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董少辉 《理论探讨》2005,1(1):122-124
伴随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次又一次强烈的冲击,近代中国变革思想不断演进,由器物层面认知而到制度层面实践再到文化精神层面反思,这给予我们以深刻的历史启示:强国先强民,强民先强魂。  相似文献   

2.
中国道路既有实践生成的逻辑,也有文化生成的逻辑。前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的过程;后者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价值是公平,而公平、公正等都“公”的观念恰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以整套体系的方式进入中国的,而是随着西方启蒙主义时期的现代性观念如民主、科学、平等、公平等观念传入中国的。西方这些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公”的观念在东西方两条文化河流中流动、激荡,最后两条文化脉络因“公”的观念而搭建起了一道桥梁,最终在20世纪初相互融合而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这无疑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母腹。同时,最初是因战争失败,后来又因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两大因素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从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的三重反思,从而逐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实践的指导地位,从而实现了从文化逻辑向实践逻辑的转换,最终寻找到了古老东方国家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3.
赵新峰  程世勇 《公共管理学报》2023,(3):1-12+164-165
第三次分配作为中国特色的本土化范畴,是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当代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互鉴的自主性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除了有现代西方公益慈善的一般共性特征之外,还具有典型的制度共同体基础、科学的共同富裕内涵导引和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本质特征的价值内核。在宏观层面,第三次分配与初次分配形成向上的中介联动效应,有助于矫正和提高小集团内部初次分配环节的工资福利,进而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在市场之外,第三次分配对政府主导的财政再分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典型的互补效应和替代效应。第三次分配与初次分配及再分配“三阶”分配互通联动,企业、市场、政府三元协同,形成资源的宏观最优分配格局。企业层面,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的高质量发展客观上需要慈善捐赠企业从“租值经济”向创新转型;市场层面,第三次分配需要与市场充分就业“鲍莫尔效应”相协同;政府层面,第三次分配需要与城乡普惠型社会保障体制建构相协同。第三次分配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典型的阶段性、长期性、复杂性特征,现阶段必须大力鼓励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第三次分配创造充足的物质条件,引导以企业为主的第三次分配向人人参与型的多层级、多路径第三次分配转型,强化中西方慈...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文化自信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一、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三个维度1.器物文化层面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器物文化层面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可以说是最普遍也是最容易的一种文化创新。纵观近代历史,中国的文化革新就是从器物层面的改变开始的。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主张学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促进了一种新的经济与社会交往规则的历史性生成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制度层面看 ,它促进着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与跃迁 ;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 ,全球化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经济伦理、道德意识产生巨大的碰撞与冲突 ,促进文化与观念的创新 ,提升中国民众的精神道德。然而 ,全球化在加速中国的经济增长时 ,负面作用也逐渐暴露 :其对中国的传统工业和农业产生巨大冲击 ,导致严重的结构性失业 ,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此外 ,西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话语霸权对中国民族文化也构成了威胁。全球化中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迫切要求中国学习借鉴东西方发达国家的的经验 ,重建价值观 ,以化解政治、经济、社会伦理中的矛盾冲突 ,防止其负面影响 ,为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价值理想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3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对公民的日常行为做出规范。文章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儒家思想对当下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启示意义。儒家思想以"仁爱"作为本源,试图构建一个超越差等之爱,实现一体之仁的社会,并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基本理论架构。文章还借用"中国正义论"的观念来说明社会主义核心观在社会层面的规定正是对传统"正义论"的复归。此外,儒家的修身、诚信等观念也为当下的一些理论提供了理论根基。当前,中国正处在时代转型的大潮中,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多元、西方价值观的融合,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失范行为等都呼唤复兴传统文化、立足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制度是指特定的文化观念在政治制度、组织结构、法律典章上的表现,并以国家强制力来执行。而观念文化包含了思想、习俗等,它不同程度地融于器物、政教礼乐中,体现出一种更高层次的内涵,并长久地表现出来。如果把整个社会组织在结构上分为器物、制度和观念文化三部分,那么,文化是高于制度的深层次的意识形态。从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虽然建立了不少廉政制度,但是仅仅建立廉政制度远远不够,因为一项制度安排并得到有效率实施,要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效,除了制度本身合理合法外,还有赖于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形成“关乎人文…  相似文献   

8.
司法独立产生并发展于西方 ,是因为西方社会存在三个基础 :个人主义的哲学基础、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分立的社会基础以及权利观的法律基础。而这三个基础展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欠缺的 ,所以司法独立不可能产生于中国 ,到了今天也就成了制约司法独立在中国落户的文化因素。除此外 ,本文还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阻碍司法独立的其他因素 ,如 ,观念因素、地方保护主义、司法行政化等等。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4)
启蒙理性所预设的理论逻辑是:在全球化的扩张下,一切民族和国家的现代性发展都会趋同于西方现代性,形成一元现代性的图景。多元现代性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西方一元现代性的话语霸权。"多元现代性"观念认为,现代性并不等于西方现代性,也不会趋同于西方现代性。"多元现代性"观念为人们反思现代性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一,"多元现代性"观念打破了欧美国家对现代性的垄断话语,为非西方国家突破西方现代性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多元现代性"观念揭示了西方现代性的阴暗面,深化了人们对启蒙理性的认识;第三,"多元现代性"观念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为现代性从多元文化中寻求精神资源提供了合法性论证。  相似文献   

10.
<正>关于文化虚无主义与极端文化保守主义的认识误区,需要政府出面澄清。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全球影响力的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正面的评价和肯定,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也开始多了起来,社会上各种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名的活动方兴未艾。但必须看到,目前还存在着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的若干观念误区。一方面,建立在西方中心论基础上的文化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是维护现行秩序的思想体系。汉文化的意识形态传统是以天人合一为哲学概括的再生产两极性的知识霸权 ,在社会实践中隐喻与象征地形成惟一的凌驾在社会之上的神圣者、超越者、独裁者对他人的统治。汉语言是一种不同于印欧语系诸语言的语用定向的语言 ,它的语义结构、语法结构、逻辑结构均依据言说者的意图而定 ,言说者系凌驾在语言之上的神秘者、支配者、操纵者。于是 ,汉语言与汉文化在意识形态的中介作用下同构。这彻底颠覆了洪堡特以来关于语言不是意识形态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文化选择视阈下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党生 《学理论》2010,(27):113-118
中华民族与西方帝国主义冲突的客观环境是中国共产党文化选择的直接动力。近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学习西方是大主题,爱国主义是大线索,知识结构改变是大现象,学术转型是大趋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进步因素,为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准备了文化前提。  相似文献   

13.
今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是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所作的一篇高举旗帜,继往开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的重要讲话。讲话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全局性、战略性、指导性。认真学习贯彻好这个讲话是当前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世界历史和当代中国现实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这个理论体系所独有的理论品格和独特蕴含: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蕴含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独特性,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总结,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民族主体性凸显的理论表达.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国民群体意识是“内聚”还是“内耗”,中华民族凝聚力强还是弱,这是一个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通过群体交互行为的交叉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人的群体意识强,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是一个基本结论,但其作为社会整合的条件是脆弱的,它依靠的是外在的压力和内部绝对权威的刚性统治,只要外在压力一解除,绝对权威一辞世,动乱就有可能到来,权威和动乱构成平衡社会发展的两个砝码。  相似文献   

16.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逻辑问题,是指在肯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客观性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怎样存在的问题。二者讨论的核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可能的问题,后者是表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可能的问题。二者的共同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问题或称中国道路的哲学逻辑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现实化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事实性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丰富化的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创新性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范式化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学术性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文明化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文化性存在。  相似文献   

17.
闫维 《行政论坛》2001,(6):10-12
由于我国是后进国家,我国的现代化是属于一种"追赶型"的现代化,即是政府主导型的现代化模式.因此,政府行政管理现代化在我国显得尤为紧迫和至关重要.本文认为行政管理现代化主要内容有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专业化和高效化,要实现行政管理现代化必须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同时还需要经济体制、行政文化、政治体制等各项配套变革.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三次“伟大革命”理论,是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的报告中提出的。第一次伟大革命是辛亥革命;第二次伟大革命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第三次伟大革命是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新的“伟大革命”。以往,我国学界注重讨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寻唯物史观的理论根据。现在,我们上溯到鸦片战争时期,从历史的宏阔视野,继续探讨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对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模式内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对中国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的话题为国际主流学术界所高度关注.什么是中国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模式,既不是新自由主义中国化的模式,也不是儒家社会主义模式;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既不是什么权贵资本主义模式,也不是什么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是发展中大国的模式,既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也不是不发达的小国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在道路上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制度上体现为中国基本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在形象上体现为日益成熟定型的"六型中国",在思想上体现为推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机遇与风险上体现为中国式机遇与风险并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