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苏长和在《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栽《国际观察》2005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要使国际关系成为受其他学科尊敬的学科,可以在两条道路上进行探索,一条是走思想史的道路,另外一条是走经济学发展的路子。前者是人文的,后者是科学的。思想史的道路需要我们的研究更多地从人类政治思想历程中寻求对国际关系的解读,一方面我们要关注政治思想对国际体系进程与国际秩序设计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研究中给国际政治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国际关系的秩序法则、道德律令、正义原理、价值分配、文明共客等等,都是思想史研究途径所回避不了的问题,对国际关系研究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关系理论的时空问题》一文(载《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4期)中,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刘力平教授通过考察国际关系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提出了自己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定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起源,刘教授肯定斯坦利.霍夫曼的说法:"国际关系理论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相似文献   

3.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刘力平教授在《国际关系理论的时空问题》一文(载《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4期)中强调,中国学者应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放一放,集中精力思考中国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4.
高望来  卢静 《外交评论》2010,27(2):152-155
外交学院秦亚青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发表的《关系本位与过程建构:将中国理念植入国际关系理论》一文,因其理论建树和原创性思考在国际关系学界激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是“过程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诞生。  相似文献   

5.
尹继武在2003年发表《国际关系的微观视角分析:心理与国际关系》一文中认为,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的动力之一来源于对相关学科方法的借鉴。由于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不成熟,因而,在理论研究中更多的是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国际关系问题。国际关系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运用于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中———国际政治行为的心理学分析。相对于传统的从权力、制度和新近的文化等宏观视角来进行国际关系分析而言,从心理学角度去解析国际关系是属于微观层次上的考究。综观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史,理论界偏重于宏观现实政治探讨,重视宏观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唐世平在《寻求国际关系理论突破——将中国作为一个支点》(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55期)一文中提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不是中国的外交政策,甚至不应该是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苏长和在《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载《国际观察》2005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这是个让中国不同年龄段的国际关系学者叹息、焦虑、急迫甚至是无奈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关系在译介西方理论以及自身研究的拓展上取得不俗的成绩,尤其让人欣喜的是,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机构与学者队伍在迅速扩大,但与此同时,正如许多学者所揭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然困扰着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作者认为,机构中稳定的职业国际关系学者的匮乏,研究中科学与实证精神的忽…  相似文献   

8.
胡宗山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五次学派争论及其启示》(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9期)一文中认为,在20世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史上,共爆发了传统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传统主义与行为主义、跨国主义与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反思主义与理性主义五次学派争论。争论既有尖锐对立、不可通约性的一面,也有着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的一面,既展示了学科中的分歧与对立,但也在理论观点、学派建设、方法论等方面为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促进了学科建设。更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9.
许亮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科学主义陷阱”》(载《国际论坛》2008年第5期)中指出:国际关系理论不存在统一的模式和普遍性的价值,它的建构需要理论工作者带着使命,从具体条件下的具体问题入手。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使国际关系理论失去了学术价值,而烙上了政策目的。这是一种错误理解。  相似文献   

10.
秦亚青发表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3期题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可能和必然》一文中,对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生成提出了三个观点,他认为:第一,中国学派的产生是可能的:社会科学理论的地域文化特征是其抹杀不去的胎记,所以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是可能产生的;第二,中国学派有着丰富的三大思想渊源:2000年天下观念和朝贡体系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国际关系学界正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创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学术研究,这是学科发展繁荣的又一可喜现象。建设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应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实事求是精神为指导思想,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我国几代领导人、政治家、外交家在半个多世纪的外交实践中提出的国际理论、战略和方针政策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进步与问题》(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1期)一文中,秦亚青教授认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阶段包括前理论阶段、理论学习阶段和理论创新阶段。在前理论阶段,没有对理论的自觉意识,最明显的标志是学理理论的缺失。文中把这一阶段界定为1978年至1990年,  相似文献   

13.
白云真 《外交评论》2007,1(5):93-101
美国国际关系研究在国际关系学科中是否处于知识霸权地位,是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主题之一。本文试图比较欧美学术期刊以探讨此问题,即《国际研究季刊》、《国际组织》、《欧洲国际关系》、《国际研究评论》。本文选取上述四份权威期刊在1997年-2006年期间所刊发的论文为分析文本,侧重分析论文作者的国籍、研究主题及研究方法,进而探讨美国国际关系研究在学科中地位的变化问题。进而尝试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改变美国知识霸权的路径,包括对美国国际关系研究的优点及缺失的充分认识、国际关系学科史的重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李巍撰写《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理论进步”与“问题缺失”——兼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305))》(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9期)一文,对王选舟主编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以下简称《研究》)一书作了较为深入的评价,认为《研究》一书所展现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成就固然振奋人心,但是该书所揭示的很多问题更加发人深省。仔细盘点中国过去十年所存在的问题恐怕比总结成就更具有建设性。他在文中提出,  相似文献   

15.
理论、历史和现状是国际关系研究的 3个主要领域。按照通常的看法 ,由于理论之目的在于阐释国际关系的内在联系与规律 ,因此在国际关系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两年来 ,由中国学者编写或翻译的一批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著作相继出版 ,将我国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阶段。而在其中 ,由云南大学杨曼苏教授主编的《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导读》(以下简称《导读》)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于 2 0 0 1年 8月问世 ,又为这一良好的趋势增添了新的色彩。理论与“亚理论”  杨教授新著的一个特点 ,是他在该书中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  相似文献   

16.
林宏宇在《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载于《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8期)一文中提出,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大国,对人类的发展事业理应负有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1月,在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举办的北京国际关系研究生论坛上,有关建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问题再次成为热点。随着中国实力与地位的上升,学界和政界都在呼唤创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对此,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阎学通教授持不同观点,并在发表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的《国际关系理论是普世性的》一文中明确指出:国际关系理论本身是没有国家性的,创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阎学通教授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理论都是人类的公共物品,没有国籍的排他性。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中最流行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都没有国籍,所有国家都可以使用它们。虽然这三种理论的创建者都是美国的学者,但这些理论的创建者们并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美国理论。这如同孔子、管子、墨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的创建者之一,他们虽是中国古代先贤,但他们的思想理论却是普世的,他们从未称自己的理论是中国理论。英国学者牛顿是古典物理学理论的创建者之一,他也不将自己的理论视为是英国的理论。不同国际关系理论的创建会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但这绝不意味着人们有能力创建有国别的国际关系理论。借助先秦政治思想创建新的国际关系理论是中国学者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创建成的理论是中国的理论。中国学界在国际关系理论创建中遇到的问题不是没能创建出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而是没能创建出系统性强的理论,理论研究长期停留在产生相互矛盾的思想火花的水平上。加强方法论、古代政治思想和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三方面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尽快创建系统性完整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在《欧洲研究》2006年第3期发表秦治来翻译的格鲁姆《国际关系学:从不仅仅是一门美国的社会科学》一文前,“内容提要”概括指出:国际关系学从来都不是一门美国的社会科学:即使西方一直在其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它也仍然是一个具有多样性的统一体。纵观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历史,美国的现实主义受到了结构理论和历史社会学、批判理论的挑战;从学科现状来看,西方的狭隘主义正在逐渐消失;从美国以外的区域来看,欧洲大陆学者在战略研究、冲突研究等一些主要的国际关系学次领域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学术信息     
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意义林宏宇在《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载于《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8期)一文中提出,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大国,对人类的发展事业理应负有历史使命。我们在强调"走出去"战略的市场冲动本性外,还要重视大国战略的需要。中国除了经贸要走向世界之外,其政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出现了一股新的热潮。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关系方面是否存在体系性的理论?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这是研究中面临的两个核心问题。对此,山东师范大学李爱华教授等著《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版)做出了极其有益的探索。纵观该著,具有以下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