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部队中大学生士兵队伍的不断壮大.关注他们的情感生活.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婚恋观.成为基层面临的又一个新课题。最近.为了摸清大学生士兵的婚恋现状.我们采取问卷调查、集体座谈、个别谈话等方式.对部队大学生士兵的恋爱行为、择偶方式、恋爱动机、婚恋取向、婚姻基础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2.
邹俊彬  孙杰 《前沿》2013,(2):93-94
本文从1742名“90后”女大学生的恋爱观和婚姻观两个方面人手,多维度的调查其婚恋动机、婚恋态度与形式、择偶标准等,通过对“90后”女大学生婚恋观的总体分析,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对其影响进行比较,揭示了“90”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具体特点,并提出相关建议引导她们树立正确婚恋观,理智的对待婚姻与未来.  相似文献   

3.
当前大学生的婚恋价值取向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符合社会主义倡导的婚恋价值观的主流导向,但整体上看大学生们的婚恋观是一个传统和现代的矛盾体:恋爱动机与行为错位,择偶标准上自我中心与追求纯洁情感同步,择偶方式上传统与现代交织,婚恋责任感、忠诚感与性宽容度相冲突.其中,随着年级的增加,大学生们的“爱情理想”日渐变弱、现实性增强,婚恋观中在“性宽容”程度上体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婚恋观一定程度上受党员、团员等政治组织成员身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范晓光 《青年探索》2005,(3):18-22,27
本文利用“在宁高校大学生生活方式”调查资料,主要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等维度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消费方式进行了比较,揭示了两类大学生消费群体之间存在的异同,并对其成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女大学生婚恋症候体现为急嫁、毕婚、非常态恋爱以及金钱首位婚恋观等四种症状.该症候的成因既包括女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也包括社会的外部因素.女大学生婚恋症候潜在着诸多消极影响,对这一症状予以疗救,需要女大学生、高校及社会三大主体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6.
对17~34岁在校大学生和职业青年随机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大多数青年追求稳定健康的恋爱关系,他们的恋爱观较积极向上,两性观念比较开放,对婚姻的质量要求较高,但单身的青年比例高,青年中对婚恋依旧存在不少消极悲观的态度和认识.其中,年龄和性别与婚恋观的多个方面都存在显著相关性,对婚恋观的影响程度较大,城乡地域对婚恋观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7.
独生子女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差别的基本状况、形成背景的基础上 ,提出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方法 ,对做好高校学生德育工作 ,促进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调查与分析: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孔德生张石梅近几年,高校中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例增长迅速。按我国1980年正式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推算,独生子女大学生很快将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因此,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制订教育政策和体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  相似文献   

9.
研究以河南省郑州市、洛阳市、新乡市的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医学院、新乡学院5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600名大学生为样本,调研影视作品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状况。结果表明:总体上影视作品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利大于弊。具体来说,影视作品对大学生的婚姻观产生有利影响,表现为大学生将人品修养作为首要选择,趋于选择年龄差距较小的配偶,对婚姻中出现的个性化行为持支持态度,对恋爱与婚姻二者关系的认知日益理性;但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恋爱观和性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表现为恋爱动机盲目,恋爱行为缺乏理性,性观念开放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10.
邓云 《青年探索》2007,(4):87-90
目前高等学校的各个层次的在校女生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大致是在18岁至28岁之间,正是婚恋观逐步走向成熟的年龄。婚恋观关系到女性一生的幸福,值得关注思考。文章以相关的社会调查为出发点,探讨女生婚恋观的特殊性,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在校女大学生婚恋问题要进行人文关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婚恋价值观诸主要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和作用大都是通过大学这个平台发生的。大学不但要传播新知,传承文化,更要通过人文教育和品德教育,帮助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恋爱、婚姻和家庭,既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也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一个重大因素。大学生有怎样的婚恋价值观,既关乎大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也对社会风气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湖北省三城市450名独生子女家长和150名非独生子女家长的问卷调查,本文从家庭互动、家庭期望、家庭观念和家教方式四个方面比较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发现“四过”现象仍然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误区,在家庭教育中引入“适中原理”,是提高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质量、促进独生子女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恋爱道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克娥 《新东方》2007,(2):35-39
教育部发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取消了一些涉及大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对大学生能否结婚不再做特殊的规定,体现了社会对大学生婚恋行为认识。[1]另外,各种传媒大学生恋爱道德问题的报道也日益增多,由此而引发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除了受教育程度之外、影响女大学生婚育意愿的一些因素。我们以问卷调查和深度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三个经济水平不同城市的在校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恋爱次数是多少,正在谈恋爱的被访者期待结婚的比例都大于现在没有男朋友的被访者。普遍地,女大学生对生育的期待要大于对婚姻的期待,大部分女生希望在27~29岁结婚、生孩子。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期待生育更多的孩子。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武汉市600名18-30岁青年的调查资料,对独生子女的择偶观念与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类青年在择偶观念与行为方面的一致性远远多于相异性.其中在择偶模式、择偶标准等方面两类青年基本是一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独生子女的理想恋爱年龄早于非独生子女,以及独生子女在择偶时更看重父母意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已有文献、调查数据以及对“80后”和“90后”人学生的深度访谈,得以归纳卅“90后”与“8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并从恋爱动机、恋爱对象、同居现象及择偶方式、择偶标准、性观念、婚育观念等方面来进行差异性的对比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存:爱情与情爱,恋爱与结婚,主体与客体,传统与现代,理性与感性,线性与非线性。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选取在校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的方法 ,调查目前女大学生在恋爱当中的恋爱现状、恋爱观念、恋爱行为、恋爱与性行为、恋爱与经济和恋爱与社会关系等问题。女大学生恋爱的原因涉及生理、心理、社会和特殊环境等四个方面。高教工作者应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积极有效处理情感困境 ,帮助女大学生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获得成功的事业 ,收获美好的爱情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大学生关于婚恋问题的抽样调查 ,可看出他们对恋爱、婚姻的态度及观点 ,并从中窥视出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学科角度的研究梳理分析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口学等学科在独生子女研究方面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其后对青少年独生子女的研究进行梳理,该梳理则是以年龄为划分标准,阐述了学生时期和成年时期两个阶段的青少年独生子女的研究.最后,从比较研究角度进行梳理,目的是解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研究中各种相悖观点并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广州市20世纪70年代起政府实行“晚婚晚育,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的部分城市青年独生子女的调查,反映出这一代独生子女以家庭的形式照料老人的现状。指出了他们的困难与问题并提出了建议。调查表明,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负担重、问题多,它将直接影响社会发展,成为今后我国普遍的社会问题。为此,全社会应及早重视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