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王金福 《唯实》2007,3(6):4-8
提出“观念的唯物主义”的概念,针对的是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们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而是常常从观念、原则出发去解释世界这样一个事实。但是,“观念的唯物主义”显然是一个自身矛盾的概念。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不是提出这样一个错误的概念,而是从根本上认清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过程中在研究立场上实现的从哲学到实证科学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正义的思想深受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正义思想的影响,并对他们的思想中合理的部分进行科学辩证地继承与超越,进而形成独有的科学正义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运用已经成熟的唯物史观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争议性批判;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不正义性进行批判以及对当时存在的各种不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进行了科学辩证地批判,并提出要认清社会内部各种矛盾冲突,充分利用这些内部矛盾;以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实现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以促进无产阶级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这些充分体现了其所蕴含的正义机理。  相似文献   

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直接关涉马克思的思想进程。在对劳动问题的研究中,马克思发现黑格尔是站在国民经济学家立场上的;扬弃私有财产的理论主题,决定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以辩证法批判为突破口展开;而辩证法批判就是对黑格尔整个哲学的批判,亦即对实证主义与超验哲学的批判。这一批判为马克思进一步深入人的现实的自我生产史提供了方法论前提,从而直接推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进程。  相似文献   

4.
聂海杰 《求实》2016,(5):31-37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对西方哲学的前提批判和根本超越。囿于自身理论建制束缚,受其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深层制约,西方哲学耽于对世界的先验解释,将世界的实在性及必然性湮没在了纯粹理论体系之中。通过彻底的哲学革命,马克思实现了对解释世界的旧哲学的扬弃。哲学的形态不再是抽象的形而上学体系,而是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理;哲学的目的不再是纯粹为了解释世界,而是要实践地改变世界;哲学的使命不再是对现存现实进行抽象的理论批判,而是成了无产阶级打破资本统治、超越资本时代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5.
科学的理论是在时代进步的潮流中应运而生的,也是在时代进步的潮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社会实践,广泛研究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批判地吸收前人的思想精华,创立了超越前人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从而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6.
孙麾 《红旗文稿》2012,(18):4-7,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眼睛。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孙麾在《理论自觉自信:中国学术新的思想高度》一文中,分析批判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所谓去意识形态化和以学术性的名义放弃现实关怀的错误倾向,认为这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中国学术应该在中国与世界普遍交往的格局中,构建新的话语体系,回答世界和中国的现实问题,塑造中华民族的自我精神和核心价值,增强中国学术世界性的思想力量。  相似文献   

7.
柯亨在《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一书中,批评马克思的相关思想是建立在与自由至上主义相同的自我所有原则的基础上,因而无力回应后者的批判。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分析,可发现其相关思想确实隐含或者利用了自我所有原则,但并不能由此证明他的思想没有超越自由至上主义。首先,马克思以劳动所有权为基础,通过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并对其作了历史和现实的批判。其次,马克思以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揭露了资本主义分配和占有方面公平的虚假性。最终,在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方面,马克思把人的自我实现当作最高的价值追求,以此彻底超越了自我所有原则。这也证明了马克思相关理论重要的政治哲学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批判是马克思著作中的核心要义。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集中阐释了自己的批判思想,并论述了实现"人的解放"的可能。从宗教批判到制度批判,再到德国现实的批判,每一次批判都以人作为理论的起点。而这一批判的过程,对实现人的解放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哲学批判与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维度,服从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与全面自由发展的实践旨归.马克思的哲学批判构成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基础和原则,经济学批判又将哲学批判引入对现实社会的基础的批判,从而实现了哲学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正是基于这两种批判维度之间内在统一的关系,马克思才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总体批判.本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体现的马克思双重批判维度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的第一次批判运动。它对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活跃,许多著述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反思和探讨了这场批判运动.并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研究特点和成果。这些成果主要精中在对武训和武训精神、电影《武训传》的评价,对《武训传》批判的原因及其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重点论述了异化劳动理论,批判了私有制,同时提出了人的本质的思想和早期共产主义理论。本文试从异化劳动思想和青年马克思人本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两者的关系以及他们提出的逻辑思路,并分析马克思异化劳动和人本思想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菅从进 《求实》2016,(8):13-22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进行官僚制度批判的直接标靶,是其遭遇的正在典型劣质化的普鲁士官僚制。其批判的思想武器,是批判理性主义的人民理性国家观。其理论成果主要有二:一是初步揭示了普鲁士官僚群体沉沦为私人利益工具和私人等级的原因;二是初步分析了普鲁士官僚政治伦理及管理原则与民众利益的对立性。这些理论具有现实针对性和政治哲学思维等特征,但也体现了理性国家观对现实批判力量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哲学,就其理论形态而言,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则是一种实践批判的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阐释的实践批判既是思想原则,也是现实的实践活动,还是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形态》的实践哲学具有鲜明的批判本性,这是《形态》实践观的重要特征,也是马克思哲学实践观与其它哲学的实践观的根本区别.多年来,学界重视了对《形态》感性的、生成性的、对象性的实践以及实践本体论的研究,但忽视了对《形态》实践批判思想的研究,从而难以把握《形态》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的整体和真谛.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是从哲学开始的,哲学的立场成为他1845年前研究问题的最基本立场。所谓"哲学的立场",是指在这个时期马克思对"哲学"持肯定态度,把"哲学"理解为提供解释世界的总原则、总公式,从原则出发去解释世界被看作是哲学的任务。马克思在哲学时期分别从理想主义哲学立场、理念论哲学立场和人本主义哲学立场分析和研究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5.
罗尔斯全球正义理论的提出,在政治哲学领域引起巨大反响。其理论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全球正义的理想理论;二是全球正义对现实妥协后的可行性原则,亦即非理想理论。理想理论主要是罗尔斯对完备性理论和理性多元主义问题的回答,而非理想理论则主要是对全球平等主义、世界主义的批判。从哲学基础来看,罗尔斯的全球正义理论是对康德全球正义思想进行了一次当代政治哲学的重铸。从具体内容来看,罗尔斯的全球正义理论在概念界定、对全球贫富差距和全球分配的理解以及协调完备性理论和理性多元之间矛盾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西方批判历史哲学兴起于19、20世纪之交,"历史知识(科学)如何可能"是其探究的主题。具体而言,其内容直指人类认识历史的能力、范围以及历史知识的性质等问题,它是西方当代历史学反观、建构和论证自身的基本前提。中共党史学要创新发展,就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史学的先进思想,因此,其与西方批判历史哲学的对话成为必然,对话也为前者的理论开拓提供了自我反观的契  相似文献   

17.
柯亨认为马克思的"富足会带来平等"的正义逻辑面临现实的挑战,而以捍卫平等为目标的柯亨在批判诺齐克的"自我所有"原则,同时指出罗尔斯"分配正义"所蕴含的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目标:在匮乏的前提下为平等寻找"规范性"原则。他认为只有通过国家税收对人们的收入进行再分配,真正的平等才得以可能,从而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平等观。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批判视域主要体现在:一是以哲学批判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关系;二是以社会批判揭示人与自然双重异化的根据所在。通过双重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人类自身及人与自然双重"和解"的理论建构。系统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中所蕴涵的批判品质,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解决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下简称《批判》)是马克思系统批判黑格尔思想的第一部著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民主体"思想。在此著作中,"人民主体"思想构成了《批判》的思想基础和哲学灵魂。马克思从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权力的主体、立法的主体、自由的主体,利益的主体等维度深刻论述了人民在参与国家生活的主体地位,处处彰显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对现时期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英国籍奥地利人波普尔(1902—)把自己所主张的哲学定名为“批判理性主义”,它包括“证伪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两个部分,前者是其核心。波普尔在1934年写的《探究的逻辑》一书,对维也纳学派的证实原则和意义标准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证伪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历史循环论的贫困》和《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两本书中,又把自己的证伪思想运用到社会学说中去,提出了“社会改良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