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广州打工的大学生因没有暂住证被收容,最后因殴打致死的“孙志刚事件”,在中央领导和广东省委的直接关注下,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人们关注的是由此引发出来的很多问题。发生  相似文献   

2.
全国第一个取消暂住证、推行登记暂住制城市的沈阳,拟于明年恢复“暂住证”的使用。这则颇具戏剧性的消息在 2005年12月13日被媒体披露,距离沈阳取消暂住证制度的2003年7月22日仅仅过去29个月。(据《华商晨报》) 当初第一个取消暂住证的是沈阳,然而,在全国大多数地方纷纷取消暂住证的今天,沈阳市又想开历史的倒车,恢复“暂住证”的使用,政府如此反复的行为,不禁让人对于政府权力的可能滥用产生怀疑。所以,比关注恢复“暂住证”本身  相似文献   

3.
往昔:收容随意性大 收容制度自从1982年正式确立,终结于2003年3月17日发生在广州的恶性收容案件——大学生孙志刚被收容致死一案。其实,早在2000年陕西省就爆出类似的“郭永利案”和“四青年学生西安街头被收容”案等。只不过没有死人,虽经媒体披露,并未  相似文献   

4.
在取消外来人口暂住证两年之后,沈阳市近日决定,将于2006年起恢复这项制度。消息一出,立刻引来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为全国第一个取消暂住证制度的城市,沈阳在城市公共管理中的率先吃螃蟹,曾被许多人视为具有相当的破冰意义。而今,在时隔仅29个月之后,又拟让广受非议的暂住证“死而复生”。在城市公共管理日益科学和规范化、各种人为的政策壁垒和制度藩篱被普遍摒弃的今天,人们有理由追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城市管理者选择“旧梦”重拾?"按照沈阳市公安局负责人的说法,当初公安机关取消暂住证的目的,是让外地人在沈阳享受到市民待遇。可事实…  相似文献   

5.
孙志刚事件与户籍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淼 《人大研究》2003,(12):26-26
20 0 3年 2月底 ,2 7岁的武汉科技学院 2 0 0 1届毕业生孙志刚 ,来到广州打工。 2 0 0 3年 3月 17日晚 ,孙志刚像往常一样外出上网 ,因无暂住证 ,被带到广州天河区黄村街派出所。 3月 18日孙被送至广州市收容遣送中转站和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 ,3月 2 0日救治站宣布孙不治身亡。虽然警方称孙志刚是因脑血管意外和心脏病突发而猝死 ,但法医的尸检结果表明孙志刚的背部有大面积伤痕。此案经《南方都市报》 (2 0 0 3年 4月 2 5日 )披露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孙志刚致死一案的被告均已被判处相应刑罚 ,但该案并未就此画上句号 ,它留给我们…  相似文献   

6.
近两年,在网上多次看到网友们自发讨论"如果广州没有外来工"之类的问题,归结起来看,多数人的态度是:外来人口只有早来晚来之分,在广州的发展过程中,外来人口发挥了顶梁柱的作用。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个网友的话: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外来工,这个地方必是没有价值之地。可不是?  相似文献   

7.
在刚刚结束的广东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有众多的代表向大会提交议案,要求政府成立省、市、县多级的“外来工权益保障委员会”,专责处理外来工权益受侵犯的问题,以有效保障外来工的合法权益(见2月23日《中国青年报》)。应该说,广东省人大里面并没有外来工的代表,但代表们在百务待理的同时,不忘为这个弱势群体的权益仗义执言,使“广东现象”尽显其人文关怀的一面,这和那些“公交车上应该设民工专区”之美的议案相比,简直是霄壤之  相似文献   

8.
我反问道:“现在办暂住证不是只收5元工本费吗?再说,我住的小区每个月的卫生费,我都照交,为什么还要在你这交卫生费?”那位大姐立刻不高兴地说:“现在北京搞建设,你们这些外地人不也享受着吗?交不交?要想办暂住证,这钱就得交。”  相似文献   

9.
11月9日,福建仙游榜头镇坝下村,秋雨淅淅沥沥,阴冷的天气并没有阻挡一群外来工的热情。他们正围着村委会石墙上几张大红的“榜头镇坝下村外来工选民名单”细细寻找自己的名字,“我的名字找到了”,“我的也找到了”……脸上漾满了笑容。  相似文献   

10.
李仙正 《人权》2003,(5):51-51
据新华社报道,从7月22日开始,外地来沈阳务工经商人员不用再办理《暂住证》和交纳与之关联的管理费用了,改为免费申报暂住登记制度,这是沈阳市公安局在全国首创的零收费服务措施。这样,曾一度压在外来民工身上的“十字架”——暂住证,终于在沈阳率先被取消了。  相似文献   

11.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强卫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为了吸引流动人口办暂住证,北京将增强暂住证的服务功能,今后的暂住证不再只是“管人”和“卡人”的证,流动人口拿这个证件,可以享受到一系列市民服务,比如子女受教育、社会保障、医疗、购车凭证等.  相似文献   

12.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强卫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为了吸引流动人口办暂住证,北京将增强暂住证的服务功能,今后的暂住证不再只是“管人”和“卡人”的证,流动人口拿这个证件,可以享受到一系列市民服务,比如子女受教育、社会保障、医疗、购车凭证等。大概是基于同样的思路,3月8日,广东省中山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透露,该局推出暂住证新优惠措施。据了解,市民到商场办理一张贵宾卡,需要交年费50元,现在凭借暂住证,外来人员不用交一分钱年费,就能当上贵宾,买东西可以比过去便宜许多。有媒体评论说:“既然是公安局对暂住证搞优惠,为何却是商家来埋单?”此法可不可取?说说你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休闲长廊     
作案工具 警察抓到一个正在作案的罪犯。罪犯:“我没有罪。因为我只不过是被人利用的工具而已,而工具是没有罪的。比如说一个人用刀杀了人,罪过在人而不在刀。”警察:“您是说您是被人利用的工具吗?”罪犯:“是的!”警察:“那好,请跟我走一趟!”罪犯:“为什么?我没有罪!”警察:“请别动。按照法律,作案工具是要被没收的。”  相似文献   

14.
2003年3月17日 ,在广州打工的外地青年孙志刚因无暂住证被收容 ,60多小时后非正常死亡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许志永、俞江、滕彪3位法学博士于2003年5月16日为此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建议书 ,要求对1982年出台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有关条款进行审查。本文作者滕彪是上书的三位博士之一。今天 ,滕彪同志再次撰文 ,对有关违宪审查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对广州市外来工子弟学校青年教师的城市融入和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后发现,这群青年教师无论在生活、就业还是身份认同上都与“农民工”无异。他们在户籍、劳动就业、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工作任务重、工资待遇低、缺乏社会保障、教师职业权威被削弱,本文称之为“教育农民工”。调查还发现,现行教育体制和户籍制度的“双重排斥”是导致外来工子弟学校青年教师社会融入程度低的根本原因。因此,建议地方政府可从保障外来工子弟学校青年教师的劳动权利、社会权利、发展权利三方面入手改善其生存状况,促进其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16.
在珠海经济特区,有这样一位打工妹:她用自己辛辛苦苦打工挣的1万多元钱创办了一家“博爱读书社”,免费向所有的外来工开放。去年国庆节,她又独自一人骑车赴京,历时45天,往返行程5000多公里,完成了“珠海—北京爱心之旅”,被人们称为“爱心使者”。  相似文献   

17.
三年前的“孙志刚事件”促使了收容制度的废除,然而不久前,钟南山因电脑被抢而提出的恢复收容制度的言论又引起了人们的争论。其中超过六成的网友表达了赞同的意见。支持者认为,无业游民增加容易引发治安问题,收容制度可以抑制无业游民违法犯罪;反对者认为,不能以伤害无辜者为代价来管理社会。一个公正的社会,必定有它蕴含了平等理念的法治基石;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有它对任何弱势群体都绝不放弃的道德良心。收容制度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遏制城市犯罪?任何人都难以轻易对这个问题给出准确的答案。面对现实中的治安问题,政府应当致力于消除废除收容制度之后的治安盲点,还是将治安的责任推向收容制度的废除呢?  相似文献   

18.
关注苏萍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外出务工的湖南少妇苏萍,刚出广州火车站,就被人抢走行李。警察来了,可警察不但没帮助她找回行李,反而认定她是精神病患者,并把她送进一家收容性质的精神病医院,投进关有数十名男人的屋子,惨遭众多暴徒轮奸。   读罢这篇报道,不禁使人产生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震惊和愤怒。一个为生计而外出的农家少妇,带着东拼西凑的 1 2万元钱(其中 8000元因怕出意外而缝在苏萍随身携带的布娃娃里),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始而被抢,继而被无端地投进精神病医院,惨遭暴徒轮奸。朗朗乾坤,青天白日,一个弱女子竟遭此不…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保国庆安全,北京警方近日推出全市社区安全防范大检查,出租房房主如没与房客签订“治安责任保证书”,将被处以房屋月租金10倍以下罚款;外地房客如没办暂住证,需立即退房,房主需交纳月租金五倍以下罚款。(据《新京报》)这几年有关暂住证的存废争论不休,各地的态度也是变化  相似文献   

20.
据《新京报》报道,10月25日早5时,18名不明身份者试图进入韩国驻华使馆领事部,最终有三人闯入领事部办公楼,剩余的人有部分被警方带走,随后,北京警方抓获60多名非法入境者及蛇头。本月22日,曾有29名不明身份者闯入了北京韩国国际学校。据悉,目前被收留在韩国使馆领事部办公楼内的不明身份者已经达到了120人以上,去年10月,韩国驻北京总领事馆收容的不明身份者也一度超过了110人。对有些人暗地组织、频繁发生的“闯馆”事件,国外某些媒体常以此炒作对中国依法行使主权的不满,去年一名外国记者参与策划“闯馆”,预先埋伏起来,拍摄了“闯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