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鑫 《群众》2022,(10):51-5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我国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健全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强化以信用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市场监管。信用是数字经济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离不开信用监管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2.
数字经济规则和治理体系对数字经济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全球数字经济的平稳运行需要通过包容完备的数字经济规则和治理体系进行保障。目前全球范围内,数字经济规则和治理体系是较为零散且相对孤立的,甚至存在着冲突与割裂。数据的“流动性”、数字经济市场空间的“共通性”和数字经济发展机会的“共享性”决定了数字经济规则和治理体系的包容性构建。包容性的数字经济规则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发挥其示范性的作用,既要充分尊重数字经济主体的差异性,也要实现数字经济规则的普遍适用,最大限度保障各方主体平等参与数字经济的治理、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推动世界数字经济秩序和治理体系的包容性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任晓刚 《求索》2022,(1):165-171
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数字政府建设与治理中,面临着技术风险、政府数据安全治理问题以及社会治理有效性问题等层面的安全风险。数字政府建设面临的安全风险既表现在技术层面又表现在数字政府自身层面,其原因是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数据规范体系建设有待完善、数字政府治理模式有待健全、运行效率有待提升以及社会公众素养有待提升。为有效防范这一系列潜在的安全风险,数字政府要从加快提升信息安全技术水平,构筑数据安全规范体系,健全政府治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提升社会公众数字安全素养水平等四个方面发力,建立数字政府安全风险防范机制,保障数字政府建设的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4.
王卫星 《前进》2014,(12):21-24
<正>法治是现代制度文明的核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不仅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而且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和执法方式;不仅要深  相似文献   

5.
黄博 《群众》2023,(6):18-19
<正>“郡县治,天下安;乡村治,郡县稳。”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的善治与振兴,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完善推广数字化治理方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江苏省委一号文件指出要推进精细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的农村基层治理平台建设,完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智治是现代信息技术和乡村治理深度融合的产物,是乡村治理数字化、智能化的模式体现,是伴随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设所出现的新型治理形态,而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智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洪鸿  章涟漪 《台声》2014,(11):20-27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民主与法制》2014,(31):24-25
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是要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可以从宪法、法治、立法、依法执政等多方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化。为此,应当根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强化法治权威和良法善治,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推行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在加快建设法治中国进程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规划》并具体化提出“2522”总体布局,即“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两大基础,“做强做大数字经济、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构建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两个强化数字中国建设关键能力,“建设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构建开放共赢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格局”两个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规划》的出台,意味着全面开启数字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要多方协力,坚持整体主义方略,通过优化路径、创新能力引领、提升数字政府传播能力、数据治理转段与创新、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等,系统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9.
梁潇 《人民论坛》2014,(8):62-64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格局中,社会公共管理方式正在向多元化、协同治理的方向转变。协同治理能够避免单一主体社会管理方式的“失灵”,是我国社会转型、建设和谐社会与法治政府的需要。协同治理过程中,在保障政府主导地位的同时,要积极发展与培育社会组织;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协同治理制度体系与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0.
马太建 《群众》2014,(10):57-58
<正>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动社会建设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在社会治理中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意味着在社会治理的诸方面和全过程中,都要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强化社会治理重点领域的立法和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立法和制度建设是前提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社会治理法治化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其依法规范发展是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重要一环,而阻碍社会组织规范发展的制度藩篱仍在,所以,完善制度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是社会组织实现规范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钟钰 《人民论坛》2023,(21):54-58
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整体数字化发展态势积极向上。但与城市相比,由于先天性资源禀赋差异,数字乡村建设也面临顶层设计需进一步深化、城乡“数字鸿沟”较大、农村数字经济潜能挖掘不足、乡村数字治理体系需要完善、农民数字化技能有待提升等薄弱点。对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水平,推动乡村数字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赋能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决定,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十三个显著优势,明确了十三项坚持和完善的具体任务,对于确保党的领导、国家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决定,是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决定特别提出,“要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这为地方立法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14.
以数字技术驱动乡村治理效能提升是数字化时代实现乡村善治的迫切要求。探索性构建了“数字治理-治理能力-治理绩效”的逻辑分析框架,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数字乡村试点县与非试点县农户调查数据,实证探究了以数字化党群教育、数字化村务管理和数字化民主监督为表征的数字治理对乡村治理效能的影响效果及潜在路径。研究表明,农民数字治理参与显著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绩效,且现阶段主要表现为对乡村法治能力、德治能力以及乡村治理的政治绩效和福利溢出的促进作用。农民数字治理参与不仅直接促进乡村治理绩效改善,还可通过乡村治理能力尤其是德治能力和法治能力提升间接优化乡村治理绩效。研究还发现,农民数字治理参与削弱了村庄空心化程度对乡村治理能力的负向影响,强化了村庄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化环境对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绩效的积极作用。据此,从完善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机制设计、多路径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增强发展包容性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提升我国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关键在于建构包括基本国情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认知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整体认知在内的多维认知体系,不断提升我国民族事务治理的科学化水平;完善民族事务治理领导体制和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我国民族事务治理的制度化水平;完善包括完备的民族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民族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民族法治监督体系和有力的民族法治保障体系在内的民族事务治理法治体系,不断提升我国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法治与国家治理息息相关,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法治,或者说是法治的现代化。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法制化,这样的历史任务自然落到了作为权力机关、立法机关的人大肩上。所以,人大应该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为主题,以推动国家治理法制化为主线来加快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当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时事报告》2014,(11):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宁朝山 《长白学刊》2021,(1):114-120
数字经济具有高技术性、高成长性、高融合性、高协同性特征,数字经济发展在增加经济系统高端要素投入数量的同时,实现了对传统要素质量的改造升级,提升了要素生产效率。而且,数字经济可降低要素配置成本,盘活市场中"沉睡"的要素资源,激发要素蛰伏的潜能,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规模和效率。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得出:数字经济的经济高质量效应显著为正,要素市场化在数字经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中介效应显著;东部地区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效应与要素市场化的中介效应均高于中西部地区。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加快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动能,加强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提高要素市场化配置规模和效率;完善区域数字经济与要素市场化协调政策,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数字治理应满足数字赋能与技术赋权两大期待,但实践中却漠视了人的主体性价值,没有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也未充分回应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导致数字治理价值的偏离。以“数字抗疫”实践为例,总结在数字治理实践中暴露出的民众隐私安全受到威胁、数字技术引发的附带风险、数字鸿沟与技术冷漠、数字形式主义的扩大和数字权力的失控等典型问题。数字治理要遵循由安全可信、智慧高效、人文关怀、数字包容、开放共享和多元共治所组成的价值体系,以人本观念统领数字治理体系建设,以法治原则维护数字社会秩序,构建整体性的数字治理能力体系,以制度变革破解科层制的技术困局,实现以人为中心的数字治理价值的复归。  相似文献   

20.
黄永忠 《群众》2020,(3):63-6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政府治理法治体系是政府治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进程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职能作用。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加快健全完善政府治理法治体系,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是健全完备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完善,依法行政持续深入,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明显,政府治理的各方面、各领域、各层次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