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三一论是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与思想之一。清初索隐派传教士马若瑟对三一论的理解,与明末以来有关基督教三一论的论述保持一致,均使用了奥古斯丁三一论传统。但与之前耶稣会士不同的是,马若瑟除了尝试使用三一论思想来重新诠释儒家经典之外,尤其关注道家经典。马若瑟还以西方基督教三一论来对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进行批判与改造。在翻译与诠释之时,马若瑟注重进行中西经典互证,从而在恢复经典原义的基础上尝试新的诠释。马若瑟索隐式的解经方式可被视作基督教本土化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汉语基督教神学之构建。  相似文献   

3.
杨再喜 《学理论》2013,(24):282-283
对于《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现代转型的探讨,目前大多还停留在理论层面,付之于实践的非常有限。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第一篇专论,主要内容有关于文学的价值和地位、文气说、文体观、文学批评的态度和方法、文学流派等。就此内容对当代语境中教学的现代转型进行分析,望能达到小中见大、窥斑见豹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6,(6)
蒙古民族又被称为"马背民族",拥有厚重的马文化底蕴,但是至今在内蒙古地区马文化仅仅作为蒙古民族自身单文化在本民族内进行传播,并没有将其作为民族特色向大众推广。本文分别从媒介与民族文化传播的关系;蒙古族地区马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蒙古族地区文化传播,关于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措施三个方面对蒙古族地区马文化传播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共同努力的结果。国民党人士的贡献也是值得肯定的,长期被忽视的袁振英和陈溥贤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的功绩值得发掘。由于地缘关系、中国留学生集中、本地社会主义思想浓厚等特点,日本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转渠道。而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中,《新青年》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认识不深刻以及偏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乔伊斯和鲁迅这两位文学巨擘,分别代表着20世纪西方爱尔兰文学和东方中国文学的巅峰.两位作家平生虽未谋面,但无论是创作意图,创作手法,还是创作风格上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通过对乔伊斯的<姐妹们>和鲁迅的<孔乙己>两部作品的诸多相似性进行比较.籍以为比较研究两位作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女勇士》和《中国佬》在文体特征和主题思想上的近似性使对这两个文本的对照阅读充满意义和富有成效。拟从司徒亚特.霍尔的文化批评理论中关于离散族裔身份建构的差异理论入手,分析这两个文本中所共有的身份建构主题,以期对美国早期华人移民的生存状况及文化应对策略有更多的了解,并对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化形势下新的文化认同问题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4,(26)
1978年诞生的《今天》杂志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公共领域诞生的标志。它由地下文学转入地上文学的诞生方式、文学公共领域和政治公共领域相融合的反叛特性,以诗歌为主要载体的表现形式和特别曲折的发展道路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公共领域诞生不同于西方的特殊性表现。通过分析《今天》杂志诞生和发展的史料,探讨文学公共领域诞生过程中存在特殊性的理由和表现。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4,(25)
早期《中国青年》是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该刊先后出版19个专号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集中传播,以不同的方式同青年读者进行了交流互动,并在批判东方文化派、国家主义派、戴季陶主义等各种反动思潮过程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8)
广西老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广西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久经历史检验,时代洗礼,人民认可,因此可转化为《纲要》教学的优质资源。探索将广西老区精神融入《纲要》教学实践,需遵循一定原则,采取多种途径,从而增强《纲要》教学实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