,认为是一个法律上的原则,可以用来保护公民个人的秘密免受大众化的新闻事业、摄影、记者或者其它现代设备拥有者录取景象或音响,或者将录音录像重播等行为的侵犯。到本世纪中期,这一理论被许多国家接受,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制度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七十年代美国就制定了与保护隐私权有…  相似文献   

3.
一、隐私权的定义和内容隐私 ,又被称为个人生活、私生活、秘密等。其具体界定 ,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 ,从语义分析 ,英语中 ,隐私有隐居、(不受干扰 )独处、秘密等多种解释 ;汉语中 ,可以指那些不愿意为他人所知的事情。法理上 ,不同的学者对其也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 ,“隐私就是隐密而不准公开的意思。”〔1〕 王利明先生认为 ,隐私是指有关个人生活领域的一切不愿为人所知的事情。〔2〕隐私权的定义至今也无定论 ,以隐私权制度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例 ,有关隐私权定义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3〕1、以学科基础划分 ,有宪法隐私权定义与侵权法…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时代的隐私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私权,又称私生活秘密权,是指公民对自己个人生活秘密和个人生活自由禁止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隐私权集个人通信自由、生活自由、肖像、姓名、名誉为一体,主要包括以下权利内容:个人生活自由权、个人生活情报保密权、个人通信秘密。它是公民保持人格尊严和从事社会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条件。简而言之,隐私权就是私人不与他人联系的权利。隐私权被视为一种民事权利并受法律保护,是现代法律制度的产物,其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我国有关隐私权的法律规定还比较少,还没有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  相似文献   

5.
隐私权的概念以及法律对隐私权加以保护,这是近代才有的事情。据怀特教授所著的《美国宪法对个人生活方式的保护》一文记载,美国的隐私权概念起始于1890年。当时波士顿的几家报馆对该市的社会名流华伦夫人的家私作了过于详细的报道,使得夫人十分恼火,她的在哈佛大学法学院任教授的丈夫为此向社会呼吁,要求人们互相尊重个人私生活的权利。华伦夫人的密友、法学博士白兰德斯(Brandeis)也写了专文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他启发人们的自我意识,指出每一个人均有“不受旁人干涉搅扰的权利”。白兰德斯认为,上述权利是宪法规定的人所共享的自由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文明教养达到一定  相似文献   

6.
论信息时代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0年,美国私法学者布兰戴斯和沃伦在《哈佛法学评论》(《Harvard Law Review》)上发表了《论隐私权》一文,首次提出了隐私权(theright to privacy)的概念。此后近百年的时间里,隐私权作为公民人格权利的重要内容逐渐得到法律上的确认和保护,并呈现出国际统一化的趋势。然而,近几年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权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强化对网络空间个人数据和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立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隐私权作为一种人格尊严权利,我国宪法与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法律都作出了保护性规定,并初步形成了以部门法尤其是民事保护为核心的权利保障体系.当下需要明确隐私权与名誉权、人格权之内在本质与差异,确立宪法上的隐私权以及保障机制,明确隐私权就是个人对私人领域内的各种隐私信息享有独享权与私生活不被非法或不正当侵扰的独处权的概念与基本内涵,从而才能有效地对隐私权予以保障与救济.  相似文献   

8.
公共场所隐私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隐私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私秘性,就场所而言,隐私通常存在于与社会、公众或他人无关的私人场所。那么,在公共场所  相似文献   

9.
一、公职人员隐私与隐私权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保持私人生活安宁的一项人格权。通常包括隐私隐瞒权、利用权、维护权、支配权等四个方面的权能。隐私权的具体内容,通常认为应包括:(1)公民的住址、住宅电话、身体肌肤形态等私人信息,未经许可,不得刺探、公开或传播。(2)公民的储蓄、财产状况、社会关系、档案材料、通信、日记和其他私人文件等私人信息,未经许可,不受非法搜集、传输、处理、利用。公民  相似文献   

10.
正目次一、慈善捐赠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基本界定二、慈善捐赠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冲突三、慈善捐赠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冲突的原因四、慈善捐赠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冲突的平衡五、保障慈善捐赠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立法前瞻一、慈善捐赠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基本界定(一)慈善捐赠人的隐私权隐私权作为一项受法律保护的权利,是由美国著名法学家沃伦(Warren)和布兰代(Brandeis)于1890年在《论隐私权》(The Right to Privacy)一文中首次提出的。"隐私权是个人在通常情况下决定他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在多大程度上与别人交流的权利,在  相似文献   

11.
隐私权是我国公民享有的人身权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私权是我国公民应享有的人身权利。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隐私权缺乏认识。在立法上,隐私权没有作为独立的一种人身权利明确规定;实践中,对公民隐私权的司法保护也不够。所以,有必要对我国公民应当享有的隐私权进行探讨。(一)隐私权的概念关于隐私权的概念,尚未见一个完整且统一的说法,这可以从国内外两部具有代表性的法律辞典中略见一斑。《牛津法律大辞典》将隐私权解释为:“不受他人干扰的权利、关于人的私生活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12.
略论我国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公民隐私权问题越来越成为法律工作者探讨的课题。隐私权的产生和确立是基于对个人作为权利主体的尊重,是对一种个体利益的保护。由于我国尚未将隐私权确立为一项公民的单独的民事基本权利,对公民隐私的法律保护十分有限,使得实践中侵害他人隐私权的案件时有发生。本文试就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略抒己见。一、公民隐私权的法律特征隐私,英语为Privacy意为不受干扰的独处;秘密;私生活、私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愿告人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国内稍早时学者们把隐私与阴私等同起来,现在则一…  相似文献   

13.
公民的隐私权是指公民的私生活有受他人尊重和法律保护的权利。有西方国家,公民隐私权作为一种特殊的财产权,受到一定程度的法律保护。随着我国民主生活和法律制度的完善,对此问题也应引起重视。有人认为,我国还没有在法律上对公民隐私权进行保护,这是不全面的,实际上,1982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就已涉及到了这个问题。具体说,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有如下内容:  相似文献   

14.
翟国强 《中外法学》2007,(3):379-384
<正> 引言民主政治要求公权力机关最终需对人民负责,而在司法违宪审查制度下,非经民主选举产生的法官却可以审查民意机关的立法,如此构成了司法审查和民主之间的一个悖论。由司法机关进行违宪审查是美国宪法保障制度的一大特色,但美国宪法文本中并没有司法审查的明确规定,因此司法审查在宪法秩序中究竟如何定位,一直是美国宪法学界所争论不休的议题。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拉里·D·克莱默(Larry D.Kramer)教授的新作《人民自己:民粹立宪主义与司法审查》一书就是从人民与司法关系的角度论述司法审查宪法地  相似文献   

15.
黄莺 《法学论坛》2002,17(5):46-51
虽然 1 0 0多年前隐私权就被提出 ,但对隐私权的理解至今未能达成共识。为了突破传统理论研究的困境 ,笔者建议从侵权行为与隐私权双向反思的角度重新界定隐私权及其侵权行为。根据这一思路 ,“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即指一切直接或间接针对与社会利益无害的个人隐私信息所实施的侵害个人独处权利的行为。而“隐私权”即为主体所享有的自主支配个人隐私信息而排除上述侵权行为以保护私生活不被侵扰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美国国会在制定《信息自由法》时,为了保护公民个人的隐私权,建立了两个《信息自由法》免除公开条款:即第6免除公开条款和第7(c)免除公开条款.但美国联邦法院在《信息自由法》司法审查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平衡信息公开的公共利益与个人隐私权利益的隐私权保护框架,衍生出了最低限度的隐私权利益标准、《信息自由法》“核心目的”标准、“充分理由”与“合法推定”标准等三个原则.这三个原则是违反了立法者的意图和《信息自由法》的基本精神的.研究美国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中知情权与隐私权平衡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诉讼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浅谈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自主进行支配的具体人格权。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改善,人们对保护个人隐私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宣扬和传播他人隐私已经开始受到舆论和道德的谴责。  相似文献   

18.
美国《信息自由法》对个人隐私信息的免除公开作了明确具体的限制性规定。联邦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形成了认定个人隐私权利益三个方面的标准:存在因果关系;是特定个人的隐私权;隐私权排除当事人本人。同时形成了权衡隐私权利益与公共利益需考量的要素:对个人隐私权威胁程度;公开获得的公共利益;获取申请信息的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19.
浅谈隐私杈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自主进行支配的具体人格权.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改善,人们对保护个人隐私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宣扬和传播他人隐私已经开始受到舆论和道德的谴责.  相似文献   

20.
隐私是个人身体和私生活的秘密。隐私权则是以隐私为调整对象的法权形式,它包括个人身体的自由权和私生活的秘密权,以及当这些权利受到侵犯时获得司法保护的权利。与其它法权形式一样,一方面隐私权的内容,形式及其调查方法受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又反作用于社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