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翻开许多贪官的《忏悔录》,不难发现一个相似点,贪官们总是在中箭落马之后才开始悔悟,而且往往都得出相同的结论:随着自己职务的提升,手中的权力增大,却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了学习,放松了思想和世界观的改造,最终走上了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贪官们还埋怨,如果当初有人对自己监督和提醒,自己是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的。没有监督的权力会产生腐败。但是,在当前我国法律和制度还不够完善的条件下,监督乏力和监督不到位的现象还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鲜少有人像法国思想家、文学家卢梭那样,毫不隐瞒地用文字的形式将自己生活中琐碎的点点滴滴公之于众。数十万字的《忏悔录》,让研究卢梭生平思想的专家学者们欣喜若狂。然而,几百年过去了,吸引普通读者眼球的确是书中那些不断闪现的关于为人、关于处事的智慧火花。还记得初次品读《忏悔录》时的感动:那一段段朴实、真切而又鲜活的文字,轻而易举地构筑而成一部正在上演的旧时代默片。透过那些交错纵横的光影,卢梭大半生的轨迹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而出……阅览这些文字,就像触摸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再是历史教课书上的一个僵硬的名词、一个固定化的符号。  相似文献   

3.
南山 《今日海南》2009,(4):21-21
据3月16日《人民日报》报道,《人生核算——一名囚徒的感言》这本由海南省纪委信息中心和宣教室编印的警示教育读本正向海南全省领导干部赠阅。同时,以海南百名贪官忏悔录为内容的《世上  相似文献   

4.
大凡贪官 ,在不得已而伏法时 ,都会有声泪俱下的忏悔。但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 ,这些人在总结犯罪教训时 ,竟惊人相似地归结为一条 :“不学法 ,不懂法”。在最近的《四川日报》“狱中忏悔”专栏所陆续披露的狱中贪官们的忏悔实录中 ,也无不有诸如此类的“教训说”。其中 ,尤以犯贪污受贿罪的四川省达州市民政局原局长胡从扬的忏悔录 ,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我不学法 ,不懂法 ,不知不觉就犯了法。”这种看似“命中肯綮”的“精辟归纳” ,即使傻子也明白完全是骗人的托词。这里 ,我们姑且不论作为领导干部为何就不“学法懂法”?到底又该不…  相似文献   

5.
最近,阅读了《贪官忏悔录》这本书,发现里面不少领导干部皆因没有保持良好心态.不能正确看待个人的利益得失,盲目攀比仿效,进而心态失衡.最终从高高的金字塔上坠入万丈深渊,成为人民罪人的同时自己也身败名裂,让人可恨、可悲、可怜、可惜。  相似文献   

6.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著名作家,也是法国第一个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的《忏悔录》以强烈的自我解剖精神和热烈的感情抒发,建造了文学史上的丰碑.在《忏悔录》中,卢梭描绘了许多人不能理解的爱情经历以及与旅店佣人泰蕾兹的婚姻爱情.通过分析他的爱情经历和成长背景,可以了解他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7.
<正>从卢梭到巴金,他们的真诚忏悔非但没有降低他们在历史上的半点地位,反而为人类解剖自己、思考人性提供了珍贵的标本。去年巴金去世时,人们提得最多的是他晚年的代表作《随想录》。这部“文革”结束十年后推出的当代“忏悔录”,对于“文革”和历次政治运动造成的伤害做了深入的反思,切中了极“左”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心灵深处的痛,因而赢得热烈的回响。重温此书,却使我想起了一个多年来郁积在心中的疑问:为什么“文革”结束三十年来,我们法学界始终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忏悔、这样的讲真话?  相似文献   

8.
一边痛斥腐败现象,一边变本加厉捞钱;头顶各种荣誉光环,背地干出令人发指勾当……近年来,众多落马贪官表现出迥异的两面性,被社会称为“双面人”。 贪官们身上缘何同时出现“红与黑”?如何让“双面贪官”现出原形?“红”落“黑”出之后,又带来了哪些负面效应?本期刊发的《揭开“双面”贪官隐秘面纱》和《硕士高管的阴阳人生》两篇稿件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据卢梭《忏悔录》中的自述:大约在他8岁时,就已经“经常用一双贪婪的眼睛注视着漂亮女人”(V1.第15页)。同年,他在一个少妇的温柔体罚中初次敏感到被异性责打的快感,从此染上了被疟症,终生未能摆脱。卢梭什么时候开始手淫,已无从考证,直到何时还不能戒除,却有明确记载。迟至31岁,他担任法国驻威尼斯使馆秘书时,尚不能停止这种“欺骗自已的伤身习惯”(V2.第395页)。学术界可能羞于研究这类秽史,但他自已却严肃声称这类事件是他一生中最足以描画他本性的事件(同上第396页)。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四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党政机构改革的方案》,“精简机构”已提上议事日程。为此,批判地吸收借鉴前人的有关思想,无疑是有益的。我认为卢梭对国家机构的设置曾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本文就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谈起。社会契约,卢梭称为人民自身间的一种结合行动,由之而产生国家;人民主权,卢梭定为其理想国的根本原则,由之而体现“公意”。卢梭认为,国家的政治包含立法和行政,“在立法权上人民是不能被代表的;但是在行政权上,则人民是可以并且应该被代表的。”(卢梭《社会契约论》第126页,以下同  相似文献   

11.
鲁烟 《现代领导》2001,(11):31-31
贪官不畏死,自古如此。并非现代贪官比古代贪官多长了几个胆子。要说对付贪官的狠劲儿,谁也比不了明太祖朱元璋。据《大浩》记载,明代光是酷刑就有数十种之多。有族诛、凌迟、极刑、枭令、断手、刖足、阉割、剥指、剁趾、墨面、文身。此外.朱元璋自己还发明了不少令人发指的刑法,如“铲头会”、“刷洗”、“抽肠”。  相似文献   

12.
王先顺 《传承》2008,(22):76-77
"人生而自由,但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是卢梭离经叛道而又备受争议的一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他在《忏悔录》中的抗争与无奈的矛盾心理的生动说明,更是他耗费半生心血全心打造的《爱弥尔》的直接表白。《爱弥尔》中关于人的生命价值与教育的困境透视出的这一悖论,作为"自然人"的爱弥尔在追求自然的自由中要承受孤独的代价。  相似文献   

13.
韩晗 《传承》2009,(13):40-41
他是老同盟会员,曾经协助汪精卫刺杀清摄政王载沣,并在辛亥革命后发起"南北议和",但后来厌倦官场政治,出走法国。他获得了法国里昂大学博士头衔,20余岁执教北京大学讲坛,并首译了卢梭的《忏悔录》;中年致力于乡村改革与人口问题研究,是中国第一个提出"计划生育"的学者,比马寅初早了37年。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一些贪官的"忏悔录"中,你会发现他们在总结自己的腐败原因时,除了多种多样、形形色色的个人因素之外,几乎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的诱因,那就是"不注重看书学习"。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的联语"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对这句联语,陈其元作出解释:"盖以读书者必明理,不妄为,乃有所为耳。"的确,人的追求是否高远,人品是否贤淑,处世是  相似文献   

15.
许多贪官在落网后总结堕落的教训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因为自己和那些大款比,感到“心理很不平衡”,所以贪欲和侥幸使自己“伸出了手”。可见,“心理不平衡”是清官变贪官的“思想铺垫”,是公仆变蛀虫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6.
读过恩格斯的名著《反杜林论》的人大概都知道“暴力论”是怎么一回事,同时也一定会知道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暴力论”观点时曾经引证过卢梭的著作。本文要评述的正是让·雅克·卢梭在批判“暴力论”方面所起过的历史作用。这个历史作用之所以值得评述,在笔者看来,一方面是因为直到今天它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是  相似文献   

17.
毛主席最近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一针见血地指明了这部反面教材的要害,深刻揭露了它宣扬投降主义路线的本质。《水浒》百般美化宋江,十分憎恨方腊。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方腊不投降,不仅反贪官,更要  相似文献   

18.
如今,“盛情难却”几乎成了贪官们东窗事发后共同的“苦衷”,那些身陷囹圄的贪官们在忏悔中.无不用“盛情难却”、“却之不恭”来为自己的受贿行为进行辩解,仿佛是别人害了他们.是“盛情难却”惹的祸.而他们自己好像很无辜。在这里,“盛情难却”成了贪官们的一块遮羞布。  相似文献   

19.
贪官、污吏、奸臣历来为人们所痛恨、不齿,自古以来就传下了许许多多笑骂、讥讽、揶揄他们的诗文。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 比喻型。即将贪官佞臣比作人们日常所深恶痛绝的丑恶东西。如唐代诗人曹邺的“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这首《官仓鼠》,  相似文献   

20.
历代贪官的贪婪朘刻、残民以逞,有时简直出乎人们的想像之外。据《五代史补》记载,五代时赵在礼在宋州做官,贪暴至极。后调往他处,百姓互相庆贺,说:“拔掉眼中钉了!”消息传到赵在礼耳朵里,他大怒,走后门,仍调回宋州,每岁户口,不论主客,都征钱一千,名曰“拔钉钱”。如此疯狂报复,宋州父老告状无门,只好忍气吞声,苦不堪言。这是赤裸裸的贪官。另一种贪官,虽也心狠手辣,却一脸正经,似乎一尘不染,但实际上,正如明朝的诗歌所形容的那样,“飞来疑似鹤,下处却寻鱼”。此类贪官,比前者更让人恶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